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和荀子有什么区别?
施工铁马又称为铁马、施工铁护栏、施工护栏、市政铁马等,高度基本都为1.0、1.2米。主要用于对道路及建筑施工时起到与人群隔离的作用。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铁马是什么职业?
“铁马”字面意思是“披着铁甲的战马”,常用来形容剽悍勇猛的骑兵。
骑兵是军队中乘马执行任务的部队和士兵,即能乘马快速机动,又能徒步作战,通常担负正面突击、迂回包围、奔袭侦察等任务。在古代和近代,骑兵曾经是陆军的主要作战兵种,但随着当代军队机械的广泛应用,骑兵已经成为一种象征。
南宋诗人陆游曾在诗中写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铁马是哪个动漫中的角色?
铁马是《铁马少年》中的角色。
电视动画《铁马少年》改编自日本漫画家安田刚士原作的同名漫画。故事描写一位误打误撞进了自行车部的少年,以环法自行车赛世界冠军为目标的热血奋斗故事。故事中对例如正确骑车的方法、甚至是车辆零件等细节都有考究描绘。除此之外,作品也描绘了在挥洒着汗水的自行车竞技背后,蕴含了挑战自我极限的精神力量。
黄河铁马的介绍?
我们在阅读陆游、辛弃疾的诗词中,经常见“铁马冰河入梦来”、“金戈铁马”……,都知道此词用来比喻战争,我们是否知道“铁马”一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叫金马、铜马呢?这我们就得把史书翻到魏晋南北的时代。
关于魏晋南北朝外族入侵
这个时期不用多作过多的描述,司马家统一了三国之后,没过多少年,经过八王之乱,本已臣服的匈奴人也趁机造反,使天下大乱。西晋被灭,晋王朝转移到南方,建立了政权,称为东晋,因此南朝士人不思进取,上演了放浪形骸的所谓的魏晋风度,只有少数人还能记得北定中原的大业。而入侵的胡族,把中原王朝生存根基的中原大地,变成了他们的演兵场。
经了近百年的战乱后,一批又一批的旧势力被消灭,又产生无数新的势力。一直到出身拓跋鲜卑族的北魏王朝统一北方后,努力汉化,才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宁。
“铁马”的出现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同时,在军制和兵种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冒出来一种人和马都配备铠甲的重装备骑兵—甲骑具装。在史料记载中,多次出现各种战役中出动上万“铁马”的记录。
五胡十六国以时期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从草原带来了精良的马匹,同时结合中原先进的炼铁技术,纷纷把甲骑具装作为自己绝对军事力量。如龙骧军、铁甲连环马、凉州大马、北魏虎纹骑兵、胡夏铁骑,都是名震天下的精锐铁骑。当然,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战斗力最的甲骑具装,则是北齐的“百保鲜卑”甲士。
也因如此,以后的骑兵常被称为“铁骑”,用在诗词中也叫铁马。 铁骑的基本标配就是:铁甲、马铠、长槊、环刀
这种形式的兵种最早出现倒也不是这个时代,结合史料分析,比较被公认的结果是这个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的骑兵开始了人和马都穿着重重的铁制铠甲,就是所谓的重骑,其前身是北方胡族中“侍卫之士”,精锐中的精锐。
也有很多人认为我国“甲马”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那个时候用的还不是铁甲。那时的战场上主要兵种上还是兵车,也就是象棋里的“车”,不仅兵车上的士兵身穿“三属之甲”(指的是:指古代战士上身、髀部、胫部的铠甲相连以掩蔽全身,三属之甲原本也是春秋战国魏武卒的重装备),同时也给拉车的战马披挂上了厚重的皮革护甲。
西汉时的“北军八校尉”和曹魏的“虎豹骑”,都被认为是一支相对完整建制的重装甲骑部队。只是这些时期,军队中重骑数量占比不大,而且在装备马匹上的时候,没有遮盖那么多部位。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司马政权自身的腐败,让已经臣服的胡族后裔死灰复燃,草原胡族再度大举进入中原后,将自身的军事优势,与在中原生产技术进行完美结合。把骑兵“护甲化、重装化”,原本的目的是避免骑兵部队对步兵坚阵发起冲锋时遭弓弩箭矢的迟阻杀伤,起到强大的保护作用;同时在近身肉搏中发挥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
