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活版印刷的特点是什么
《活板》活版印刷的特点是活,有五活: 1、“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 2、“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 3、“每一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 4、“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奇字做法是活的, 5、“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拆版是活的。
延伸阅读
活字印刷术的主要工序
1、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
2、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
3、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
4、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为什么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叫沈氏活版
沈括这条记载,准确地、最早地记录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全过程,是关于发明者毕昇的唯一原始资料。它说明了我国印刷术由雕板印刷发展到胶泥活字印刷的历史过程。毕昇用火烧硬的胶泥活字印一个个排列在铁框子里印书,虽然原始简单,而与现代通行铅字排印的原理基本相同。这在北宋是印刷技术的一大飞跃,了不起的创造发明,而沈括及其家族堂侄们则是这一发明的传播者和保藏者,可谓功德无量!所以,毕昇发明的这一号称“世界文明之母”的活字印刷术,自南宋初,即被誉为“沈存中法”。在元代,还有人称之为“沈氏活板”。
活字印刷的六个步骤
分别是刷水、刷墨、铺纸、拓印、检查、揭起。
进行六个步骤时,要求印刷者要有耐心、有技巧的在纸上快拖擦,需把握力度不可过深或过浅,拓印后要仔细检查每一个字方可完成。
北宋年间,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的诞生,是印刷史上伟大的技术革命之一。在当时,活字印刷应用最为广泛,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活字印刷重复利用率高,有效减少排版时间,节约人力物力,在进行印刷时,也可以随意拼装。同时其占有空间小,易于保存。
活版印刷的六个步骤
1、制作毛坯: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
2、存放:把制作好的毛坯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
3、排版: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融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
4、印刷:印刷时,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
扩展资料:
毕升与活字印刷术:
毕升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毕升是一介布衣,家境不好,他十二三岁那年,就去杭州一家书坊当学徒工。这家书坊是私人作坊,老板是书商,主要就是刻书、印刷、贩卖书籍。
当学徒工期间,毕升学会了如何手工印刷书本,掌握了雕版印刷术的基本制作技艺。他发现,雕版印刷术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每次需要印制一本书,制版师傅就需要重新雕一次版。
毕升不断思考着改进的办法,怎么才能够提高印刷的效率。在庆历年间,毕升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他制作出一副特别的胶泥片,在每块泥片上都刻不同的文字,然后放进窑里烧硬,变成一副活字。
活字印刷术的四个步骤
一、首次使用时,先在版上刷一次水,然后刷墨,要均匀。
二、铺上纸,就不能再移动,在平刷上查点蜡,保持润滑。
三、拓印,先轻拖让纸贴在字上,然后然后在纸上快拖擦。
四、看到每个字现出既可,细心收拾,检查一遍。
五、从前方向后慢慢揭起。
六、完成作品。结束全过程。
活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区别
活字印刷
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毕昇(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活版是用活字(铅字)、铅条、铅空、图版等各种材料组织在一起排成的版面。
活字排版须经过铸字、拣字、排版(排表、拼版)、打样、校对、查红样和刻字、改版等工序。在书刊印数不多且不再次印刷时,活版可直接上机印刷,即活版印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