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过死荫之地文/笑语在午夜场编辑:抛开书本编辑部萨姆·门德斯今年的冲奥新作《1917》,终于在近日登陆内地院线。本片原定于 2 月 10日上映,因疫情影响撤档,半年之后才重新定档, 可谓是姗姗来迟。
好戏不怕晚,何况这种量级的大片,在影院看IMAX版本和在电脑或者电视上看蓝光资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1917》 或许是本年度「让电影回归电影院」的最佳注解。
《1917》的噱头在于,它是一部(伪)长镜头战争电影,当然,中段主角中枪之后有一处黑屏转场,那是最显眼的一处。除此之外,依赖后期特效/隐藏剪辑,这部电影实现了肉眼的「一镜到底」。
其实细 数剪辑点是没有意义的,《1917》是一部典型的感受型电影,沉浸其 中才是观看之道。这也是为什么它如此适合大银幕,适合 cinema。
《1917》讲述了两个英国士兵穿越布满危险的战场送信的故事,他们要向前线军官传达「停止进攻」的讯息,德军的佯装撤退只是为了诱敌深入。
不同于大多数主流战争电影展现的正面战场两军对垒交战,《1917》更多将焦点对准 no man’s land,主角作为动线穿行于壕沟草地断垣残壁,无人的战场同样能够令人震撼动容,那是战争齿轮无情碾压之后的样貌。
没有本该出现的血腥残肢或者伤病惨叫,银幕之外,你还可以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或者享受一片栖息在树干下的宁静。铁丝网与樱桃树,死尸与新生儿,炮火和歌声相互交织勾连,总的来说美好多过残酷。
就好像,你无法想象在德军武装的占领之下,还藏着温柔多情的法国女人和她怀抱中像清晨一样美好的婴儿。这些,本不该被主角遇到。
虽然《1917》中大量的运动镜头和第三人称视角决定了其是一部游戏感很强的电影,但它对真实一战战场的展现却丝毫不含糊,很多细节都能够加以佐证:在两位主角送信的征途上,随处可见堆积的尸骨暴露在日光下,等着被老鼠蚕食殆尽。
德军撤退的一路上,可以看见农场横陈的奶牛尸体,德国人枪杀奶牛是为了销毁食物。还有倒在行 车路上被拦腰砍断的树干,用以阻隔英军部队的前进。在战壕里听见 炮弹爆炸声就惊吓抽搐得说不出来话的军官,更是侧写了战争的可怖。
长镜头的好处在于,跟着行走的动线,观众可以用眼睛去丈量一条战壕的长度与深度,这是破碎剪辑的战争电影给不了的体验。不少评论指出,这种形式的「游戏电影」内核是苍白肤浅的,切不到战争最深处的人文关怀。
我认为,《1917》本身重在观众的体验与沉浸,只要你进入到它所营造的情境之内,即等同于进入到 1917 年的一战战场。此种「进入」的瞬间在大银幕上非常容易得到。
导演在电影里提供了非常多令人动容的意象,当你不仅仅是在「观看」,而是在身临其境 地「接触」它们的时候,是一定会留下难忘的观看体验的。
近几年能够与《1917》在视听/结构上对标的是诺兰的《敦刻尔克》, 后者用一周/一天/一小时的平行时间线给战争电影烙上了独属于作者的标志。
它们都在某种维度上重新定义了这一类型电影,并给予其新的可能。
这样的尝试是应该被鼓励的。
《1917》拿奥斯卡最佳影片,是不是缺个剪辑提名?77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有多爽?全片2小时只有一个镜头!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