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24篇全文?
24篇全文: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人将 。事无苟免,不为利扰,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 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 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於箭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疆虏,怯於小 战,勇於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 ,此之谓大将。
延伸阅读
三国志姜维传兵法二十四篇?
离开人世后,诸葛亮还不忘把自己的心血之作《兵法二十四篇》留给了自己最为信任的一名将领姜维。诸葛亮身前十分器重姜维,所以在他死后才会把兵法著作传授给姜维,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战无不胜的将领。姜维为了不辜负诸葛亮的厚望,也十分用心地去学习了诸葛亮留下的兵法。后来,姜维也仿照诸葛亮那样进行了多次北伐。
在北伐期间,姜维最大的敌人便是邓艾这个老奸巨猾的曹魏将领。他们两人之间的斗争就像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斗争一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斗得你死我活。后边,大战到了白热化阶段。狡猾的邓艾见敌军来袭,赶紧使出空城计,结果,姜维的部下中计被伏击,死伤惨重。姜维也不甘示弱,很快便以牙还牙,派兵突袭邓艾。可以说,姜维和邓艾两人的军事才能在伯仲之间。
兵法24篇第九篇是什么?
作品目录
视听第三
纳言第四
察疑第五
治人第六
举措第七
考黜第八
治军第九
赏罚第十
喜怒第十一
治乱第十二
教令第十三
斩断第十四
思虑第十五
阴察第十六
将苑之兵权篇
将苑之逐恶篇
将苑知人性篇
将苑之将才篇
将苑之将器篇
将苑之将弊篇
(注:由于年代久远,《兵法二十四篇》多有亡佚,故而目录也不是完整的。)
24兵法主要内容是?
《兵法二十四篇》是重要的蜀汉军事著作之一。据说为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晚年时所著,上面记载了诸葛亮几十年来行军打仗,治国安邦的经验。在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在死前曾将此书和造用“连弩”之法等毕生所学传授给了姜维,使姜维成为了诸葛亮最有力的继承人。
《兵法二十四篇》(以下简称《兵法》)是三国时期造就天下三分之势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蜀国丞相——诸葛亮所著,是诸葛亮对于自己多年为相治国与统帅作战的经验的总结,可以说是诸葛亮智慧的结晶。
《兵法》原有二十四篇,但现在其中的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现已失传。
在陈寿的《三国志·蜀书》中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流牛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
“《诸葛氏集》目录: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计算第五、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综核下第八、杂言上第九、杂言下第十、贵和第十一、兵要第十二、传运第十三、与孙权书第十四、与诸葛瑾书第十五、与孟达书第十六、废李平第十七、法检上第十八、法检下第十九、科令上第二十、科令下第二十一、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军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寿等言:……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有之伦也。辄删除重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
《隋书·经籍志》也记载:“……梁有《诸葛亮兵法》五卷,又《慕容氏兵法》一卷,亡。”
可见,《诸葛氏集》(也称《诸葛亮集》)是后人将诸葛亮的作品收集起来后编订的,而《兵法》是在诸葛亮生前就已经成书了,所以它们并不是同一部作品。
兵法24篇第六篇?
第六篇,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敌不动我不动出自孙子兵法哪一章?
敌不动,我不动不是出自孙子兵法。是出自《兵法二十四篇》也称《兵法》,完整在说是“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
《兵法二十四篇》是重要的蜀汉军事著作之一。据说为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晚年时所著,上面记载了诸葛亮几十年来行军打仗,治国安邦的经验。在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在死前曾将此书和造用“连弩”之法等毕生所学传授给了姜维,使姜维成为了诸葛亮最有力的继承人。
《兵法二十四篇》(以下简称《兵法》)是诸葛亮对于自己多年为相治国与统帅作战的经验的总结,可以说是诸葛亮智慧的结晶。《兵法》原有二十四篇,但现在其中的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现已失传。
《诸葛氏集》(也称《诸葛亮集》)是后人将诸葛亮的作品收集起来后编订的,而《兵法》是在诸葛亮生前就已经成书了,所以它们并不是同一部作品。
《兵法二十四篇》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亮父母早亡,为避东汉末年战乱,随叔父到荆州。叔父死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隐居十年,结交士人,观察天下大势。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详见《隆中对》)。赤壁之战前夕,亲往江东联络孙吴,结成抗曹联盟,使曹操败退。
随后,他又帮助刘备经营荆州,占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征吴失败后,于临死前在白帝城将自己的孩子刘禅及复兴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从此,诸葛亮担负起蜀国重担,重新与孙吴修好,又平定南中,扫却北伐的后顾之忧。他始终不忘匡扶汉室之使命,北伐曹魏,六出祁山。他为相兢兢业业,为帅呕心沥血,以致积劳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北伐前线五丈原。
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曹魏的司马懿与他多次交兵后,亦赞叹他是“天下奇才”。
兵法二十四篇中的兵法?
《兵法二十四篇》上面记载了诸葛亮几十年来行军打仗、治国安邦的经验。在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在死前曾将此书和造用“连弩”之法等毕生所学传授给了姜维,使姜维成为了诸葛亮昀有力的继承人。《兵法二十四篇》原有24篇,现存视听第三、纳言第四、察疑第五、治人第六、举措第七、考黜第八、治军第九、赏罚第十、喜怒第十一、治乱第十二、教令第十三、斩断第十四、思虑第十五、阴察第十六、将苑之兵权篇、将苑之逐恶篇、将苑知人性篇、将苑之将才篇、将苑之将器篇、将苑之将弊篇。
兵法二十四篇?
据说“兵法二十四篇”为诸葛亮晚年时候所著,上面记载了诸葛亮几十年来行军打仗的经验。在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在死前曾将此书和“连弩”之法传给了姜维,使姜维成为了诸葛亮最有力的继承人。兵法二十四篇——三国时期造就天下三分之势的著名政治家及军事家,蜀国丞相诸葛孔明所著,原有二十四篇,但其中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现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