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讲的是什么
《孔雀东南飞》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扩展资料
1、《孔雀东南飞》
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首次出现于《玉台新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这首叙事诗共356句,1780个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
2、《孔雀东南飞》的结构与大意
托物起兴:孔雀失偶(第1段)
事件起因:兰芝被遣(第2~6段)(被逼休妻)
过程发展:夫妻誓别(第7~12段)(无奈别妻)
情节延续:兰芝抗婚(第13~21段)(贤妻再嫁)
长诗高潮:双双殉情(第22~31段)(夫妻殉情)
悲情结尾:告诫后人(第32段)
3、《孔雀东南飞》经典句子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若生离别意,白骨无人收。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延伸阅读
高一语文第四册,孔雀东南飞(并序)用四字小标题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给课文分段
托物起兴:(第1段) 开端:兰芝被遣(第2~5段)(被逼休妻) 发展:夫妻誓别(第6~12段)(无奈别妻) 兰芝抗婚:(第13~21段) (贤妻再嫁) 高潮:双双殉情(第22~31段)(夫妻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第32段)
孔雀东南飞的结尾是如何体现文学的真实性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开头用孔雀徘徊起兴,结尾以鸳鸯和鸣作结,使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文学色彩。鸳鸯和鸣,虽然造就了和谐宽松的情境,但是带给读者的不是喜悦,而是深沉的哀痛与遐思。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这里第一、二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松柏”是四季常绿、刚直挺拔之树,“梧桐”,传说凤凰常栖于此树,可见“松柏”、“梧桐”都属良木。“鸳鸯”鸟多成双成对生活,常用来比喻恩爱夫妻,是幸福美满婚姻的象征。诗人这里选取良禽良木,是继承了先秦文学中“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的文学传统,很显然,作者对刘兰芝、焦仲卿二人忠贞爱情的肯定与赞颂正是通过良禽良木的幽雅含蓄才得以体现的。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是多么美好的情境啊!这种美好的情境,既是刘、焦二人墓宅自然景观的写照,也是诗人主观愿望的表现与寄托;没有情感的树木能够彼此覆盖,情意缠绵;没有思想的鸟儿能够成双成对,相向和鸣。这生动和谐的景观,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和美好的向往;可是低头一看美好景观之下长眠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他俩生前也像这里的良木良禽一样恩爱眷恋,可有情人最终难成眷属,无情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活活地将他们拆散,甚至被逼而死。残酷的现实、悲惨的命运与墓地美好的自然景观所营造的充满幻想、情趣的意境,彼此鲜明地对照,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得以映衬。作者的用意不言而谕,同情之心溢于言表:刘兰芝和焦仲卿生前没有团圆,死后该会像松柏和鸳鸯一样相互覆盖,双双和鸣了吧。另一方面,我们在读到“松柏”、“梧桐”、“覆盖”、“交通”时,仿佛也看到刘兰芝和焦仲卿在墓穴中恩爱地偎依在一起,只是他俩的脸上还挂着人世间没有流完的最后一滴泪;我们在听到鸳鸯和鸣到五更时,仿佛也听到他俩对人世间不幸命运的一声又一声的叹息与哀怨。这不正是作者希望的寄托和对冷酷社会现实的指责吗?
因此,《孔雀东南飞》结尾和谐美好的景观描写,并未给读者带来多少的喜悦;相反,加倍增加了读者对刘兰芝、焦仲卿二人不幸婚姻的无限同情和深深的思考。我们在宽松和谐的意境中哀叹刘、焦二人悲惨的命运时,不由得又赞叹作者以乐衬哀、意蕴悠长的高超表现技巧与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