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困局:东方明珠为何蒙尘?

香港的事,一时半会儿还完不了。
激进的示威者7月21日晚上围堵了香港中联办的办公大楼,向大楼门口悬挂的国徽投掷黑色油漆弹,还向外墙喷涂侮辱性字句,并试图冲进办公大楼惹事。国务院港澳办和香港政府,都对示威者的行为表达了强烈谴责。
长期享受社会安宁的内地人可能会对此表示不解: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不是比什么都强吗?有那闲工夫,为什么非要跑到街上去闹事不可?
其实不独香港,近两年来,骚乱和暴动在全世界各地都不少见。英国脱欧派和留欧派打作一团,欧盟则因为货币和难民危机被几乎撕裂,美国经济似乎一片大好,但同样逃不过偷渡、失业、恐怖袭击、左右派互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困扰。
香港的问题放在中国是个特例,但放在宏观环境下来看并不特殊。同样,虽然造成社会问题的原因千千万,但也有几点共同的规律,放在哪里都适用。
一说到香港的游行示威,许多人肯定会觉得莫名其妙:香港经济那么好,收入那么高,为什么这些人还整天瞎折腾,可不是吃饱了撑的?
香港经济好么?当然是好的。回归20多年来,香港的GDP从1997年的1770亿美元增长到了2018年末的3630亿美元,整整翻了一番,这种增长率在已成为发达经济体的国家和地区中是不多见的。
但美国学者斯蒂格利茨在《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一书中指出了,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更不等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的关键因素,在于增长的社会财富最终跑到了少部分人手里,绝大多数香港市民没有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
香港700多万市民中,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将近120万,贫困发生率17%。全香港最富有的10%家庭,月收入平均数为112400港币;最贫穷的10%家庭,月收入仅得2560港币。2000多的月薪,在北京上海等内地大城市都捉襟见肘,更别提消费水平高居全球前列的香港。
当然,这10%的富裕家庭中还有人上人。
1997年,李嘉诚的资产约为70亿美元。到2018年末,媒体估计李嘉诚家族的总资产已超过千亿。增长了不止十倍。
财富分布的极端不平衡,让大多香港市民生活举步维艰。当半山和浅水湾的豪宅屡屡创下天价记录的同时,许多香港人只能挤在身子都躺不平的“棺材房”里。此种盛况,远超内地被热炒的蚁族、地下室和群居房。
许多人也发问了,既然香港如此不易居,为何港人很少想要来大陆发展呢?
这话对也不对,这些年来,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香港富豪大举北上投资,多年来获利颇丰。许多香港明星,老一代的张学友,中生代的陈奕迅,年轻些的邓紫棋、angelababy等等,都在大陆混得风生水起。如今北京、上海、深圳的CBD写字楼里,也不乏香港员工的身影。毕竟,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如果能在大陆获得更好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但很可惜,大多香港市民既没有出走大陆的眼界,也没有出走大陆的能力。他们的一辈子只能是头上那片小小的四方天,在100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上挣扎着生存。
虽然人均GDP超过大陆数倍,虽然早已名列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列,但香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只占15%,和大陆差不多同一水平。
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八成香港市民,没有谋生的一技之长,甚至不会讲普通话。他们只能靠出卖低端的体力或者脑力劳动为生,眼睁睁地看着社会财富向极少数人倾斜,看着自己的收入越来越少,房价节节攀升,自己却走不出香港这块洼地。
香港绝不是没有精英。香港顶级教育实力之雄厚,在亚洲也是赫赫有名。我公司一位领导曾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跳槽去了香港,举家迁居。再回来不过三年时间,其小孩已能说得一口流利英语,暑假去新加坡参加中学生建模大赛,包里装的课外书是但丁的英文版《神曲》,俨然一副社会精英预备役的模样,这样的佼佼者,他们的眼光不仅是香港,也不仅是中国,而是全世界。
但大多普通香港人,都与这样的世界无缘。
普通的香港中下层市民,不仅接受不到一流的教育,学不到高人一等的谋生技能,而且他们还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香港是国际城市,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来港短暂停留,都无需签证。他们从事的低端劳动职位,正面临来自印度、中东、东南亚国家人口的抢夺,就职前景不容乐观。
哪怕香港人引以为豪的金融、法律、贸易等传统优势行业,也在面临大陆人民的争抢。不仅是香港高校的大陆学生越来越多,许多从内地或海外名校毕业的大陆学生,也会选择到香港一试身手。一来为着更加丰厚的薪水,二来为了给自己未来的履历添上靓丽的一笔。我一位在某知名科技公司香港办公室工作的朋友便说,如今在香港,会不会粤语并不重要,他们办公室一半华人一半洋人,华人里头又以大陆和台湾人居多:如今开辟市场,会讲普通话比会讲粤语吃想多了。
他们的素质不输香港传统的中产,而且他们还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背靠大陆。
这些新香港人,来香港多半为着永久居留证和镀金。他们面对香港的高房价并不胆怯,因为他们有退路。香港买不起房,退回大陆总还有希望。
但大多香港人没有。一方面,他们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他们要面临日益高企的房价,生活在夹缝之中,焉能不累?
