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老记说事”
制作标题时报纸编辑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衡量检验报纸编辑能力与水平的一块试金石。作标题,一挥而就的情况是有的。但更多是需要编辑反复琢磨、精雕细刻而作出的。因为要使标题醒目、生动、精彩,不下一番苦功夫是不行的。
01
作题时“绕室彷徨,搜索枯肠”
据《报海旧闻》一书载:解放前《大公报》主要标题一定要留给总编辑张季鸾亲自标,以后徐铸成做了总编辑也是这样。用他自己的话说“绕室彷徨,搜索枯肠”。在制作标题上他像张季鸾一样颦首蹙额,惨淡经营。一次,有位编辑把一条“中央社”的稿子扔在纸篓里,徐铸成拣起一看,原来是国民党军方人员公祭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消息。他一琢磨,拟了一个标题“戴笠精神不死”发下去,并把它拼在国民党压制工潮和绑架学生等新闻旁边,使国民党官员们看了哭笑不得。
02
夜班的大量时间都用在改标题上
标
题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对报纸的标题历来十分重视。他痛感报纸上一般化标题太多,在值夜班时不得不把大量时间用在改标题上。有一篇稿子的标题是“毛主席铜像揭幕仪式昨日举行”。他觉得这个题目不好,便绞尽脑汁花了两三个钟头才想起了一个较好的标题:主席铜像巍然立韶山(主),仰首忆往昔 含笑看今朝(肩)。“忆往昔”、“看今朝”都是毛主席诗词里的语言,标题既缅怀了主席,又表达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这个标题受到了人们的好评。
03
老编对标题制作精益求精
一些报社的老编辑对标题制作将就精益求精。有一次,《文汇报》头版头条新闻的标题时“夜半忽闻客敲门,小窗口边送方便”(主),副题是“家庭承包经营烟杂小店多多益善”。这个标题已作过两次推敲,还算可以。但在大样上,老编辑蒋定本同志继续作了一番推敲,挥笔改成这样。
阔别多年的“夫妻老婆店”终于盼来了(肩)
有客半夜至窗口送方便(主)
本市家庭承包烟杂小店正以多种形式发(副)
这样一改,肩题口语化,标出了消费者的心声;主题一下子短了四个字,“跳”出来了。第二天编前会上,这道标题被评为好标题。
像这样精雕细刻作标题的事例还有许多。在这些老报人的身上,确实体现了“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精神,很值得年轻一代编辑们认真学习。
(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图片来源网络)
老记说事
抽丝剥茧,让传媒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