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一本管理学方面的书,作者伊查克.爱迪思,居于美国的犹太人,开了一家针对企业生命周期相关的管理咨询公司,本书好像出版于1988年,距今已有30年左右了,虽然年代久远,但是经典就是经典,是能够穿透时间和周期的,至今读起来,也感觉里面写的东西能够给人带来莫大的启发,很好,感谢这些人类的先贤,将自己的毕生所悟、所思、所学……记录下来,或是整理成书,留给年轻的晚辈们拜读,经典的书籍,在我看来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给人们以方向,以启发,我们不需要再去一次又一次地去发明轮子,因为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成长,这便是阅读前人经典的意义。
2.读这本书的时候,时常让我想起另外一本经典:《从混沌到有序》,这是一本比较晦涩难懂的书,但是却非常经典,其中提到了一种叫做“耗散结构”的东西,大意就是系统、组织这种耗散结构,维持这种结构是需要消耗自身的能量
的,如果缺少一些新鲜的增量能量元素进入这种耗散结构,那么该系统、组织就会因为能量消耗而崩溃,因为存量的能量难以维持这么一个架构了。。另外还有一位物理大神薛定谔也曾经写过一本书,好像是叫做《生命是什么》,当然,我还没有拜读此书,但是其中有个理论就是“生命其实就是一个对抗熵增的过程”,熵就是宇宙中物质、能量的秩序程度,宇宙总体呈现出一种熵增的状态,也就是逐渐从一种有序的状态到混沌的状态,而生命却是宇宙中形成秩序的一个过程,是一个熵减的过程,生命体其实就是一个耗散结构,需要源源不断地吸收新的物质、能量进入体内,然后将其分解吸收和排泄,而我们的生命体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衰老和死亡,作者在书中,就指出,企业这种东西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是有着生命体的一些成长历程和特征,这个观点引起了我的一些共鸣,因为我也观察到,在市场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公司,表面上它们都是公司,都是一种有着内在组织架构的生命体,但是实际上它们处在的成长阶段是很不相同的,有的公司还处在孕育期,可能办公室就在地下室里,创始人带着几位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整天基情满满,孵化着自己的这个小宝宝,它最初可能就是创始人心中的某种冲动、某种一闪而过的想法或是某种灵光乍现;而有的公司可能已经步入正轨,有了一个充满着执行力的团队,正在朝着目标冲、冲、冲……再有的或许已经上市,有着严格分明的等级制,有了一种大公司的“范儿”;还有的公司,已经经历了高速的扩张期,架构臃肿不堪,人浮于事,整个公司内部忙于政治而疏于业务,正在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
3.作者将一个企业的生死历程大致划分为了这些阶段: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年期、壮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早期、官僚晚期、死亡。总体上看是一条倒U型曲线。这个阶段性特征大致可以这样来解读:当一个系统、组织的成长性衰竭或者获得增量的物质与能量的能力衰竭了之后,就迎来了其生命的拐点。这对于我们投资其实是很有启发的,我们需要伴随一些处在高速成长期的公司,这个时候它的生命力是最强悍的,给投资者的回报也是最高的,如果你去一个已经经历了高速扩张,已经达到了体态臃肿的一个公司,你这个时候去投它干嘛?它早就吃得肥头大耳不思进取了,从资本的边际效应递减也可以看得出,对已经进入稳定期、贵族期阶段的公司来说,资本对于它的成长的价值已经很低了,因为很可能它的体量已经膨胀到头了,没有了太多的增长想象力了,再或者因为体态臃肿,其内部各种官僚、政治内耗严重,已经对于外部的拓展有心无力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投资者们更喜欢投那些新生的、还没有经过太多的股本扩张的、未来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的,而目前正处在高速成长期的中小公司,因为这个时候它们是渴望资金、资本的,它们愿意用未来的现金流权利来兑换当前的扩张资本。。
4.作者在书中真正具有一定的创建性的思想是设计了一套分析工具,PAEI分析模型。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着一个系统、组织中不同的元素:P代表着对目标的执行力、实干精神,它是组织中直接针对目标的功能性结构,如果用儒家的说法:“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那么P就是一个组织中“质”的一方面;A这个字母代表着制度化、官僚化、等级制,它是组织中维系一种形式化的架构的元素,如果P意味着实在的、功能性的东西,那么A就意味着躯壳的、形式上的东西,二者着力的点不一样,A是一个组织中“文”的一方面;E这个字母代表作创新的、创造性的、创始人,它是一个组织中新鲜的东西,是能够给一个组织带来一些革新性的变化的元素,E是一个组织最初发起时的灵魂人物和精神;最后一个字母I,代表着一个组织中的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文化的、价值观的,它是一种整个组织黏合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它是一种虚拟的东西,和A(制度化、官僚主义)一起,构成了一个组织中的形式化的东西。这样,这四个元素都体现在一个组织、企业或者系统的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它们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中,也就是说一个组织随着发展壮大,其内在的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也在不断滋生和壮大,很多时候,这些相互之间的内耗使得一个组织看上去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病态,或者瓶颈。让我们从一个典型的企业发展阶段来看看这四种元素的不同体现吧,最开始的时候,往往是E(创始人、创新)最突出,因为一个企业、组织最开始的核心资产就是它的创始人,这个时候P(实干、执行)还没有出来,A(制度化)更是没有踪影,而I(有机整合、价值观)更是处于一种潜藏的状态。。