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年轻记者的三句话要求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老记说事”
有人把记者划分为两种类型:即职业型记者和事业型记者。前者,是把新闻工作当成赚钱养家糊口的职业,只想完成任务,多挣“工分”,并无其他追求。后者,是把新闻工作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痴迷其中,乐此不疲。近年来,仙桃日报社努力塑造一支事业型的记者队伍,对年轻记者提出了三句话的要求:
第一句:“黎明即起,孜孜以求”。就是要敬业爱岗,不辞辛劳,勤奋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严天凤应聘进入仙桃日报社不到两年,就被报社评为“记者新星”。她性格开朗、大方,擅长与人沟通。每次编委会布置的选题,总是率先完成。她经常利用双休日赶写稿件,始终充满激情。她采写的《40仙桃市民街头接力救人》《仙桃74岁“草根”画家赴省办画展》等报道,受到读者和报社同行的好评。2014年记者节前夕,她参加湖北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获得三等奖,为仙桃日报社争得了荣誉。问她何以激情满怀,她引用新华社记者张严平的一句话说:“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燃烧点,这个职业最让我迷恋、让我神往、让我永远也停不下脚步的,是它让我有机会去走进一个又一个优秀的、高尚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心灵之中。”
第二句:“奔走的身影最美丽”。就是要按新闻规律办事,走基层,接地气,不抄材料,不在办公室里“编新闻”,而是在新闻现场“抓活鱼”。许立菊是仙桃日报社最勤奋的记者,她发稿最多,写稿得分总是名列前茅,多次被报社评为“明星记者”。她把“脚板底下出新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炎炎烈日下跟踪寻访打工救孙女的王世勇,从农药厂到郑场镇,王世勇来回骑行一百多里,她就跟踪了一百多里;去胡场麻港朱场村采访民间老艺人丁品山,她坐着三轮车,风尘仆仆下农村;采访高位截肢的残疾大学生张伟聪,她在其就读的学校待了一整天,从日常生活到课堂学习,从食堂到寝室,从家人到老师、同学,多角度进行采访。她说:“记者的路走多远,脚下的泥土有多少,心中积淀的真情就有多深。人到基层、心到基层、感情到基层,写出的报道才会有生气和灵气。”
第三句:“永远别说差不多”。就是要对自己所写的稿件认真打磨,反复修改,以求推出精品力作。2014年7月,记者邓一凡按照报社编委会的安排,采访暑假期间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经过近半个月的采访,终于完成6000余字的初稿。后根据编委会意见,她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将全文删减至3000字。主标题和小标题经修改后,也更有人情味和冲击力。文章刊发后,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通海口镇农民张光照打来电话,称反映了真实情况,说出了农民的心声,希望留守儿童能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关爱。
(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作者为仙桃日报社总编辑)
(图片来源网络)
点击“阅读原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