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的原文和译文(急)?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yi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澹泊就不能明晰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
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经时济世,可悲地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却哪里来得及!
延伸阅读
“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 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就是看淡名利。 明志,就是表明明确的志向。 宁静,就是使自己心里平静、宁静下来做事做人。 致远,就是达成远大的目标 。 不追求名利,不虚伪待人,不谄媚讨好,追求宁静惬意的生活。 面对真实的自己,不要被利益等等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平平淡淡才是真。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淡泊明志繁体字怎么写?
“淡泊明志”繁体字是:澹泊明志。
淡泊明志[ dàn bó míng zhì ]
一、基本解释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二、详细解释
1. 【解释】: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2.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 【示例】:至于宽闲之野,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怀之乐,而~,宁静致远,未尝不处处流露。
4.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指不追求名利。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啊?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恬静寡欲才能明确志向,排除外来干扰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句话的原文应为“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于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淡泊明志的读音?
淡泊明志拼音:[dàn bó míng zhì][释义] 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怎么样用它解释人生道理?
淡泊其实就是看淡名利,明志就是表明明确的志向;宁静就是(使自己心里平静、宁静下来做事做人),致远,致,有实现的其实,远,即远大的目标,合起来致远就是达成远大的目标。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意思是什么啊
1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处
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历史人物
历史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陶渊明、贾岛、郑板桥、李叔同。
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诗人。《饮酒》这首诗已成为其隐士心态的代表作。
贾岛:作诗认真刻苦,僧敲还是僧推已传为美谈,后出家做了和尚。
郑板桥:诗人、画家,擅长画兰、竹,君子气节,坚贞正直。
李叔同:即弘一法师,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却也是一名高僧。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3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淡泊明志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恬静寡欲才能明确志向,排除外来干扰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句话的原文应为“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于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候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扩展资料
《诫子书》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书信中,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戒骄戒躁。他不但讲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更指明了放纵怠慢的危害。
短短的86个字蕴含了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不仅是每个人修身养性的参考,也对育儿教子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忠告孩子不要过分讲求名利,静心反思,才能了解自己的志向。当今社会浮躁,孩子也深受影响。
如问起孩子的志向,不少人会回答当有钱人、大老板、大官。要让孩子学会淡泊名利,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不攀比,给孩子最适合的东西,而不是最贵、最有名的东西。其次,若孩子在学校被爱攀比的小朋友影响,家长要及时扭转孩子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