《后来的我们》上映四天票房过了八亿,对于处女作+文艺片这是很高的成绩了,可是刘若英应该没办法开心,因为退票风波而引发的对影片三观,她个人生活的非议甚嚣尘上,越扯越多,越扯越远,上升到对她这个人的评价,有人说《后来的我们》是五月天的歌,连电影名字都用的是五月天的,可见刘若英没有自己的东西。
除了退票,另一个主要争议集中在宾馆那几场戏。早已分手的林见清和方小晓在飞机上巧遇,由于延误被临时安排在一个宾馆过夜,房间不够,经济舱的小晓只能暂时呆在商务舱的见清房间里,俩人出门聊天,说起了往事,越说越沉浸,手拉着手跑回宾馆,在前台碰到了见清的同事,握在一起的手悄悄松开,然后小晓说:我走了。
见清这时有妻有子,网友受不了的是他俩有出轨的苗头,虽然什么都没做,但思想上开了小差,是对见清妻子的不忠,所以这是一部三观极其不正的电影。
三观是简单粗暴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经常看到类似的话:三观不正,果取关!三观不正,一星!三观不正,拉黑!
大家真情实感的为一个电影生气,产生了代入感,代入影片中没有露面的见清妻子,并不是单纯地怜惜她,而是自己产生了怕和不信任,怕遭遇背叛,怕处理不了危机,怕被抛弃,不相信另一半能对自己忠诚,可能因为现在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就像经常有人问:演艺圈有没有真正恩爱的夫妻?
说有,不相信;说没有,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爱情是无辜的,任何完美或不完美的个例都不能涵盖整个群体,与其靠别人打强心剂,为什么不去相信自己的判断呢?
我助手反对我写三观的话题,她说三观是讨论不清的,所谓三观正,就是你和我意见一致;三观不正,就是你和我意见不一致。
但我觉得,给一部电影打多少分不重要,看不看它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世间不能只有一种声音。三观统一实质是洗脑,教人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是大家有了很明晰的三观,才会党同伐异,人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当舆论形成风暴场后,被卷入其中的你很难保持直立,哪边人多劲大,就会不受控制地往哪边倒,这个影响的力量是自己察觉不到的 。
比如说看完《后来的我们》,我和另外三个朋友打了七分或者更高,还议论说没想到比预料中要朴素,完成度不像是处女作,但随着舆论的发酵,就开始回想那时是不是分数打高了?并且不再和人讨论这电影的质量,退票让我们没法把内容和发行割裂开就事论事了。
电影当然有一些毛病,如果退票属实,片方应该受到惩罚。情节比较老套,有些台词过于文艺腔,比方说小晓和见清在车里说的那段“后来的我们会怎样”,不太像一般人说话的措辞。小晓不懂得自己要什么,是个有点作不那么可爱的女孩子,很轻易就放下一段感情。
但它也不是全无优点的:田壮壮克制而动人的表演,井柏然有很大进步,完全有别于《失孤》里的他,还有北漂最底层的生活——有评论说这段不真实,计算系毕业生不可能在2010年住在那么破旧的廉租房,我的前同事在2014年为了写稿,卧底过这种隔断房,有窗户的月租八百,邻居有小公司程序员、小白领、市场销售。。。
可以因为讨厌导演,讨厌演员打低分;可以觉得影片本身有各种问题打低分,但是,不要用三观禁锢表达——我不是在讲《后来的我们》,而是所有文艺作品。如果我们衡量一部作品的第一要素:它和我三观一致不一致?一致就是精品,不一致就是垃圾,这不是另一种暴政吗?有没有绝对的真理,在某些事上或许有,但不应该是:只有我所认同的才是绝对真理。
昨天听说一个朋友正好和刘若英认识,托她说了一下,和刘若英用语音聊了20分钟,她最大的困扰并不是退票这个导火索—— 电影之所以称为工业,就是很多人参与的流水线,她只负责生产,不负责销售——真正令她万万没想到的反而是对三观的讨论,这是创作者该负责的部分,直到上映之前她都没想到这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剧本初稿里,见清和小晓重逢时都是未婚身份,刘若英想表达的主题是:时过境迁之后,分手的人是不会再复合的,因为那个最相爱最合适的时机已经过去了。现实中男女朋友分手,往往男生很快能够走出来结婚生子,但女生很多要单身很久。
“他们不是约,是碰到的,又不是深仇大恨分手,普通朋友再见也会一块走一走。人面对的不是那段感情,而是想念那时的自己。”她说,人是七情六欲的动物,总有一时的冲动。