整个大舞台就是一个E在独舞,创始人灵光乍现,出现了某个激发他的内在的念头和创意想法,这就是孕育一个企业或者组织的最初缘起,所以在一个企业最开始的孕育期,E是最突出的那个。紧接着,E就会寻找帮手,而P是最合适的,它代表着对目标的执行力,实干家,能够和E组合起来,打开一个局面,就好比最开始是刘备心怀恢复汉室的想法,紧接着就要请关羽、张飞二将入局,这二者都是武将,实干家,开疆扩土的执行力的体现;好的,紧接着,便需要一些制度化,官僚化,虚名等方面的东西,这个时候像诸葛亮这种人物就派上大用场了,文臣的作用就体现在这方面,需要有一套完善的上下架构,这种架构能够给整个组织带来效率,因为不可能还像过往那样,跟所有人都称兄道弟的打交道,而是需要一套官僚化、制度化的组织架构,这就是A(制度化)的价值,最后,整个架构出来之后,还太过机械化、生硬化,还需要赋予整个组织的机体一种精神上的纽带、愿景、价值观,这便是刘备的复兴汉室的口号,这能够使得一帮人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团结到一起,否则的话大家在一起很容易搞内部政治,为了利益而内耗,而将这种愿景、使命与价值观彰显出来,则有利于大家一起朝着这样一个外向型的拓展方向发展。好的,这就是一个组织典型的成长路径:E(创造性)–P(执行力)–A(制度化)–I(有机整合)。
5.那么,看上去这样一条典型的组织成长路径还是不错的,各方面都挺好的,那为什么整个组织的成长曲线是呈现出一条倒U型的形状呢?这和E(创始人、创新精神)有关,因为一般来说,E是有着一定的天然的格局上的局限的,在整个企业、组织、系统成长到一定的程度,基本上也是到了E(创始人、创新精神)的格局的极限,或者是因为其他的内部或者外部因素的障碍,使得整个组织的成长到了高位钝化、稳定期,持续的高速成长趋缓了,甚至停滞了,这就是一个组织拐点到来的时刻,老化便开始了。有的是E被内部的政治内耗所排挤,也有的是外部的环境变化,组织内部无法再灵活应对,等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得整个组织的创造性的动能丧失了,获得增量的物质、能量的力度衰减了,整个组织机体便开始老化,老化一般都是从E开始的,比如当刘备当上了皇帝,基本上就接近到了蜀国成长性的巅峰,而随着刘备(创造性的火车头)的去世,这个组织的灵魂人物便失去了,而诸葛亮是一个守成有余型的人物,他的开拓进取精神并不强烈,其七出祁山也是带着一些道义感而非其内在的进取精神所至,整个蜀国随着开创元老的逐个熄灭,获得新兴的增量能量的动能便失去了,整个组织和国家便陷入了一种暮气沉沉之中,这便是衰亡之兆。随着E的失去,第二失去的是P(执行力),一个组织中的创新精神失去了之后,P也会面临很多大问题,因为P是想干实事的,而现在整个组织内部却充满了官僚主义和政治内耗,这时常使得P想要抖擞河山,重整局面的努力看上去很是有心无力,于是P也渐渐黯淡下来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朝代的中兴名臣,他们都是一些想要有所作为的实干家,却时常被一个王朝后期的官僚主义和高层政治内斗所羁绊,使得他们无力回天,最终身败名裂,黯淡收场。在P流失之后,整个组织便呈现出了一种虚无化,处处都是形式大于功能,因为无论是A(制度化)还是I(有机整合)都是一些形式的、名义上的非功能性的东西。这个时候,整个组织正在丧失活性,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般的躯壳,当然,还是有些小傲娇的,因为这个时候还有I,有A(制度化)和I(有机整合)的组织正处在贵族期,它们虽然已经失去了很多功能性的内在元素,但是因为还有着文化、价值观以及一些莫名的贵族般的傲娇,就好像在古代中原已经沦陷,实力已经急剧衰减之时,还能够带着一种藐视地看到那些周边的蛮族,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还有着文化上的、价值观上的精神支柱,大家都被一种汉民族的荣誉感所感召,能够团结起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即使是东汉末年,这种内在的精神气质也是存在的。当I失去之后,整个组织才完全成为了一具官僚主义的躯壳,毫无一丝灵魂性的、精神性的东西,这是一种让人压抑的感觉,当一个组织或者系统或者文明或者国家,失去了它的开创性的英雄人物,失去了那些能够实干的、带领大家走向星辰与大海的元素,失去了大家彼此之间有机整合在一起的精神价值与纽带,那么剩下的,就仅仅是一具看上去还像是一个生命体,实际上早已在苟延残喘中的空架子了,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一个王朝的尾声,只需要一推便倒,虚弱已经弥漫在了整个上下的架构中了。
6.难道,这真的是一个组织的宿命吗?和所有的生命体一样,都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的,不可能永远存在,当它产生的那一刻,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注定了也在同时产生着很多致命的内部矛盾,这种矛盾有时候是无法解脱的,这导致了一个组织的衰亡。作者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无法阻止生命体的衰亡,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延续一个组织的壮年期,就好像是延续一个人的中年时期一样,这是可以做到的。一个组织生命体衰亡的关键在于E(创新精神)的丧失,而因为人的寿命和状态都是有一定的定数的,我们不能将一个组织的基业长青建立在创始人、领头羊的基础上,传统的典型的组织成长路线是E(创新精神)–P(执行力)–A(制度化)–I(有机整合),现在我们需要将这个顺序进行一定的改变,以使得赋予一个组织源源不断的创造性和活力。作者的大意就是创始人E在一开始就要确立好I(价值观),将E和I进行融合,融合进整个组织的精神血液之中,融合进组织的制度化中,让创新精神由个人转变为一种制度化的、组织性的行为,这样,整个组织生命体的创造性就变为了一个组织的使命,而非创始人个人的特征,这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正是这种超越个人精神的群体文化与价值观的彰显,才使得一个组织创造性的人才和方向受到鼓励,这是一个组织源源不断成长的精神内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