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与衰退:一步美国经济发展史》
作者:艾伦.格林斯潘
李显龙说:中美关系是这个时代的根本问题。
自从中美贸易战以来,以及近年来中国与美国关系的微妙发展变化,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真的了解美国吗?
之前我阅读了《光荣与梦想》以及《伟大的博弈》等不同角度讲美国故事的书籍,出于一种对经济周期感兴趣的出发点,我又阅读了这本《繁荣与衰退》。
美国历史,主要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展开的人文社科类型的分析,在作者看来,美国是一个不断进步拓荒的国家,尽管经历了无数次痛苦的衰退,而且不知道明天会走向何方,美国永远是一个高速发展不断前进的国家。美国历史总体看来也是现代文明进步的缩影。
1776年独立战争胜利后,一个农业化的美国(杰斐逊,南方黑奴/如棉花)还是工业化的美国(汉密尔顿,北方),两个美国的抉择摆在了国父们面前。而独立后美国的发展,由于资源的充足和美国国土面积的不断扩大,两者并行不悖地发展起来。
1860年美国内战爆发时,北方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使得北方的综合实力强于南方,而南方的尚武传统使得军队战斗力不容小觑,二者对劳动力的争夺使得内战爆发,维护美国统一的要求也是内战的重要推动因素。
美国精神很重要的特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从而培养很好的商业精神。
内战后将创造性破坏商业化造就了范德比尔特、洛克菲勒、安德鲁卡内基、JP摩根等商业大亨,这些大亨的意义不在于其积累的巨大财富,而是他们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美国历史的进程。
而早期美国是一个信奉“闷声发大财”的国家,它对国际事务并不热衷,它善于向英国学习。
一战前的美国,经历了商业大亨带来的创造性破坏革命的繁荣红利后,贫富差距和工人福利的问题进入了人们视野,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反思使得人们开始考虑管制经济的必要性。
一战时美国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尽管开始反思自由放任主义的弊端,美国人始终不忘的事业还是做生意。一战后,美国迎来了黄金时代。大萧条前的20世纪20年代,以消费举例,70%的美国人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养成了看电影的社会习惯,一系列新的电气发明消费品走入了美国寻常百姓家。随之而来的30年代大萧条,是资本主义世界最为严重的大萧条,关于大萧条的启示,可以参考刘鹤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与大众普遍的印象不同,从经济角度看,拯救大萧条的其实不是罗斯福新政,因为罗斯福新政的许多措施自相矛盾,只不过是对人们呼吁一个有作为政府的积极回应。拯救美国经济的是二战,独善其身的发展经济机遇,战争带来的需求增长,使得美国经济为后来的飞跃打下了物质基础。
罗斯福给美国带来了一个重大的影响在于,从此以后政府开始有作为地发挥作用,罗斯福也恰好“遇到”了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战后的黄金发展机遇,使得美国有条件占了知识经济的先机,战后美国的经济迎来了黄金时期,以受教育情况来看,美国在1945年到1970年达到的高等教育水平,即使是今天的中国也未必达到。美国本土23个诺贝尔奖得主中,11人来自二战中的海外避难者。美国的人力资本得到了积累。
二战后,美国也开始走向了接替英国,走向了领导世界的重要角色。
然后80年代的滞涨,不仅仅给冷战中的美国带来了阴影,也给美国人们带来了悲观和无助,菲利普斯曲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美国开始收缩防线,里根经济学兴起,让中国和其他国家去和苏联牵制,美国又开始“闭关修炼”,去寻找创造性破坏,偏向自然放任的政策。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是,1975年,比尔盖茨建立了微软。
90年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兴起,造就了谷歌、亚马逊、苹果、微软等伟大的企业,使得美国的活力大放异彩。1992年的苏联解体,更是让福山高呼历史的终结。
而随后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又让欣欣向荣的经济蒙上了阴影,历史再次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奇迹。不过美国又创造了奇迹,金融创新的引入,金融业的极大发展,又在次贷危机前,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活力。当然,这个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强大的新兴力量。
随后911事件和2008年金融危机,似乎开始为更长的衰退开启了序幕。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美国的活力似乎有所衰退,尽管它还是那么强大。这种强大似乎在受到威胁和挑战。
美国经济更深层的弊病是什么?还有待讨论,是经济周期自然而然的结果,还是美国哪里做错了作者认为需要时间来证明。但美国问题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如一些领域领导力的下降、高福利支出、金融体系问题、大而不到的挑战等等,都是值得深究的。
2017年在特朗普减税的政策下,似乎经济显现“特朗普景气”,但特朗普的当选,本身就是民粹主义思潮抬头的标志。而今年的大选更是出现了桑德斯这样的社会主义者,这样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文化悖论。
在反全球化主义思潮抬头和民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美国将走向何方?中国将走向何方?世界将走向何方?
