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计算机发展史?
第一代计算机 :1946~1957年,电子管, 运算速度较低,耗电量大存储容量小; 第二代计算机 :1958 ~1964 年,晶体管, 体积小,耗电量较少,运算速度高,价格下降; 第三代计算机 :1965 ~1971年,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体积功能进一步减少,可靠性及速度进一步提高; 第四代计算机 :1972年至今 ,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性能到规模提高,价格大幅度降低,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走进办公室和家庭。
延伸阅读
复数的几何意义及解题方法?
1.
复数的几何意义是:复数集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2.
我们把形如z=a+bi(a,b均为实数)的数称为复数,其中a称为实部,b称为虚部,i称为虚数单位。
3.
当z的虚部等于零时,常称z为实数;当z的虚部不等于零时,实部等于零时,常称z为纯虚数。复数域是实数域的代数闭包,即任何复系数多项式在复数域中总有根。
4.
复数是由意大利米兰学者卡当在十六世纪首次引入,经过达朗贝尔、棣莫弗、欧拉、高斯等人的工作,此概念逐渐为数学家所接受。
复数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复数的几何意义是:
1、复数z=a+bi 与复平面内的点(a,b)一一对应。
2、复数z=a+bi 与向量OZ一一对应,其中Z点坐标为(a,b)。
复数:把形如a+bi(a,b均为实数)的数称为复数,其中a称为实部,b称为虚部,i 称为虚数单位。当虚部等于零时,这个复数可以视为实数;当z的虚部不等于零时,实部等于零时,常称z为纯虚数。
虚数单位 i ,远不是代表纵轴上的点那么简单,因为我们还赋予了复数运算,如果结合i^{2}=-1来看,几何上i实际代表了旋转,实轴上的点a乘上i等于将该点旋转到了纵轴上,再乘一次i又转到了实轴上,相当于把点a旋转了180度。由此可见,i 代表了逆时针方向90度的旋转。复数的运算也可以找到它的几何意义,特别是加法运算可以对应力的合成。
复数的几何意义超强解释?
复数的几何意义是,它可以表示在二维平面上的点。具体来说,一个复数可以看作是由实数部分和虚数部分组成的有序对,可以表示为 (a,b),其中 a 和 b 分别对应平面上的 x 和 y 坐标。因此,复数可以用来描述平面上的点的位置和运动。
复数的加减法和乘法也可以映射到平面上的向量之间的操作,其中加法对应向量相加,乘法对应向量的伸缩和旋转。
这种几何解释也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电学中的交流电路和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
电磁继电器是谁发明的?
美国科学家约瑟夫·亨利1799年出生在纽约州的奥尔巴尼。他是以电感单位“亨利”留名的大物理学家。在电学上有杰出的贡献。他发明了继电器(电报的雏形),比法拉第更早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但却没有及时去申请专利。
1830年8月,亨利在实验中已经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早一年。但是当时亨利正在集中精力制作更大的电磁铁,没有及时发表这一实验成果,失去了发明权。
亨利的电磁铁为电报机的发明做出了贡献,实用电报的发明者莫尔斯和惠斯通都采用了亨利发明的继电器。
亨利把电磁铁改换成使用绝缘导线的强力电磁铁,用继电器把每个备有电池的电路串联起来,把文字信号中继转发出去,电路中的一条导线可用地线代替,而不需要两条往返导线。
而电报是1837年莫尔斯发明的。所以亨利是在1831至1837年间发明的继电器。
电磁继电器结构?
电磁继电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与接触器相似,由铁心、衔铁、线圈、复位弹簧和触点等部分组成。由于电磁继电器用于辅助电路,其接通和分断的电流小,故不配灭弧装置。电磁继电器的电磁系统有直动式和拍合式两种类型。交流继电器的电磁机构有U形拍合式和E形直动式。直流继电器的电磁机构为U形拍合式。
电磁继电器按电磁线圈电流的种类和分为直流继电器和交流继电器。电磁继电器按线圈在电路中的连接方式分为电流继电器和电压继电器,还有中间继电器。直流继电器和交流继电器,按其在电路中的连接方式可分为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和中间继电器。
配电箱里的电磁继电器有什么用?
电磁继电器是自动控制电路中常用的一种元件。实际上它是用较小电流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因此,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电磁继电器一般由一个线圈、铁心、一组成几组带触点的簧片组成。触点有动触点和静触点之分,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动作的称为动触点,不能动作的称为静触点。 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当线圈通电以后,铁心被磁化产生足够大的电磁力,吸动衔铁并带动簧片,使动触点和静触点闭合或分开;当线圈断电后,电磁吸力消失,衔铁返回原来的位置,动触点和静触点又恢复到原来闭合或分开的状态。
应用时只要把需要控制的电路接到触点上,就可利用继电器达到控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