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报道如何让信服?

点击蓝字关注“老记说事”
时下媒体上人物报道不少,如何让其产生效果?让其信服?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结合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把握好人物评价尺度。
人物通讯也是新闻,必须做到真实、客观、准确,特别是要把握好对人物评价的“度”,不能用一些夸张、渲染的词汇让人感到人物失真、失信。在编辑稿件时,我们发现一些稿件对人物或事件使用一些不恰当的词语来表述,如“在他艰苦卓绝的奋斗下,与世隔绝的山村终于结束了没有公路的漫长历史……”这类带有评价定性的文字表述,显然过于突出个人在扶贫中的作用,却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因此,在稿件编辑时,要注意对人物的评介尺度,否则容易让人读后产生反感,起不到正面报道激励人、感染人的作用。
二、挖掘人物内心的真情实感。
贫困村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如《下派支书在基层》的文章,在题材方面比较集中在下派干部如何帮助村里修桥筑路、架电引水等,内容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人的内心世界是极为丰富的,当作者笔墨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时,人物就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为此,以人物为支撑的专栏文章,要充分挖掘反映人物真情实感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让笔下的人物鲜活起来,不落俗套。如《精神驻村》一文写到:“在穷乡僻壤的山村,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克服得了困难,喜与青山绿水相伴,乐与纯朴村民为伍……”如实反映了驻村干部黄欣祥的所思所想,让读者感受到驻村干部已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
三、多用朴实的语言表达。
新闻报道毕竟不是文艺创作,需要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反映事实。面向农村基层读者的专业报,更应该注意报道的语言风格,尤其是以农民为读者的专业报,无论是版面报道,还是专栏文章,都要努力形成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风格,说人说事多用朴实的语言表达,避免华而不实的东西。“村官逢事必躬亲,事无大小担当起;作为多少须尽力,真心用心靠民心。”这是报道驻村干部张义平在扶贫工作中自己总结的心得。这样的语言既生动又充满生活气息,让农村读者感觉真实可信、自然亲切。
(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作者为福建科技报总编辑)
(图片来源网络)
点击“阅读原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