这也难怪如此多的港人会对大陆人心生怨怼。但这正是香港身为“国际港”这枚硬币的双面。香港的繁盛是因为面向国际的高度开放,但同时,它也要承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巨大压力。
香港问题的症结在于,当权者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选择了转移问题。
香港的产业结构单一、贫富差距过大是摆在纸面上的问题,但这么多年来,历任特首都安心当裱糊匠,粉饰太平,缺乏断臂求生的勇气,以至于矛盾越积累越严重,陷入了今日社会撕裂的泥潭。
香港第一届特区政府成立后,特首董建华曾雄心勃勃地推出了“八万五”计划,即政府每年牵头兴建八万五千套住房,来给香港高烧不下的房地产市场降温,为港人提供更多的住宅。但不巧的是,计划甫一出台就碰上亚洲金融危机,双重打击下香港房市暴跌,无数抢先买房上车的中产阶级不干了,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房价下跌,香港要完,无奈之下,“八万五”计划胎死腹中。
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一览无遗。
从今往后,特区政府再不敢拿房地产这棵命根子开刀,哪怕出台了一些无关痛痒的计划,也无非扬汤止沸。
在政府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民粹主义趁虚而入,迅速转移了矛盾。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民粹主义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它很擅长于,将“我们”的问题,转移成“他们”的问题。
看看特朗普是如何在美国转移问题的:低端劳动者们的失业,可以说成是非法移民过多;流水线工人的薪水降低,可以说成是中国日本欧洲的贸易竞争。总之,我们可爱的劳动人民是没有错的,一切的一切,都要怪罪于那些贪得无厌的外来者。
但这一切是真的么?
是。也不是。在一个根红苗正的资本主义国家,什么地方赚钱多,资本就要流向什么地方去。如同大浪淘沙,资本的流动,自然要带走工作和涨薪的机会。工作机会确实流动到了外来人口那里,但这并不是他们抢夺而来的,而是资本家们主动提供给他们的。
但在长期的洗脑教育下,普通的劳苦大众,大多不能认识到资本流动的本质,无产阶级,特别是某些不掌握生产资料的中产阶级,更愿意把苦难解释为自身原因:你穷,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不够拼命,所以才会失去工作机会。
当这套理论不足以抵挡资本流动的滚滚大潮时,他们很容易把愤怒转移到那些“抢夺“工作的外来者身上,就像英国工业革命时,失去工作机会的手工业者愤怒地砸碎机器一样。
这套理论并不高明,但很适用,很会让人觉得舒坦。毕竟,制造新的矛盾来转移旧的矛盾,比拿出真金白银来解决矛盾要容易多了。
要政府开刀来整治资本家,逼他们吐出红利来反哺普通人真是太难。与之相比,不如把焦点转移到一个外来群体的“他们“身上。
于是乎,一个若隐若现的“大陆“,就成了香港民粹发泄愤怒的最好出处。
部分生活困顿的香港市民,出走无望,致富无望,买房无望,只能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打转,不知道一腔愤怒和埋怨该向何处发泄——此时,只要有人稍稍煽风点火一把,就很容易把情绪烧到那个仿佛站在对立面的“大陆“身上。
但颇让人失望的是,目前还是很少有媒体,把问题的根源真正揭示出来。
香港真正需要的是一场手术治疗,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看到很多媒体,或是在谴责香港市民的“无知”,或是在怀缅旧时代香港的“美好”,他们还停留在“情怀能解决一切问题”的阶段,没有真正从社会制度上改造香港的觉悟。
情怀解决不了香港的问题。无论小布尔乔亚们感叹旧时代的香港明星有多么美好,香港的法治社会有多么公平,香港的曾经有多么辉煌,香港的美食有多么丰富灿烂,都无济于事。曾经的美好并不能掩饰现实的矛盾,要不,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东地区,为何如今会陷入一片破败和战乱?
香港的问题也能引起我们的一些警醒。畸形的产业结构,巨大的贫富差距,轻浮的民粹主义,很容易造成社会的撕裂和动荡。更重要的是,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是万万不行的,想要凤凰涅槃,必须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措施来——这不是港人无知的问题,更不是反动势力煽风点火的问题。
不可否认,没有一个中国人想让东方明珠蒙尘。在为香港忧心的同时,更不可糊里糊涂地陷入和港人针锋相对的境地中去——否则,那才是正中了某些人的下怀。
▼ ▼ ▼
点击回顾以往文章
在心灰意冷时,总该听一听王菲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