我觉得在日常生活里,某些人的社会属性会抑制住冲动,有些人就放任了,电影呈现出这种状态,不代表认同。那个同事代表着现实,现实将他们敲醒,过去是回不去的,没有这个同事,也有别的事情出现,令他们清醒。我们对于亲近人的道德处罚也比对电影角色宽容得多。
电影里他们没有放任,小晓没和见清上床,她年轻时很想在北京有房子,和有房的男人恋爱,发现对方有老婆之后立即离开了,这时又没有人夸她三观正了。
刘若英看过一个汤姆汉克斯的采访,别人问他怎么能把好人演得那么出色,他回答说:每个好人都要演出他的缺点。人没有完美的,完美角色不好看。
所以,《心动》里的梁咏琪和有妇之夫金城武上床了;《甜蜜蜜》里的张曼玉和有未婚妻的黎明上床了;《泰坦尼克号》里的小李子和有未婚夫的凯特上床了;《廊桥遗梦》里的伊斯特伍德和有妇之夫梅丽尔斯特里普上床了;《乱世佳人》里的已婚少妇郝思嘉无时无刻不在惦记另一个已婚男人卫希礼;《玻璃之城》中的舒淇和黎明不但出轨,还死在了一起;《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和梁朝伟在遭到配偶背叛后,催生了婚外情。。。。随便数一下看过的经典影视作品,道德上高大完满如关公的只能是英雄人物传记了,爱情片里纯净如白莲花般的男女有没有?有,很少,中年男女基本没有。
《后来的我们》不能和这些经典作品相比,刘若英说,她不是个有深度的人,人生中爱情本来就是很小的一部分,她要传递的更是这微小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她没想到能上升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
如果小晓逼见清离婚,霸占了原本属于见清妻子的房子,这是三观不正,但她走了,回到自己租的小屋里,没有任何人受伤,非要说有,那是在车里哭泣的见清吧,但他也绝不是因为没出成轨而哭泣,而是想起过去,那过去也包含他的父亲,父亲一直以为他会和小晓结婚。有个电影叫《不道德的交易》,大意是富翁愿意出一百万美金(九几年算一笔巨款)买女主角的一夜春宵,她和她丈夫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进行了交易,而后婚姻产生了裂痕。
这个三观放在今天也许会炸裂,也许不会,大家对外国影视作品总是更加宽容一些,感觉他们不必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观,可是国产影视,不允许,而且是越来越不允许,十年前女同事还可以坐副驾,现在副驾只能老婆坐。
《流星花园》重播,大家突然发现杉菜是“绿茶婊”,怎么可以一边答应道明寺的追求,一边和花泽类在海边接吻?大S发了条微博批判杉菜的举棋不定。
实际上,这样的杉菜才是活生生有血肉的人啊!一个平凡女孩面对两个大帅哥的追求,能立刻马上做出抉择,并且迅速与另一个旗帜鲜明划清界限,这不是爱情,是社论吧!
一定有女孩说:我就能做到!可是也得容许这世界还存活着那些一时做不到的人对吧!杉菜迟疑完做出抉择再剧终,这角色是不是更丰满一点呢?
《东京爱情故事》原著中的莉香和已婚上司发生关系,并没有妨碍到她的可爱,因为观众了解人是复杂的,多变的,情绪化的,如果精密如机器人绝不行差踏错,爱情片就会全是一套故事情节:两个单身狗一见钟情,从此我的眼里只有你,发糖发到一百岁,第三者管她迪丽热巴还是古力娜扎,都得一秒钟内踹飞。
人一生中总要面临各种诱惑,自己和配偶完全没有遇到过诱惑的人很幸运,但不能假装它从来不存在,不允许影视里出现这样的场景。
就像这几年特别流行一种论调,一看到采访罪犯及家属就说是为坏人开脱,不想知道他们的犯罪心理,所以做犯罪报道的记者成了有原罪的人,是罪犯的门下走狗,可是你不了解罪犯心理,不知道怎样去防范或处理,犯罪就再也不会发生了吗?闭目塞听,世界并不会变得更洁白,只会让没经过见过的人更脆弱,一点准备也没有。
不爱动脑的人想简化让人头疼的思考过程,拣起了三观这把大刀,可以快速甄别那些非我族类的人,精准打击他们,但很快你会发现,没有人永远在每一件事上和你三观一致,如果想找到一个事事都三观一致的伴侣、朋友,不存在的,就算你是党卫军,也管不了别人的心。
健康的文艺氛围应该是我不赞同你的说法,但给你说话的权利,或者起码会思考一下你说的有没有道理,用多元的、复合的角度看事物的确会辛苦很多,但也会让自己更不容易一句三观不合就和对方骂战、绝交。
快聊完时,刘若英说了一句自我反省的话,让我觉得很特别,通常人在面对如潮的批评时,会愤怒,反驳,找补,但她说:“我一定没完成想完成的东西,大家没能进入角色,还可以很理智的批判,如果代入了角色,观众会惋惜、着急,而不是清醒地想他们三观不正。”
因此我也相信她说的,这些批评并不会让她难过,真正难过的人是没办法像个旁观者一样分析自己过失的。一时的批评就算是巨浪,也不会席卷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