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术作品赏析?
世界美术作品赏析:
一、莫奈《印象·日出》。
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2年在勒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 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
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当时有个批评家,在文章中借用莫奈《印象。日出》一画的标题,讥讽这个画展的画家是“印象派”。“印象派”最基本的一个特点,是由于他们吸收了当时一些科学家对于色彩的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写生实践,发现了过去长期不被人们注意的一些色彩现象,从而在绘画的色彩上引起了一个重大革新
二、保罗塞尚:《苹果与橙子》。
油彩;纵74厘米,横93厘米;作于约1895-1900年;藏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由于画模特儿时人会动,这使塞尚很恼火,所以他多画静物,他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
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他往往把不同的对象安排在一起,借以获得不同色彩的形的完美的和谐。
比较有名的有《静物苹果篮子》以及这件作品。塞尚作为“后期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的艺术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他心目中所谓永恒的形和坚实的结构。他说:“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按球体、锥体、圆柱体的形式塑造出来的”。
三、凡高《向日葵》。
《向日葵》是荷兰画家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梵高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一藏于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另一幅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
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他喜欢用对比强烈的大色块和粗黑的轮廓线表现形体和组织画面。从他所使用的强烈的色调、充分发挥色彩的情感因素,使色彩成为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面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延伸阅读
绘画美鉴赏可以从哪几个方面?
1、看构图。整幅画面的构图是否突出主体、背景是否干净、主体位置是否恰当,构图是否平稳,还有造型是否准确。
2、看明暗关系。也就是黑白灰,或者说光线的关系。整幅作品的黑白灰关系是否明确,是否能够形成整体感,还是看起来很散,黑白灰不明显,会造成画面灰暗,或者找不到光源,没有立体感。
3、看色彩关系。所谓色彩关系,无非就是色彩是否有冷暖对比,是否在画面上表现出了环境色、固有色和自然色,简单的理解,可以理解成色彩的丰富程度。当然,色彩不可过,太过丰富,没了章法,就显得乱了。
4、看一张画的透视关系,近实远虚、近大远小,是否做到了。
如何鉴赏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达利美术作品《记忆的永恒》?
《记忆的永恒》用纯粹洗练的笔法。物品细节俱全,虽然并不是真实的,但也是几乎类似摄影的写实主义。达利运用明亮色与暖色调形成冷暖对比。光扮演着重要角色,促成梦幻般的错乱感觉。 这幅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仿佛被分为阴阳两部分。构图方面,地平线为主导,仅仅被树干和中央软表的曲线打断,看似为了表现海滩的一丝不安定。
《记忆的永恒》的族谱中图中出现的是黎明中的里加特港湾。景色很简练,大海在深处出现,右侧有小型的岩状物。这幅油画作品代表了梦幻般的景色,扩大的空间,各种物体以不固定的形式联系起来。画面中左侧的第一层平面上有一个貌似是木头做的作为桌子的物体,上面有两个钟表和一个不完整的树,仅有一棵没有叶子的枝桠。最大的表是软的,有一只苍蝇从上面跌落,落在桌子边沿。小的那只,像一块怀表,闭合着,蚂蚁在上面爬来爬去。树上挂着第三只表,软软的。
《记忆的永恒》中央有一个类似软软的头部的形象。它的脖子没入黑暗。巨大的鼻子很引人注意,伸出的舌头,和闭着的有着长长睫毛的眼睛。这个形象仿佛在沙滩上睡着了。画家在这个人形身上挂了第四只表,也是软软的,也在融化流失一样。元素都在一个荒漠沙滩的背景下,伴着大海,被远处的悬崖环抱,海天一色。 据达利本人所说,添加软表的灵感来自于卡门培尔乳酪,取其柔软,奢华,独立与怪癖偏执之意。一只软表平衡地挂在一个枝桠上,再下面一些,在《记忆的永恒》中央,长睫毛的脸部取材于哈维角的岩石。
《记忆的永恒》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择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自己的梦中每一个意念的结果。达利运用熟练的技巧精心刻画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这也许正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真正魅力。达利的这种将幻觉的意象与魔幻的现实主义作对比的手法,更使得这幅画在所有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最广为人知。
达利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巨擘,17岁时进入马德里的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在接触了大量新潮绘画流派和其他各种艺术流派后,经过不懈的探索与追求,达利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即把具体的客观世界的描绘同任意的夸张、变形、荒诞、怪异、省略和象征等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介乎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父亲罗中立美术鉴赏三步法?