产生这样的想法,也在于这个时期是我国古代军事技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发明了硬质马镫冰,导致了这种骑兵技术的融合。因为在东汉时期,高桥马鞍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使得骑兵与战马得完美结合为一体。骑兵的机动能力与打击力也成倍增加。
也有人提出疑问,与轻骑相比,这样的重骑兵,是不是机动力差,速度慢,只能在小规模的战争中发挥作用呢?答案是否定的,关键看将领如何用兵。
我们看一下北齐高洋的“百保鲜卑”的表现,堪称魏晋南北朝时期运用甲骑具装中的最牛逼的骑兵,为什么叫百保,就是可以一当百的意思。
在第三次邙山大战中“百保鲜卑”则大放异彩,这是北朝末期战役规模最大的一次从北周对北齐之间的主力对决。战场长度足足跨越整个齐周两国边境线。
当时周军围住了洛阳城已经一个月有多了,如果周军彻底占领洛阳地区。把齐国援军被阻隔于黄河之北,加以时日进行巩固。北齐国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洛阳城。从战略态势上进讲,相当于北周兵锋将直接插进齐国的心脏,这显然是高洋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因此,此仗必须打赢解围洛阳,否则后患无穷。
如何解围?此时,关中的军队,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进入过中原,对中原的地形非常不熟悉。而齐军将领则非熟悉邙山地形,占着地利的优势,同时利用连天大雾的天时,和邙坂的秘密通道,无声无息地上了邙坂。
从战争开始而占据了主动权,齐军列阵于邙坂之上,一方面引诱周军步军登邙山与自己作战,等周军爬山疲惫后发起攻击;如周军不上邙坂,北齐则以偏师牵制,主力骑兵利用这个缝隙直冲杀入洛阳;若周军后撤,此时就可可以甲骑追杀之。
这一次邙山战役,北齐的兰陵王高长恭、段韶、斛律光联手出场。齐军分为左、中、右三军:
负责扫清进攻路径中的障碍的左路军由段韶统领。
不停地袭扰驻守邙山各处的周军各营,保证齐军侧翼安全则交给斛律光的右军。
中军主力兰陵王带来了“百保鲜卑”甲士,负责击败周军围周边集团,担当主攻任务。
战争开始,兰陵王经过两次突击才冲破周军封锁,冲到金墉城下。通过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单纯的骑兵,当时还是难以有效直接冲破严整的步兵军阵。
兰陵王第二次冲击围城周军非常艰难,只有五百骑成功跟随他冲到了金镛城下。但是周军将领尉迟迥也调动兵力,结阵困住了冲到金墉城下的北齐甲骑。五百骑人数实在太少,驻守金镛城的齐军将士一时半刻也难以确认,这是不是齐军主力骑兵前来解围,也没有相应的一协同。
关键时候,兰陵王不顾战场上四处横飞的流矢,便脱去头盔和面具,露出庐山真面目,因为兰陵王长得帅,容易辨认。城中将士认出是兰陵王高长恭前来解围,士气大增,下令弩手与高长恭的骑兵一起发动反攻,才彻底击溃了围城的周军。
同时在这次战斗中,段韶部精锐铁骑说明了甲骑的战略机动能力非常强,当时的齐军采用一人多马(战马和乘马)的配置,不至于长途奔袭,最后打仗时候战马没有力气的意外发生,就解决了机动性的问题。
后世的契丹大辽铁骑与欧洲骑士也是采取了这样方法:骑士拥有一匹战马和数匹乘马,行军的时候骑乘马,打仗的时候换乘战马,当然,这样的处理方法其成本也很就变得非常之高。
从战争机动性上的角度来看,甲骑并不显得弱,在地势非常复杂崎岖的情况下,从登上邙坂,以及接下来从邙坂冲击一路冲至洛阳城下,整个过程都不太容易,然而北齐甲骑却偷从容地完成了。从初战诱敌,会战中扫荡洛阳周营,齐国甲骑都显示出高强度机性,实现了作战过程中以实现局部的兵力优势各个击破,完成战略上的以少胜多。
同样高洋齐国的甲骑,后来在北地与奚、契丹等族的对战中,没有出现传说中那种“被草原胡族轻骑兵用弓箭战术所轻松击败”的现象。相反,高洋齐国的重骑兵猛烈的冲击,直接将草原骑兵击溃。在邙山会战中也可以看出甲骑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并不比步兵差。
邙坂初战,具装骑兵击溃了周军步阵,用的就是灵活的战术,可见重甲骑兵绝非机动性差的兵种,其适应能力和战斗力都十足。
很多次战役中,北齐百保鲜卑甲骑都能以少胜多,强悍的战斗力。高洋的“百保鲜卑”被公认为那个时期甲骑具装中最厉害的骑兵。
绕不过的北齐高洋
高洋时代的对外武功是非常辉煌的。在位十年,高洋向东扫北,大败前来侵扰边境的契丹、库莫奚、山胡等草原部族,北方诸胡纷纷遣使朝贡臣服。就连那么牛逼的突厥来犯时,高洋也毫不示弱,亲自带大军北击突厥骑兵。打得伊利可汗满地找牙,赶紧请降,并答应每年向北齐遣使朝贡。这在南北时期也是非常难得的。
只不过在后来的治国和品德上太差劲(好色、爱随便杀人),显得臭名远扬,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他的武功就逐渐被人忽略了。
从此之后,在冷兵器时代,重骑兵也是几经沉浮,总体看来少数民族似乎更热衷于铁甲,第一个高潮时代是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朝,但是唐统一后,却去掉了骑兵的马铠轻骑替代了具装重骑。
