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果
魏征,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的曲阳县(今晋州市)。他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魏征年轻时家境平寒,曾当过道士。当时天下纷乱,魏征觉得日后肯定会战事不断,但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便开始学纵横之术,以期自己有所作为。
01
魏征曾在武阳郡丞元宝藏手下做官,李密起兵后,元宝藏响应瓦岗起义,魏征也跟随其投奔了李密。
魏征曾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表面非常欣赏魏征的才能,但是并不采用他的计策。魏征一心想成大业,虽然明知不被李密重用,但因为无处可去,也只好屈居李密门下。后来,李密投降了唐,魏征也随他来到长安。当时李渊长子太子李建成非常欣赏魏征, 将他任命为太子洗马。
魏征眼看李世民势力越来越大,便劝李建成早做防范,但是,李建成对此却不以为然,结果,在玄武门事变中,李建成不抵李世民,把命都丢了。
李世民很清楚魏征曾经劝李建成对他防范,坐上皇位后,便召魏征去问罪,说他挑拨自己与李建成的兄弟之情。(人都被自己砍了,还提兄弟情,果然皇上可以任性。)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高高坐在皇帝宝座上的,就是九五至尊。一般人若处在魏征当时的处境,可能也只有对着李世民磕头求饶命的份了。但是,不得不佩服魏征的勇气,人家是这样回答李世民的:“如果当时太子听了我的话,也不至于有今天的结果!”这话说出来,纯粹是找死。但是,李世民却并没有杀魏征。为什么?因为当时的李世民雄心勃勃,欲开创一个繁盛时代,正需要笼络人才。所以,他不仅没有治魏征的罪,还大赞他的正直。将他任命为谏议大夫。
辗转数年,魏征终于遇到了真正赏识自己的主子。他竭尽忠心辅佐唐太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为其性格耿直,竟然经常跟皇上据理力争。魏征直言不讳,上谏数件事,唐太宗几乎全部采纳。
02
魏征不仅在朝政上力谏唐太宗,他也经常因为皇上的家事而谏。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非常宠爱,把她许配给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准备嫁妆时,唐太宗便想多给自己这个宠女嫁妆。别的大臣都极力附和太宗,请求长乐公主的嫁妆要双倍于永嘉公主(李世民的妹妹)。太宗听了正中心怀,但魏征却跳出来反对,说永嘉公主是长乐公主的姑姑,如果侄女的嫁妆超过姑姑的,那就是逾越了礼制。
皇上嫁闺女给多少嫁妆,一个臣子竟然敢指手画脚。李世民很生气,回到后宫,便把这事告诉了长孙皇后。没想到,长孙皇后对魏征大加赞赏。她说:“尝闻陛下敬重魏徵(魏征)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不仅如此,长孙皇后还派人赏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让人捎话给魏征:“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闻公言,故令将物相赏。公有事即道,勿为形迹也。”
有了长孙皇后的赞赏和力挺,魏征对直谏更加的发扬光大。不久,太宗将魏征晋升为郡公,这个时期唐太宗和魏征的关系十分融洽,是明君和良臣的强强组合。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大臣直谏,唐太宗都会接纳?当然不是,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就惹怒了太宗。太宗要治他的罪,被魏征拦下了。魏征说,历来诚恳的上奏,往往都很言辞急切。因为不激切,就打动不了主上的心。但是言辞激切,就跟毁谤很相近,请皇上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唐太宗觉得魏征说的有道理,不仅没治皇甫德参的罪,还奖赏了他。
太宗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里,嫌当地官吏供奉不好,斥责他们。魏征却对太宗说,当年杨广曾让附近老百姓上供,浪费到吃不完就扔掉。言下之意,皇上你是明君,怎么能学一个亡国之君?
礼部尚书王珪,说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都要下车行礼,这个不符合礼仪标准。李世民不乐意了,你们地位都很尊贵,就应该轻视我的儿子?