01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刻画出旧社会农民的形象,一张古铜色的老脸,一条条皱纹仿佛干涸的小溪;长着老茧的手,疲惫的身体承受着千金的重担,“父亲”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碗。
画家以感情的深沉,用巨幅画的形式,超写现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的形象,逼真感人,深思。
无法否认画家在构思《父亲》的时候,态度的坦率,感情的真挚,思想的朴素。仅仅是在重庆的厕所里偶然碰见了一位衣衫破破烂烂、蓬头垢面的”守粪人”,一下子触动了画家的心灵,顿时产生了“受苦人”的创作念头。也就是油画《父亲》。
02
现在的我们,也许会对这些嗤之以鼻,可是,当你对这些都懒得理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一种文明的变异,的确日新月异的发展,当我们舒适的享受物质文明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也应该想想我们的精神文明如何呢?
油画《父亲》力描现实的棱角将旧社会农民“父亲”形象展示在我们眼前。
03
洞悉现实,农民这一强大的队伍形象。生活在底层,过着平平凡凡的田园生活,从《父亲》身上,可以看出我国农民农村的缩影。”大凡从农村来城市发展的农村人,都会说农村苦,苦是事实,旧社会的农民靠苦力吃饭”,新社会的农民也有靠苦力吃饭的,苦是为了生活。
在这位《父亲》面前,让我感受到做农活的难,黝黑的脸孔,手指的粗糙,青筋的暴跳,如此淳厚、善良, 引发深深思考;
也许;我们不能向庄子那样,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泰然,以及一副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也许,我们不能向鲁迅那样,为社会的不公伸张正义;也许,我们不能像美国海伦﹒凯特那样,虽然盲聋,却依然崇高;而我们可以心怀感恩地面对当下。
《父亲》勤劳朴实,从小处看,这一形象,激发我们的内心,对父亲尊重,感动;从大的层面来说,我们要牢牢抓住道德的绳索,坚持良好道德,积极对待生活。
鉴赏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1、美术鉴赏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
2、感悟鉴赏感悟式鉴赏所要求的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这种鉴赏方式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3、社会学鉴赏:应该意识到美术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是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创作目的以及社会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
4、比较式鉴赏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但在比较式鉴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美术作品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作品之间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而已。扩展资料:美术鉴赏既涉及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又涉及鉴赏者的知识、能力、修养和复杂的心理过程。可以说,美术鉴赏受到主客体两方面条件的制约。这两个条件即美术鉴赏的客体条件(美术作品)与主体条件(鉴赏者)。美术鉴赏的客体条件是指被鉴赏的美术作品,如果客体不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便失去了鉴赏的意义与价值。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马拉之死美术作品赏析?
《马拉之死》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于1793年创作的画布油画,现收藏于比利时皇家美术馆。[1]
《马拉之死》刻意营造了一个属于穷人的空间。在封闭狭小的陋室里,马拉倒在浴缸中,一手握着笔,一手握着染了鲜血的信,油画的上半部笔触松散凌乱,可能是一面墙,也可能只是含糊不明的空间,代表着永恒的虚无,但那个充当书桌、粗糙平实的木箱,仿佛在诉说着马拉的美德。[2]
这幅画通过去除所有的动作、所有的寓言人物以及弱化所有的谋杀痕迹,创作出一副革命者圣像,成为法国大革命史上的经典作品。
格尔尼卡的美术作品赏析?
作品背景:格尔尼卡是毕卡索最著名的绘画作品之一。当时西班牙内战中纳粹德国受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之邀对西班牙共和国所辖的格尔尼卡城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地毯式轰炸。当时毕加索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区绘一幅装饰性的画,从而催生了这幅伟大的立体派艺术作品。作品描绘了经受炸弹蹂躏之后的格尔尼卡城。 艺术特色: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表情扭曲的呼号者、锯齿般的灯光、濒死长嘶的战马……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出无尽的阴郁与恐怖,和对人类苦难的悲悯。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历史名城格尔尼卡被纳粹德国空军夷为平地,愤怒的毕加索用半年时间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作为对法西斯暴行的控诉。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20世纪外国美术作品鉴赏?
20世纪西方绘画流派作品鉴赏:野兽派绘画 “野兽”一词是形容他们的绘画作品中那令人惊愕的颜色,扭曲的形态,明显地与自然界的形状全然相悖。
野兽派是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
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不顾对象的体积和明暗,用纯色来代替透视),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倾向,表现感情是野兽主义画家的宗旨。
绘画作品鉴赏?
《十五朵向日葵》描绘的是一些简单的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
从画面上看,金黄色的向日葵,浓重跳跃,似乎带着燃烧的激情。画家在表现希望和阳光的同时,依旧表达了这希望与阳光溜走的无情。或许这幅油画反映了画家悲剧而又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