然而到了宋辽金时期,北方胡族再度重甲骑兵再度成为战场的主力。如辽国的鹰军、李元昊的铁鹞子、女真的铁浮屠之类的重骑,都曾在战场上与宋朝军队死战。
“铁马”进入文人的世界
尽管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现代枪支的出现,骑兵逐渐退出了战场,到底重骑和轻骑孰优孰劣,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应该说与社会的发展和具体战争有一定的关系,赵武灵王学习的胡服骑射,当时的目标方向是轻骑,且获得了成功,在那个没有马鞍、马镫的时代或许是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到了汉,随着装备的完善,重骑也开始主导了战场,通过战争也证明了价值,有一个问题是:成本那么高为什么可行呢?也与当时兵户制度有关,所有装备由士兵自己购买,所以才有:“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的情况出现。
后来的中原文人们啊,也在作品中还是常用金戈铁马比喻战争。特别是陆游和辛弃疾,只要与战争有关联,或涉及到失地收复一事,“铁马”一词必现:
“铁马秋风大散关”、“铁马冰河入梦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咱们的领袖毛主席在《观潮》中也以“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顿然把读都拉入了波澜壮阔的观潮情景。
就连纳兰性德,这类专门写哀怨诗词的诗人,都忍不住写下:
更那堪几处,金戈铁马,把凄凉助。
听谯楼更鼓响檐前铁马声什么意思?
指听到城门上的瞭望楼报更的鼓声响了,挂在屋檐下的风铃声起。
谯楼,是指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瞭望的楼。指城门上的瞭望楼。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更鼓响指报更的鼓声响起。
檐前铁马声指古人把风铃挂在屋檐下,风一吹就‘铃铃’响。铁马指的是风铃。
养马岛铁马在什么位置?
答:所说的铁马,是针对烟台市牟平区养马岛景区的著名景点——“秦皇七骏”的金戈铁马雕塑而言。这组铁马雕塑座落于海岛水域的礁石滩上。每当海水涨潮时,七匹骏马仿佛在大海中嘶鸣奔驰,栩栩如生,动感如画。
此时此景,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
养马岛,系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牟平区以北9公里处,面积约13.52平方公里。因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养马而得名。
铁马秋风大散关铁马是什么意思?
铁马秋风大散关铁马摘自宋代陆游的《书愤五首·其一》。
意思是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书愤五首·其一
宋 · 陆游
早岁1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铁马从容杀敌回的铁马是什么意思?
铁马从容杀敌回。出自毛泽东的《七绝.观潮》。原文如下: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译文:钱塘江的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溅起的浪花拍打向钓鱼台。到处人山人海,大家一边观潮一边赞叹江潮阵容壮阔,犹如铁甲战马从容杀敌后回返。
铁马别称?
“铁马”的别称护拦
“铁马”是地铁里面的钢铁阵线,这个设备实际上是一种分流人群的工具,只要是为了在人流量很大的时候为了防止人群没有秩序的涌入地铁,而发生的踩踏事件,所以进行了人员隔离和分流的装置
水马铁马拒马区别?
“拒马””铁马””水马”三个词都属于”隔离障碍物”。只是在材质上、使用场合的细微差别 。
铁马又称铁艺隔离栅、铁艺围栏、铁艺护栏、铁艺栅栏、展会护栏、临时护栏、道路隔离栅、移动隔离栅等等。它一般应用于道路隔离、施工现场以及临时性会展活动等需要的隔离场所。
水马是一种用于分割路面或形成阻挡的塑料制成壳体障碍物,通常是上小下大的结构,上方有孔以注水增加它的稳定性。部分水马还有横向的通孔以便通过杆件连接以形成更长的阻挡链或阻挡墙。它一般用于道路中间临时性隔离,在高速路、城市道路、及天桥街道路口常见。
拒马是一种木制的可以移动的障碍物,是一种障碍器材,夏商周三代便有了早期拒马,即将木柱交叉固定成架子,架子上镶嵌带刃、刺。当时用以堵门,阻止行人通过,后来用于战斗,以阻止和迟滞敌人军马的行动,并可杀伤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