魏征辩驳说,历来亲王都在三公之下,他们为亲王行礼,确实没有依据,是违背国法的。李世民反驳说,立亲王为太子,他就是将来的国君。人的命有长有短,如果没有太子,就立太子的同母兄弟,这么说来,就更不能轻视亲王了。魏征听了皇上的话,却说,立嫡出长子,就是为了杜绝亲王之间的纷争,堵住灾祸的根源,皇上对这件事的说法一定要慎重。最后,魏征终于说服太宗,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03
贞观十三年,魏征上奏《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太宗搜求珍玩、劳役百姓、亲昵小人,疏远君子,崇尚奢靡,经常游猎、无事兴兵等不克终十渐。对太宗大加批评,并提醒他要慎终如始。
魏胆够肥的,这十渐不克终疏,可是条条针对皇上,如果皇上发怒,这魏征可是要掉脑袋的。但是,太宗不愧是明君,他看完奏疏,竟然会异常赞同欣然接纳。他说:“朕今文过,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之君臣之义。”
魏征生病后,太宗送医送药,还跟太子亲自去探望他,并将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叔玉。
贞观十七年,魏征因病而逝。太宗非常伤心,五天都没上朝。他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并亲自为魏征刻书碑文。
魏征死后,太宗一直对他念念不忘,他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从魏征死后,太宗的种种表现,都说明了这君臣之间关系确实不错。但是这一切,却在太子谋逆事件之后,被彻底打碎了。
04
太子李承乾,是太宗寄予希望的长子,但是在太子位上待久了,李承乾想法也多了。他忌惮胞弟李泰有谋嫡之心,便想将其杀掉,但是杀掉兄弟,也就是跟皇上反目。他便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勾结,意图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太宗将其幽禁。
到底是自己一直宠爱的儿子,太宗舍不得杀掉李承乾。便将侯君集以谋反罪斩首,又将杜正伦给罢免了。处理完这两个人,太宗还不消怒。这两个人,可都是曾经被魏征力荐的人,太宗一腔怒火没处释放,由此心中对魏征也充满了不满,但太宗也只是心中难平而已。不久之后的另一件事,却让太宗对魏征恼恨不已,君臣之间曾经的和谐也因此被打碎。
太宗无意中得知,魏征把给他的谏辞留份给史官看,勃然大怒。要知道,史官看了魏征的谏辞,若在史料记载时,笔锋偏转魏征,魏征直谏皇上将会名留青史,但太宗的英明却将会一落千丈,自己的英明和功绩都成了魏征力谏的结果,这事摊到谁身上,谁心里都不痛快。
这个魏征想干什么?抹黑朕么?难道他跟侯君集是一伙的,力谏他们就是想扳倒朕?太宗越想越生气,手诏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的婚约。这还不能消除他的心头之恨,一怒之下,太宗竟然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政高丽,在损兵折将之时,忽想起了魏征的好。他感慨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回京之后,太宗便让人又重给魏征立碑。
05
魏征直谏一辈子,虽然把谏辞给史官看,脱不开沽名钓誉的私心,但是,他不为皇权,直面皇上,忠心耿耿地直谏,却不失对太宗的赤胆忠心。
一向觉得唐太宗英明果敢,却没想到,这英明的背后,也有此种近似小孩子反复无常耍小性子的一面。当读到太宗砸魏征墓碑时,我是感觉特别惊恐的。试想如果魏征不是早死,那么太子谋逆和史官看谏辞这事泄露,太宗发怒,会不会有可能将魏征脑袋拧下来?
皇上也罢,大臣也罢,都是凡人,是凡人就有自己的脾气和小性子。我们总说性情使然,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又何尝不是很多当权者性情作怪的结果?
闲看历史,翻过一页页发黄的书卷,我们看到的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喜有怒,有人性的暖阳,也有智慧的霞光。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小瑕疵。对于那些记入史册的伟人们,这些也只是一段小插曲而已,瑕不掩瑜。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秋果 编辑:吃硬盘吧、小二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欢迎转发朋友圈。
近期精选内容请戳
▼
成年人最崩溃图鉴
还没关注的小伙伴,赶紧扫码关注,
别错过了更多精彩内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