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八个样板戏”

也说“八个样板戏”
作者:吴铭(20191224)
八个样板戏,原本,我是把诸如京剧《龙江颂》、京剧《平原作战》、京剧《杜鹃山》、京剧《红色娘子军》、京剧《磐石湾》、京剧《节振国》,还有《沂蒙颂》等几部,都归入样板戏。不过,这样一算,样板戏就不止八个了,大约有20多部。
后来,有那个时代的过来人,一位将军,给我讲了权威的解释,“八个样板戏”的来源如下: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并列出如下名单:“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也有著名专家做如上介绍,影响极广。
他们的介绍对不对呢?我觉得,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应该特别是指出,“八个样板戏”,这个名词,在文革时代,当然是褒义词,全国人民都认为是褒义词,应该没有谁将之当作贬义词。
但是,文革被浩劫后,“八个样板戏”,理所当然,在主流眼里就必须成为贬义词才能证明那个时代“革了文化的命”。有位以在不同年代说不同的实话而著名作家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头痛,所以,样板戏就不再让唱了,被强行政治封杀。尽管全国劳动人民并没有感觉到这个转变,但是,在那些把文革指责成“文化浩劫”的人看来,必须把“八个样板戏”弄成贬义词,意思是说,那个10年,中国文化事业受到极大摧残,所以,全国8亿人,就只能看这区区“八个样板戏”。这样以来,为了达到“文革革了文化的命”“文革期间中国文化是一片荒芜”的目的,他们也是拼了,挖空心思,想了很多办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攻击样板戏“不像京剧的样子”。样板戏有“三个打破”的创作原则,即打破流派、打破行当、打破固定的表演程式,而且,一位极其重要的戏曲理论家为那时的京剧设计了很多新的唱腔,比如《杜娟山》等,所以,从角色、唱腔、身法、音乐等所有方面,均和传统的京剧的确不太一样。攻击其不像京剧的样子,还真有点意思。不过,样板戏被否,京剧真的像京剧的样子之后,京剧从绝大多数群众的眼里消失了,成了“活文物”“活化石”。
二是攻击样板戏“高大全”“脸谱化”。样板戏强调“三个突出”,即突出正面人物、突出正面人物的英雄人物、突出英雄人物中的主要英雄人物。于是,攻击样板戏,就从攻击这个创作指导思想入手,也是很精明的。
三是攻击样板戏的创作人员“抄袭”。比如,说某某,抄袭了阿甲的作品之类。其实,样板戏很多是移植了其他剧种的作品,再创作人员并不署名、也不要版权,有什么抄袭不抄袭的?
四是攻击样板戏的主创人员工作作风粗暴之类,云云。
但是,没有人敢攻击样板戏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为,这方面找不出什么问题。
五是最关键的一招,就是不再让样板戏演出。这就剥夺了人民群众在样板戏问题上的发言权。
六是攻击样板戏数量太少。就只8部,而且,还有重复的。必须把样板戏数量减少,减到最少。这样,即使样板戏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达到一流,那么少的几部戏,当然支撑不起什么文化舞台。抹黑文革的目的,在普通群众不知不觉间,就达到了,很高明吧。
老实说,以上6个办法,前四个,效果极差,从这四个方面抹黑样板戏的专家学者、文化名流,折了,人品被怀疑,比如巴某金、汪某增祺等。但,最后两招,一个是强制性强,一个是欺骗性强,奏效了。
所以,便有过来人出来讲座——他们可能也不那么反动,只是有些糊涂,未意识到样板戏一词的感情色彩变化——,比如我遇到的一位老将军还有那位北学京大的著名教授,拼命强调,八个样板戏就是那8个戏。而且,除了艺术形式之外不同之外,还有重复,就是说不到8部。
在“八个样板戏”这个名词流行之后,群众自觉地将类似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统一的作品,都称作样板戏。比如我这样的小人物,就把《磐石湾》《杜娟山》甚至《沂蒙颂》《红云岗》等,都一概称作样板戏。就是说,在普通革命群众那里,是希望样板戏是不断增多的,客观上,也的确是不断增多;这与精英所要拼命减少样板戏数量,是完全相反的。请注意这一点,因为很多人刻意忽略此点,故而此点极其重要。
普通群众,对于精英的认识总要在其真面目彻底暴露之后。
精英在把样板戏限制在8个之内的同时,对于样板戏的发展,做出了论断,说样板戏发展到那个样子,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无法再发展了,也就是想间接表明,革命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没有前途。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如果那样的时代继续下去,还会有更多的类似样板戏的作品出现。比如,上海京剧团的《审椅子》,只是刚一出现,时代就结束了,这部戏的命运也就发生了转变,结果,全国人民对这部戏并不熟悉。甚至,《磐石湾》也只是昙花一现,不过,因为过于惊艳,早被全国人民记在心里。
如此,可以肯定,如果那个时代继续下来,会有100部、1000部类似样板戏出现,而且,思想性、艺术性、表现形式会出现新的发展,绝不会停滞不前。我是不相信诸如样板戏的创作山穷水尽之类的所谓论断的。
这样,我们应该对样板戏,应该有一个重新的定义,站在人民群众而非否定样板戏、抹黑样板戏的精英的立场上,应该把那些后来的“革命现代京剧”都包括进去,而不是限制在原始的8个戏之内。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以《磐石湾》《杜娟山》《红色娘子军》等革命现代京剧、歌剧、舞剧为代表的剧目都归入样板戏,那么,有些新的地方舞台艺术作品,虽然在艺术形式上与样板戏不同——八个样板戏本身的艺术形式也各不相同——,但,这些作品同样按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当时的革命文艺指导思想创作的。这些新作品,我想,如果那个时代不结束,或许,也会归入样板戏或者革命现代京剧、革命现代舞剧、革命现代歌剧等范畴!
历史在那时终断了,我们无法假设后来的情况。但,对历史的解释,不能因此而中断。
我觉得,最后一个可以划入样板戏的作品,应该是川剧风格的歌剧《江姐》。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