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怎么形成的三年级科学(黑色土壤是怎么形成的)

土壤是怎么形成的?

1、土壤的形成:岩石经过风化形成成土母质(在此过程中少量的矿物质被释放)。成土母质因为积累了有机物和养分使得有低等的植物在成土母质上着身形成了原始土壤(在此过程中有机物更加丰富,并且形成了腐殖质)。原始土壤的形成使得高等的植物着身形成了成熟土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土壤。

2、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

3、土壤是在气候、母质、植被(生物)、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4、土壤由矿物质和腐殖质组成的固体土粒是土壤的主体,约占土壤体积的50%,固体颗粒间的孔隙由气体和水分占据。

5、土壤气体中绝大部分是由大气层进入的氧气、氮气等,小部分为土壤内的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土壤中的水分主要由地表进入土中,其中包括许多溶解物质。

6、土壤中还有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土壤里面有什么?

土壤中有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生物有机体以及水分、空气等固、液、气三相组成。按重量计,矿物质可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机质约占:1%~10%、因此,土壤是一个以矿物质为主的物质体系。

土壤矿物质来源于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原生矿物是各种岩石受不同程度物理风化的碎屑物,其未改变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土壤中最主要的原生矿物包括长石类、云母类、辉石类、角闪石类、石英、赤铁矿、金红石、黄铁矿、磷灰石等。次生矿物主要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而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与结构已发生了变化。

土壤成因,土壤分类,主要土壤的类型?

土壤 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

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

地球陆地表面土壤种类的分异和组合。与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变化密切相关。

中国的主要土壤类型有15种。

砖红壤

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

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

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

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

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一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

分布地区: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形成条件: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一般特征: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

分布地区: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形成条件: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一般特征: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

分布地区: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

一般特征: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黑钙土

分布地区: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形成条件: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一般特征: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栗钙土

分布地区: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形成条件: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

一般特征: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棕钙土

分布地区: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形成条件: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一般特征: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黑垆土

分布地区: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形成条件: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由黄土母质形成。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

一般特征: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古土壤。

荒漠土

分布地区: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

形成条件: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为主。

一般特征: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

分布地区: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形成条件:气候温凉而较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

一般特征: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

高山漠土

分布地区: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形成条件:气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

一般特征: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

土壤有什么优缺点?

一,好的土壤:

①有益生物和有害生物相对平衡,作物生长病虫害少。②有机质含量高,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中病残体腐烂快,土壤也蔬松透气,蓄水保墒性好,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达,扎土深实。③土壤中氮、磷、钾相对丰富,中微元素钙、镁、锰、锌、铁、硼等也相对不太缺乏,作物生长营养全面,基本能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相时来说能降低因生理性缺微元素带来的畸裂果及其它缺素症。

所以好的土壤,能使作物根系发达,生长健壮,各种抗逆能力强,作物产物高品质优。

二,不好的土壤:

如盐碱地,沙石地,耕作不频繁地,这些地块土壤肥力相对贫乏,土壤僵硬板结,保水保墒能力差。①碱性太大超出作物生长适宜范围,作物不能生长。②保水保墒差,又使作物无法吸收足量水分,而倒致作物脱水干枯。③土壤板结僵硬,盐份积累多,有机质严重缺乏,土壤本身也缺乏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土壤透气性差,在这种状况下,种植作物,根系简单,吸水困难,营养缺乏,苗株瘦弱矮小,抗旱抗寒抗病虫能力很弱,各种害情加叠,直至叶黄干枯或有株无实或有籽粒干瘪。

从种植的角度来谈什么样的土壤才是最好的土壤?

我们各个地区的土质是不一样的,还有就是常时间种植作物的地块超过4年以上的,土壤积盐程度重,对作物生长极为不利。极其容易导致作物根系生长不良,抗逆性降低,当冷空气来时不能忍受长时间阴冷,因而导致减产。因此,只有保证土壤透气性强,氧气充足,根系的呼吸作用充分,产生较多的能量,根系吸收能力才强,这些获得增产的必要基础。

其次,我们衡量土壤质量的一些指标是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在当下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已经不再是解决温饱的问题。大家越来越在意我们周边的环境,我们的饮食健康。随着迅速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知识传播的速度将达到空前的快。大批量和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必将被淘汰。

同时工业将与农业结合,助推精细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懂得对土壤的质量进行评估的生产者才能以高效能的方式进行生产,以及避免由于土壤质量差所带来的风险。

对于污染物质来说,那肯定是越低越好。已经有大量的人指出土壤中的重金属会被植物当作营养元素吸收到植株中,从而进入食物链。农药残留毫无疑问对终端产品有毁灭性的作用,对人的身体也有不可逆的损伤。当然土壤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同等重要,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物理支撑和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随着现在技术的发展,评价土壤质量的指标越来越多,越来越量化。

我们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是提高土壤透气性的根本措施。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团粒结构形成不可缺少的主体成分。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疏松,透气性好的土壤作物产量才会达到最高。

如果土壤在被用于种植农作物时,没有恢复有机质和营养成分,那么,养分循环将被破坏,土壤肥力将出现下降,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将被打破。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农民必须要重视起来。

土壤名词解释?

土壤(英文名称:Soil)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土壤是在特定成土条件下,经过漫长的成土过程逐渐发育和形成的历史自然体。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土壤是各种陆地地形条件下的岩石风化物经过生物、气候诸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发展起来的。土壤是一个复杂而多相的物质系统。它由各种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各种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残体、腐殖质及生物活体、各种养分、水分和空气等组成。

土壤概念?

土壤(学名:soil)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