或许未来,动荡和不确定性是世界的主旋律。
超级版图: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的崛起
作者:帕拉格.康纳
易经语云:天地交而万物通。
把中国作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国家有133个,而以美国作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国家,有56个。一个国家的版图可以是自然版图或者说是政治版图,然而真实世界的运转,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能是功能版图。
中美贸易战和今年疫情的发展,引发经济方面长远的忧虑,是全球供应链的断裂。全球化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入世以来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都离不开全球交往联系。
从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到涂尔干的劳动分工理论。世界互联互通的供应链,无论是政治角度,还是经济角度,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政治角度看,各个敌对国家和政权之间寸土不让的边界其实没有发挥有益的作用,政治的逻辑似乎总是用暴力或者强力来争斗,斗到满目疮痍只剩下唯一的幸存者才会想起来收拾残败局面,最终还是要走向合作。相反,不同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产业经济合作,既能够把敌对的双方紧密联系起来,又能够真正地实现共赢。
正如中国现在坚定不移的对外开放策战略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其实无意于也不可能“殖民化”新领土,中国感兴趣的只不过是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获取和在全球互联互通的路径上占据关键节点。
黑格尔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在对立冲突中实现更高的统一超越。
全球互联互通的发展,其实是放权的结果。正如经济学家张五常评价中国的经济制度:正是不同县域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充满活力。而中国在国际上的“新重商主义”路线,非常类似于一些国际能源企业,他们是实用主义者,看中的是实际的功能利益。所以以作者的理念,按功能地图来看,中国的领土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大很多。放权使得不同实体可以相互合作,用合作来绑定共同利益,激发活力。
但当供应链发展到一定地步,或许分权和权力下放又需要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中国不遗余力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得互联互通的成本极大降低。因此,本书在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点上的论述是值得深思的,正如良好的营商环境,它本身是需要长期建设却没有可精确计量的利益,但营商环境却可以孵化出伟大的企业。正如中国的新基建,是互联互通新商业文明的线。
供应链节点的重要枢纽是城市,正如中国目前力推的都市圈建设和正在进行的城镇化进程,城市使得资源集聚和配置的效率极大提高。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城市,是吸引资源形成新商业文明的点。
作品详细论述了大量案例,在案例之间又有相应逻辑的分析与联系,显示出作者广博的知识阅历。作者是一位偏理想主义又偏现实主义的人。他的现实主义体现在认可功能地理和实际利益的出发点。他的理想主义在于回避了或多或少存在的文明冲突摩擦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
作者分析了放权的好处和基建的长远利益(有效的基建力量需要一定的集权),却对两者最根本之处的矛盾没有进行理论上的联系分析。但作者丰富的举例说明是需要认真分析的,即它们之间微妙的边界。作者以一定的上帝视角谈到:如果贪污腐败能够带来对阻挠势力的突破,而做出一些实事的话,这样的贪污腐败未尝不可。
最后,借用作者的一个比喻来看待当今的世界:拔河是一项古老的运动,它没有激烈的身体对抗,却是最残酷激烈的比赛。稍微的走神和一个组成成员的失效,就会输掉整场比赛。
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会是成本巨大的武器战争,也不会是冷战的彻底隔绝。正是如同拔河比赛成员的一项项制度基础的组合发力,才能使得一个国家赢得国家富强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