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全文和注释
《管仲列传》全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多次会集诸侯,统一天下,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不得志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困窘,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
鲍叔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则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
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起于高山流入平原一样自然畅通,是因为它能顺适民情。”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治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经济的发展,慎重地进行比较。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
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知道用先给予的方法来取得自己想要的,这是为政的法宝。”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看不起他,莫非是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称王,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的, 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这大概说的是管仲吧?
翻译
注释: ①尝:曾经。 ②贾:做买卖。 ③与:给。 ④以:认为。 ⑤时:时机。 ⑥仕:做官。 ⑦走:逃跑。 ⑧召忽:人名。辅助公子纠,够兵败而死。 ⑨幽囚:关在深牢中。 ⑩知:了解。 ?游:交往
延伸阅读
管仲列传各段内容概括
《管仲列传》各段内容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11~~22段): 内容:内容:__介绍管仲和鲍叔牙的交往和他们的深挚友情。 介绍管仲和鲍叔牙的交往和他们的深挚友情。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33~~44段): 内容:内容: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第三部分(第 第三部分(第55段): 内容:司马迁的赞词,评述管仲一生的成就。
《管仲列传》中桓公实怒少姬,请详细讲述下少姬改嫁这个典故
典故:
蔡姬生性活泼开朗,不拘小节,深得桓公喜爱。一次桓公与蔡姬泛舟湖上,采莲嬉戏。蔡姬一时技痒,玩起恶作剧。她知道桓公是个旱鸭子,不会游泳并且很怕水,就故意把船弄得摇摇晃晃。桓公吓得脸色发白,紧紧抓住船舷,哀求道:“姑奶奶,你不要整盅我!我真的好怕,停下来别摇了好不好啊?”兴致高昂的蔡姬正要看他出乖露丑,仍旧使劲摇,还洒水到他身上。桓公勃然大怒,骂道:“你个不知进止的贱坯子,不是当国母的料!给老子滚回娘家去!”于是把蔡姬“遣返”回国。
蔡穆侯见自己的妹妹无缘无故被送回来,以为桓公要断绝姻亲关系,也很生气,心想:不明不白的就把老妹送回来,摆明就是不给面子想翻脸。好女不愁嫁!三条腿的蛤蟆少见,两条腿的男人还成珍稀动物不是?干嘛非得在你这棵歪脖树上吊死?就把妹妹另嫁他人。
齐桓公只是一时气头上,才做出送夫人回国反省的决定。不久便后悔,准备派人去迎回蔡姬,却听说美人已另投他人怀抱。桓公是个风流种子,姬妾无数,未必对蔡姬有多深的感情。只不过人都有贪婪独霸之心,自己喜欢或者说还没有厌弃的东西被人横刀夺去,心中难免愤愤不平。他决心惩罚大舅子。如果因这点鸡毛蒜皮出兵,不仅师出无名,还有损桓公“仁义无边”的好名声。恰巧郑国受到楚国的侵略向齐国求援,桓公打着伐楚的旗号,以蔡国依附楚国为由,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击溃蔡国,俘虏蔡侯。
从管仲列传看,管仲能取得从政重大成功,原因有哪些
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
1:齐桓公的强力支持,在古代帝王社会中,任何一个做为臣子的政治家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君王的强力支持,没有君王支持的臣子注定是会失败的.
2:管仲自已有足够强大能力,如果自身没有强大的能力,就算君王再看重你也是白搭.
3:管仲有鲍叔牙这样一个强大的队友和支持者。这个就不用明说了,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两个帮,你一个人再强再好,如果没有好的支持者和队友支持,也是成不了大事的.
管仲列传的字词注释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结交,交往)
2、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
3、齐桓公以(因而,因此)霸(称霸)
4、九合(联合,会集)诸侯
5、一(完全)匡(扶正)天下
6、吾始(当初)困(贫穷)时
7、尝与鲍叔贾(做买卖)
8、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成材)
9、通货(交换商货。通,流通、交换。)
10、下(颁布,下达)令如流水之(至,往)
11、俗之所否(非,反对、讨厌)
12、因而去之。(废除,革除)
13、慎权衡(衡量,比较。权,秤锤;衡,秤杆。)
14、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诈,占便宜)
15、鲍叔遂进管仲(举荐,推荐)
16、管仲既任政相齐(治理)
17、以(凭借)区区(小、少,微不足道。)
18、故论卑而易行(主张,学说)(平易,浅近)(连词,表因果)
19、桓公实北征山戎(名作状)
20、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连词,表转折)(遵循,实行)
21、岂以为周道衰微(其,表示揣测,大概)(政治主张,政治措施)
22、匡救其恶(匡正补救)(形作名,过错)
二、词类活用
1、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名作状,向南)
2、桓公实北征山戎(名作状,向北)
3、齐桓公以霸(名作动,称霸)
4、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做宰相,一说“治理”)
5、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动用法,为……而死)
6、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意动用法,以…为;羞以……为耻)
7、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
8、贵轻重,慎权衡(形容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
桓公实怒(对……生气)少姬
9、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使动用法,使……富,使……强)
10、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3、古今异义
1、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古义:不贤,没有才能
今义:品行不好
2、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古义:交换货物
今义: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3、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古义:困窘,不得志
今义:贫穷
4、 贵轻重,慎权衡
古义:耻辱和荣誉的选择
今义:重量的大小
5、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古义:不知羞耻
今义:卑鄙
6、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古义:小
今义:少
管仲晏婴列传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管仲列传梗概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管仲列传中的几个典故具体是什么历史故事
《管仲列传》中的典故故事为:管鲍之交、桓公拜相、曹沫之约。管鲍之交和桓公拜相故事内容:管仲年轻时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
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被任用以为相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多次会集诸侯,统一天下,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曹沫之约:管仲重视经济的发展,慎重地进行比较。
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扩展资料:管仲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成就霸业,多次会集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内政,外交皆名垂千古。
他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管仲的财富足以和公室相比,他有三归高台,又有反坫,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
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制定的政令法规,常比各国诸侯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