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8)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和平衡》
作者:陆铭
什么是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正如书名所言:统一、发展和平衡。为什么所有国家都有大国梦?因为巨大市场的规模经济、技术创新、公共品提供以及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当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国儒教文化对大一统天下的执念,实现大国梦和民族复兴的需求在不进则退的国际竞争格局下显得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总有人喜欢把中国和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对比,比如同样面领着巨额贸易顺差、房地产价格高企和美国贸易战。但实际上中国和日本有很大的区别,无论经济体量、人口结构和市场机制,中日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
经济学化繁为简地讲,无非是投入生产要素和产出产品,经济活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两者的剪刀差。而实际上中国的经济问题,可以把绝大多数人分为两类,他们要么是不懂、要么是懂了装不懂,因为改革往往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中国经济需要担忧的不是拉美化,而是欧盟化。正如欧债危机,由于共同的货币政策,生产效率最低的希腊只能通过财政政策一条腿走路。而其他欧盟成员国无论救不救希腊都是进退两难,因为除了经济,世界运行的逻辑还有政治。
中国为了应对危机提出了内循环的理念,从这本书启发的视角来看,改革的发力点可以是: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规格、城市化集群效应、比较优势发展经济、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而改革的本质就是实现经济内循环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对曾今一些行政扭曲和限制的市场化改革,会成为新的长远的经济增长点。
从生产要素来看中国经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都存在者扭曲效应,而扭曲的基础是地理环境的中央地方政府关系博弈。因此,改革的手段是需要以顶层设计的制度改革的政治力量,而改革的目的却是顺势而为地建设市场配置资源的制度,以集权的手段实现放权的目的。
从劳动力看,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农民工把健康留给了城市把一身病痛带回了农村,农村空心化和留守儿童老人催化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农民工打工城市并没有动力为他们提供职业教育。因此,结构化的西部劳动力过剩和东部的劳动力短缺出现,产业升级的基础不是劳动力能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导致本身可能发展为坏的产业升级。
从土地制度看,结合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的税收动机,用地紧缺的东部指标减少、用地指标较多的西部乱搞建设产能同质化,而东部西部用地指标不能交易结合指标错配更带来了结构性经济不平衡。农民的宅基地的不可交易性加剧了城乡不平等,因为不可交易的资产一文不值。
从资本来看,中国的利率管制使得资本成本相对劳动成本较低,而经济成果的劳动力分成由于劳动力出于劣势地位而分享较低。资本过度深化并没有将经济发展的成果回报最根本的人民。
以上三点对于消费型大国内循环经济的建设,无疑是三座大山。
城市化大都市圈的建立的集聚效应是解决问题的方向。人们往往把城市化问题拿来作为反对的依据,以及各种政治经济的原因,限制城市规模还成为某种共识。
但这种看法无疑只看到了表面,落实到细节是站不住脚的。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第三产业占据重要地位,而通过解决“大山”带来的资源解放契合了第三产业集聚效应的需求。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城镇化率相比,中国的路远未走完,中国的大都市圈也不够大。而通过大城的集聚效应,农民走出来了,于城市而言,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劳动力。与于农村而言,规模化农业和人均资源的提高使得农业效率提高。无疑是双赢的选择。
至于“城市病”呢?把城市病归咎于城市化是一种逻辑性错误,人们很少看到城市化的好处,而各种交通拥挤等现象确实随处可见。这种归咎偷换了概念,没有理清根本的逻辑。
城市病是公共管理和城市规划的问题,而不是城镇化本身的问题。看透这一点细节是很重要的,因为怎么看问题会影响你怎么解决问题。提高规划治理能力而不是排斥城市化,总不能因噎废食。
