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译者:盛韵,首发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shrb.thepaper.cn),欢迎点击上方蓝字“上海书评”关注我们,或下载“澎湃新闻”app订阅。
多梅尼克·斯塔诺内(Domenico Starnone)是一位拿过奖的意大利作家,但去年末他在世界文坛暴得大名,因为他的妻子阿妮塔·拉亚(Anita Raja)被“指认”为匿名写作的文学巨星埃莱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当然,这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费兰特就是斯塔诺内本人。意大利记者克劳迪奥·加蒂(Claudio Gatti)遍检公开记录,找到了这对夫妇购买豪宅的文件,从而将他俩与费兰特的书籍与电影版权收益联系起来。其他一些文学和生平的线索似乎更多地指向拉亚(她是一位译者)。
《我的天才女友》意大利文版
《我的天才女友》中译本
费兰特的小说中最著名的是“那不勒斯四部曲”(前两部《我的天才女友》和《新名字的故事》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译者注),成为出版界的现象级畅销书。作者希望保持匿名的愿望也很引人注目:仿佛一点血腥味就会引来寒士街的鲨鱼。
关于这对夫妇的谣言已经在意大利流传好几年了,2014年斯塔诺内被迫为他那极具费兰特风格的小说新作《鞋带》自辩。小说中描写了父权社会、婚姻陷阱以及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妻子。斯塔诺内的回应颇为目中无人,他说费兰特不是唯一讨论过这些问题的作家,还挖苦说为什么没人把他的小说跟《安娜·卡列尼娜》比。他还说,既然自己已经很成功,为何还要“躲在笔名的阴影下”。(自从加蒂的调查文章发表后,拉亚一直保持沉默。)
现在Europa Books(也就是费兰特的英语出版商)出版了《鞋带》,英译者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将之迂回地译为《羁绊》。这部小说短小精悍、有些挖苦、情感上很绝望。文学索隐派能找出许多可与费兰特呼应比较的地方,尤其是那些对心理动机和理由的不厌其烦的描述。其余的人大可以高高兴兴地一口气读完。
《羁绊》是一幅三联画。第一部分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妻子旺达在四年中写给丈夫阿尔多的信,在他为了更年轻的女人离开她和两个孩子之后。书信揭示了反复无常的情绪发展,从执迷(“我会努力去理解”)到怀疑(“你还没有意识到你对我做了什么”)再到蔑视(“你真正是个软弱迷糊的人”)。她同意自我更新的必要,但又试图自杀。这些信件以她对阿尔多要求见孩子的回复结束(他整整离开两年了)。
第二部分一下子跳到了三十五年后。阿尔多和旺达已到七十多岁,在罗马同居,准备去海边度假。阿尔多说:“让我们一步一步来。”调子和主题的转变——从混乱到秩序,从破碎的家庭到简洁的旅行箱——非常突然。阿尔多之前在旺达的笔下是个自我中心的、好卖弄的、成天到晚要自圆其说的人,现在已经成了文雅的、虚弱的老人,只有爱卖弄没变。他在帮妻子收包裹时,被骗了几块钱。旺达的反应暴露了家庭和谐表象下的裂痕。
“是个女人吗?”
“是个姑娘。”
“漂亮吗?”
“可以这么说。”
“她只骗了你五块钱可真是奇迹。”
这对夫妻去度假时,丈夫很快又被骗了,这次骗他的是个年轻男人。
度假虽然无精打采,还算相安无事。他们回家时发现家中一片狼藉,却没有东西被偷。警察埋怨“吉普赛人”,阿尔多觉得是那群骗子,一个邻居说听到门铃不停响。旺达又累又沮丧地上床休息了,阿尔多开始打扫房间。
这一打扫,让记忆潮水般涌来:褪色的照片,时间让书页边的笔记变得毫无意义。阿尔多想起了某个藏得很好的盒子,里面是他前女友的裸照,他急急冲向盒子,结果发现盒子在,里面的照片没了。
他想起了早年抛弃旺达的事。这里他的语言带着自圆其说、自私自利,依然相当敏锐:“我只想体验舒适的外遇,不想找什么借口。”他华而不实又目光短浅,不过他摆脱责任寻找满足的冲动倒是挺普遍的。我们知道他对孩子的冷漠,他有要摆脱“羁绊”(也就是英语书题之意)甚至时间的需求。旺达则表现得很健忘(她告诉阿尔多:“我不再记得我们之间的那些事了。”),不过她不那么会切割,更容易记仇。当打扫中又出现了一个暧昧的小秘密时,她爆发了。
最后一部分很短,写的是这对夫妇的孩子。突然间我们看到了这高压锅婚姻对其产品造成的影响:一个情感上极不可靠、自私自利的中年男人和一个嫉妒成性的女人。结尾很惊人,这是这部小说唯一的小小失望:在之前灵巧的叙事结构的铺垫下,我本来期待一些更为复杂的东西。
《羁绊》精彩地展示了我们的行为与反应、习惯与记忆之间的交错互动,还有欺骗隐瞒以及我们与过去的自我之间的关系。它可以说是一部对过去时光的精湛研究之作。
裘帕·拉希莉带来的精彩翻译本身也是一个故事。拉希莉是美国小说家,三十多岁移居罗马,这是她第一次尝试文学翻译。之前拉希莉称赞过埃莱娜·费兰特“只需文字就能与全世界交流”的能力,要是背景噪音淹没了斯塔诺内的文学成就就太可惜了。《羁绊》也应该仅凭其文字为世人欣赏。
Domenico Starnone,Ties, 150pp, Europa, paperback £9.99
欢迎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访问《澎湃新闻·上海书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