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与寒食节的传说?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个忠孝两全的人,晋文公在逃亡的时候遇到过介子推,晋文公向介子推表明自己的身份之后,想讨点饭吃,介子推家里也是很穷,没有粮食可以资助皇帝,就把自己的肉割下来,让晋文公先将就着充饥,晋文公也就记住介子推。
??没过多久晋文公回到自己的国家,并成了晋国的皇帝,于是他就想到介子推,他一定要想尽办法报答介子推,于是找人去介子推的家里请介子推出山,但是介子推并不愿意,反而带着母亲去山里居住,晋文公就觉得自己的礼仪不够,就亲自去请介子推。
??没想到介子推竟因为不想做官而不给晋文公见面,一直躲在山里,晋文公也想把介子推找出来也是束手无策,有人就给晋文公献计,放火烧山介子推一定会出来,他是个大孝子不可能会让母亲受委屈,于是就采取这个办法,没想到的是烧到最后介子推也没出来。
??晋文公派人进入寻找,在一颗大树旁边找到母子二人的尸体,晋文公觉得自己亲手害死自己的恩公,实在是自己做的不对,于是命令全国上下,在这一天不能生火做饭,吃饭只能吃凉的,慢慢的也就有了寒食节这一习俗,随着时间发展,寒食节也就成清明节。
??寒食节的由来故事
??秦朝末年,刘邦终于打败霸王赢得天下。
??刘邦衣锦还乡时,想去双亲的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他无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坟墓。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纸,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父母在天有灵,我将把这些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父母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介子推的绝笔诗?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晋国贤臣,又名介之推,介子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今山西介休)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介子推救母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太子被迫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大家万分着急,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太子,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激地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赏了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去讨赏,可是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
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由于遭到其父王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惶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从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这就是历史上“割骨奉君”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重耳登上了晋国王位,史称晋文公。此时,他受到一帮大臣的曲意奉迎,一时间志得意满,大肆分封。介子推苦心规劝却无济于事,便作出了隐居绵山、独善其身的选择。
晋文公知道后,急忙带着大臣们赶到绵山寻找,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影子。晋文公便命人放火烧山,只留下一条道路。一时间,风起火烈,大火绵延数百里。三天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与母亲已葬身火海。悲痛之余,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蒙难的那个月,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寒食节。
介子推给晋文公的血书?
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当年重耳被迫流亡国外。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煮了给重耳吃。当重耳知道内情后,流下了感激的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晋文公),他重赏了当年的随臣,惟独忘了介子推。大家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去请介子推,可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寻找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却没有出现。火熄后,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大哭。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诗的意思是以此事为鉴,愿晋文公做一个明主,“勤政清明复清明”为介子推本意。
介子推舍生取义的历史?
《吕氏春秋》载,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返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介子推鸣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之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晋文公便带领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无法寻找。
于是,晋文公下令,三面烧山,企图用此法将介子推逼出来。没料到山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
晋文公又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又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始终没有看见介子推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二人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又命人将介子推葬之于绵山。
秦二世时,又将介子推迁葬于故里裴介村。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一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下令,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史记哪里介子推原文?
据《史记晋世家》,在重耳即将度过黄河回晋国的时候,手下有个叫狐偃的人,他是重耳的舅舅,在流亡的途中和重耳有过争执,估计是怕重耳继位以后翻旧账,就假意要离开。重耳也知道舅舅的心意,就对着河伯发誓,说绝对不会辜负舅舅。可是跟在身后的介子推觉得狐偃做的不对。他说公子能有今天,完全是上天的安排,可狐偃却当成了自己的功劳,还假模假样的请功,真不知道羞耻,我不愿意跟这样的人同朝为臣。而后介子推就自己过了黄河,回家了。
晋文公继位以后,开始安顿百姓,封赏功臣,因为有功的人实在太多,一时半会没封完。还没等封到介子推的时候,周天子那里出了点事情,来找晋文公帮忙,晋文公就先去忙周天子的事情了,介子推没有主动去要求封赏,也就暂时没有得到赏赐。
介子推跟母亲讲,晋献公一共有九个儿子,只有我们国君还健在,上天不想让晋国灭亡,就一定会指派君主,只能是我们国君延续晋国的烟火。可这些人居然把上天的功劳当成是自己的,拿别人的东西尚且是偷窃的行为,他们居然敢抢上天的功劳,真是自不量力啊!这当臣子的拿罪过当功劳,做国君的因为臣子奸诈而赏赐,我真的不耻与这些人为伍。
听儿子这么讲,介子推的母亲说,你心里这么不痛快,干脆也去要封赏好了,何必把气憋在肚子里。介子推摇摇头,他们这么干已经是犯罪了,我要是再学他们就是罪上加罪了。再说我一直在这里对国君口出怨言,怎么还能再吃他的俸禄。
母亲看儿子有点看不开,就试着开导他,就算你不是为了自己富贵,可总也该让国君知道一下真相吧!介子推还是摇头,说话这个东西,是一种表示自己存在的方式,现在我都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存在,又何必去吸引别人的注意!
介子推母亲听到这里,就对儿子讲,既然你心意已决,那我们一起隐居吧。从此母子二人就从熟人的圈子里消失,再也没有出现过。
重耳为啥不赏介子推?
第一 估计他的性格“又臭又硬”
介子思想应该比较另类,很难和重耳身边那些老油条和谐相处,总会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这种人自古都不会受人待见,估计这老哥人缘也不咋地,所以晋文公不爱搭理他,也没有兑现十几年前的承诺赏赐他。于是加重了介子推与晋文公之间的矛盾。他先是对晋文公发牢骚,没起到效果。马上又开始抱怨那些得到赏赐的人,人品不行,是在贪天之功。估计这里边多少有点的酸溜溜的感觉。这种表现肯定会惹怒那些得到封赏的人,估计,这些人用类似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话来嘲讽他。导致这老哥恼羞成怒,说出了狠话,对晋文公说:“不食其食”。这句话被记载在《左转》里,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可见,介子推已经恼怒到了极点。
第二 估计他平时说话喜欢酸溜溜
晋文公在封赏功臣这件事上确实做得不够公平,本来介子推可以心平气和地跟晋文公交流。估计这哥们脸皮比较薄,不好意思直接说出自己也希望得到封赏之类的话。所以酸溜溜地指责晋文公不应该给其他人封赏,这样不仅没起到好的效果,反而增加了晋文公和其他人员对他的反感。
介子推文言文?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
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
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
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
至死不复见。
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
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
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文公出,见书曰:“嗟!
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
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介子推是死于孤山还是绵山?
绵山
据载,介子推与其母被大火烧死于绵山的一棵柳树下。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