经济的发展应该落实到人的层面。什么是公平呢?什么是均等化?公平和均衡不能机械地看待,只看总量。如果将总量GDP指标换为人均GDP指标来看经济发展呢?中国许多资源分配政策是以总量平等的视角来看的,而如果以人均视角,以幸福感视角,有为政府下的市场化会更有效。集聚带来规模优势,把大城市做大结合先进的规划管理。西部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不断视。提供人与人之间赛道的平等和接受结果的不平等,在这个貌似差异巨大的集聚效应下,不同资源禀赋的个体之间的差据就是不同层次个体的生存空间。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需要高度的智慧。而市场,用市场的手段解决市场的问题,用政治的力量来冲破政治的阻碍。中国经济必然能够行稳致远。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
作者:李录
人类社会的文明演化过程,可以如何概括呢?可以概括为获取能量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唯物辩证逻辑完美演绎的一本书,旁征博引,视角谈不上十分新奇,却足以撑起看问题的体系。
人类文明的1.0版本可以称之为狩猎文明,这是高度依赖自然地理条件的发展阶段。大约在5万年前,大陆架还是连在一起的,人类从非洲走出来到了不同地域。但不同地域的生活取决于天然随机地是否存在适合捕食的动植物。总体而言,结合气候的周期性变化,人们的出走非洲是“逐利而居”的,这个利就是随机天然的自然地理条件。
人类文明的2.0版本可以称之为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发展也要依赖地理环境。因为适合种植的植物和适合驯养的动物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在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长江黄河地区,是这个文明段的天堂。大约同期,罗马帝国的西方和汉帝国的东方同时达到鼎盛。但由于西方地理分割以及没有创造出合理的政治制度,自罗马帝国之后,西方在这个文明阶段始终落后,不像中国一般形成了大一统的文化。中华帝国发明了选贤任能的政治制度,得以成功地组织大帝国市场,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修修补补,在农业社会,这样的组织能力是可怕的。
农业社会的天然瓶颈就是土地和人口的矛盾。西方马尔萨斯陷阱和中国的历史周期率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人口膨胀到光合作用和有限土地不足以供应能量需求时,实现再平衡的血腥方式有瘟疫和战争。政治组织能力能够改善这种惨烈的循环过程,却不足以消除,因为这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辩证的以一句话承前启后,繁荣是衰退的根源,灾难是惊喜的舞会,危险是机遇的母亲。
1776年前后,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瓦特的蒸汽机横空出世,美国的国父们签订了《独立宣言》。这是3.0文明发起进攻的标志。
3.0文明定义为现代文明,它发育于地理大发现等一系列的伟大成就。为什么3.0文明不在中国兴起呢?
历史规律来看,中华文明代表了3.0文明的顶峰,3.0文明的逻辑和2.0文明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曾今的成功使得人们倾向于拒绝新的经验,这是人性的一面。
客观因素来看,西欧小国寡民的特点和到东方中国的阻隔,使得它有动力从海上向着东方前进.(马可波罗)欧洲到美洲的直线距离是3000英里,而中国不考虑洋流因素的距离是6000英里。发现新大陆,大西洋无疑比太平洋更具有优势。
新大陆的发现、蒸汽动力的发现和小国寡民特点鼓励个人冒险而不是政府贵族行为的结合,以及后来形成的大西洋贸易圈,催生了3.0文明。无论政治上的新贵族掌权、经济上的大西洋贸易圈还是美国这个“新鲜”的土壤,以及科技上对能源获取的突破,成为了打开3.0文明的强有力组合拳。
3.0文明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市场力量和科技力量的组合。这样的组合足以打破历史周期律的循环。一定程度上无限的生产能力,无限的获取能量的能力,迎合了人类无限的欲望,这是一场完美的恋爱。
3.0文明的本质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呢?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会成为唯一的市场。大市场循环是经济发展的最深层动力。
回到现实的中美冲突,中国绝对不会为民粹主义发动隔绝中国的战争提供借口,使得我们的反抗成为美国一致对外的借口,而是坚守内循环和双循环的定力。理解了3.0文明的本质,就会更加理解中国的危机倒逼改革和夹缝中防止磨枪走火的智慧。
谈到价值投资,李录言简意赅的谈了什么是价值投资?一是股票代表的是公司的股权,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你的公司的基本面。二是市场先生的情绪捉摸不定,真正值得培养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是经济形势的复杂和估值的困难使得你需要留出一定的安全边际。四是能力圈的概念,真正的价值投资是持之以恒的深耕行业和公司,通过学习来提高个人的认知。
投资人的价值观念应该注重利益和道德的平衡,真正的价值投资赚的是经济向上创造价值的钱,这本身就是一个做大蛋糕的过程。
李录还谈到了证券市场的起源,它最初就是迎合了人的赌性,提供的是投机场。但最终发展到了一个国家资源配置的关键核心地位。
我们应该对世界的发展多一些耐心和智慧,对存在多一些利用和改善的发展思维。
最后,李录谈到了查理芒格。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以修齐治平为理想信念不断进行学习自我完善的士大夫精神。不断进取,终身学习。从一定的角度来看,芒格的追求更像一位圣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