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的读后感
哈姆雷特读后感:《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世界仿佛到了末日。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哈姆雷特》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疯话”表达出来的,他的“满口荒唐言”就像迸发出来的火花。克劳迪斯阴阳怪气的语言则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剑的丑态。波洛涅斯爱用诗体语言,给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 因为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在对他个人来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的命运面前,在只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的经验可以凭借与依托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人生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我们面对绝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雾中找寻真相,在两难问题里作出行动,在一个失去标准与可以衡量标准的尺度的世界里重建价值的体系与精神大厦……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相当冲动的,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的表现,让我们打心底里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见他的影子…… 总之,《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是欧洲文艺复兴土壤里长出来的一朵长开不败的艺术之花,直至今天,还在散发出它所特有的馨香。
延伸阅读
莎士比亚名篇名句赏读读后感
哈姆雷特读后感:《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
读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心得体会.要联系生活实际.谢谢
哈姆雷特——一个不懂爱的完美主义战士
最近读完了莎翁的名作《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多面性的复杂的角色。除了大家一贯对他的评价外,我还把他注释为“一个不懂爱的完美主义战士”。
哈姆雷特曾经表达对大地、苍穹和人的热爱。但那时,在他眼中,一切都是完美的,“人是多么神奇的一件杰作……万有的精英!众生之灵长!”但当他发现世界并不如此美好,人性可以很丑陋,他考虑到了“存在还是消亡”。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所以,我认为,他并不具有对世界、对人类深刻的爱,他爱的也许并不是世界和人类的本身,而是它们美好的一面。虽然向往美好事物是正确的,但只能接受美好的一面,而容不得一丝瑕疵,就不见得可以称之为爱。或许,一个绝对的完美主义者,注定不是一个懂爱之人,他的眼中只有美。
他对母亲的谴责与不满,完全是怪她在先王死后不到一个月,就被他叔父诱骗成奸与成婚,对他父王的爱情不专一,水性杨花。于是,他对母亲进行了几乎可以说是全盘的否定,甚至怀疑他母亲与叔父同谋杀害他父王。在第三幕第四景他与母亲的对话中,他全程都是对母亲的谴责,而全然没有关心母亲在父亲去世后的处境。罗撰克兰兹说:“每个单独的私人尚且会用它心智的全部力量与防卫去保护他自己的生命不受伤害”,而哈姆雷特显然更希望他母亲可以去实践“宁为玉碎,不为瓦存”的古训。我觉得这是不太符合人性的,面对自己的母亲,首先在乎的理应是她是否安好。所以,姑且不去怀疑哈姆雷特对母亲的爱的成分,但我认为我有理由指出,他并不懂得如何爱他的母亲。
就如同他父亲的亡魂说的那样,“她自有生长在她胸中的荆棘去惩创刺螫她”,哈姆雷特的母亲已经在受到心中的犯罪感的煎熬。在第三幕第四景中,她以为哈姆雷特要杀她,表现出她的心虚。而后来她说:“啊,哈姆雷特,别说了;你把我的目光转向灵魂,那里我看到染入纹理的黑斑,永不会退色。”更是明确地道出了她心中那份持久的犯罪感。然而她的儿子却一再地强迫她去面对这块伤疤,甚至失去了对母亲起码的尊重。以至在这一幕的末处,她说“若是说话时要用气息,气息是生命的呼吸,我已经没有生命去吐露你对我说的话了”。她的心伤透了。而她在这种情况下,依然答应为哈姆雷特保守对话秘密,还有最后哈姆雷特跟赉候底施比武时,她为了向他祝酒而误喝毒酒,这些都可以体现出她对哈姆雷特血浓于水的爱。即使他疯了,做出许多惊人、吓人的事,她依旧爱他——这才是更具人性的真正的执著的爱。我甚至怀疑王后有可能是事先觉察酒中有问题,毕竟她每天跟国王生活在一起,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她就坚持喝下那杯酒。而她不知道赉候底施手中的剑也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