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友谊典故是什么(退避三舍友谊典故有哪些)

退避三舍友谊典故?

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于春秋时期,它讲的是晋国重耳逃亡到楚国的时候受到楚王善待,然后重耳承若若有一日两国交战便退避三舍以报答恩情。

退避三舍,现在这个词是我们平时经常会用到的成语,它通常是用来指某个人为了避免冲突的发生,从而退让、回避。

退避三舍的三省指的是哪?

成语“退避三舍”是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它不是说退到三间茅舍后面去。在古代,一“舍”即合三十里,三舍是九十里,“退避三舍”大约是退了近百华里。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全集?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齐桓公退避三舍对不对呀?

依我看,是对的。

两军交战时,一方退让,情况大致有二:一是另一方实力较强,暂时避其锋芒,二是麻痹另一方,使其放松警惕,起到骄敌的作用。随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战胜之。

成语中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便属于后者。此外,晋文公此举还有回报当年楚王知遇之恩邀微灶充的洒谅想意思。退避三舍,即你来,我先退,给你警告。再来,再退,再给警告。但事不过三。

齐桓公退避三舍的启示,退并不一定代表软弱可欺,相反应该谨慎,以防有诈。而在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懂得绕个弯,退一步,还是会有更宽广的路。

退避三舍只饮一瓢是什么意思?

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只饮一瓢意思是江河湖泊有很多的水,我只取一瓢来喝就够了。比喻人们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事物,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部分就足够了。

退避三舍原文?

子玉①怒,从②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

子犯③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④辟⑤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退避三舍三舍指的是什么?

三舍,指九十里路程的距离。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整个成语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

相重晋文公重耳继位前曾流浪在外多年,在楚国盘桓时,楚王有恩于他,曾问他将来如何报答楚王,重耳即答:如果将来两军战场相遇,晋会退避三舍。典故由此而来,见《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