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六国论谏逐客书全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谏逐客书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外客”不负秦,李斯讲完外客对秦国的好处,同时又讲驱逐外客对秦国的坏处。国家想要强大,就得吸引来人才。现在秦国把人才都给赶走,就是逼着他们去别国,给秦国的敌人效力。
《谏逐客书》开场:事实胜于雄辩
本土贵族赶走宾客的理由,是很站不稳脚的,秦王是被怒气冲昏了头脑,才听从。
所以李斯开篇就要列举出事实,让秦王明白,“外客”不负秦。
李斯列举出了秦国历史上有名的君主,他们都用了不少外客: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重用的是蛮夷人由余、楚国人百里奚、宋国人蹇叔、晋国人丕豹、公孙支,这些都是秦穆公时代的名臣,秦穆公通过重用他们,完成了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的伟业。
秦孝公重用卫国的商鞅,推行商鞅变法,促成了秦国的强大,秦国有今天离不开商鞅的功劳。
秦惠王重用魏国的张仪,破坏了山东六国的合纵,然后才敢蚕食中原,夺取大片的土地。
所以说,外客有什么辜负秦国的地方呢?
李斯写道这里,秦王心里就有点感触了。
李斯又在书中用激将法,通过拿人才和珠宝做对比,来劝谏秦王:
秦王宫里的宝物,有和氏璧、随侯珠、昆山玉、太阿剑,这些宝物秦国本土并不能生产,都是外来的,而秦王对他们爱不释手。
郑国的美女和乐曲,在秦王宫十分受到欢迎,也深得秦王的喜爱。
难道秦王只爱外国的宝物和美女,而不爱外国的人才吗?
那些宝物和美女,只要能得到大王的喜欢,都能得到王宫的接纳。然而一些从心底里就想为秦国效忠的人才,大王却不分好坏,要将他们统统罢免。
难道大王只爱惜享乐的器具,而不爱惜治国的人才吗?恐怕这种做法,不利于您在诸侯中称霸。
李斯讲完外客对秦国的好处,同时又讲驱逐外客对秦国的坏处:
江海不拒绝每一条细流,所以才能成就他们的博大;泰山不拒绝每一颗沙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雄伟。
国家想要强大,就得吸引来人才。现在秦国把人才都给赶走,就是逼着他们去别国,给秦国的敌人效力。
这种做法就像是送给强盗财粮,送给敌国兵甲,削弱自己而给敌国创造机会,实在是不可采取!
六国一直是秦国的竞争对手,六国强则秦国衰,李斯向秦王展示了驱逐外客所带来的威胁,秦王看完后立刻就改变了主意。
这封《谏逐客书》不仅让李斯得以继续留在秦国,它还展示出了李斯有远见的目光,让李斯得到了秦王的赏识,从此李斯平步青云,成了嬴政最得力的助手,最后当了秦国的开国功臣和丞相。
谏逐客书原文及注音?
《谏逐客书》原文及注音: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chén wén lì yì zhú kè ,qiè yǐ wéi guò yǐ 。xī mù gōng qiú shì ,xī qǔ yóu yú yú róng ,dōng dé bǎi lǐ xī yú wǎn ,yíng jiǎn shū yú sòng ,lái pī bào 、gōng sūn zhī yú jìn
谏逐客书写法更接近于阿房宫赋还是六国论?
《谏逐客书》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奏议。此文文章立意高远,始终围绕主要目的,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全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阿房宫赋》是赋体,全赋运用丰富的想象,以铺叙、夸张的手法,富于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展开描写,语言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
苏洵的《六国论》,就现在的文学体裁划分来说是议论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所以说谏逐客书写法更接近六国论。
逐客令与谏逐客书?
逐客令是秦王嬴政发布的驱逐在秦国任职的其他六国人士,谏逐客书是李斯针对逐客令写的一篇文章,劝谏嬴政不要驱逐六国人士。
谏逐客书惠公解析?
《谏逐客书》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正反对比。
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
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
谏逐客书和滕王阁序相比?
李斯的《谏逐客书》属于公文其性质偏向于论文的形式。不注重于文字的华丽,内容注重务实性、证据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劝说秦王的目的。
而王勃的《滕王阁序》更像是借景抒情进而诉说抱负的散文,文字语言突出、如诗歌般华丽优美让人如痴如醉。所以在历史作用上《谏逐客书》的地位要大大高于《滕王阁序》,但在文学艺术上则后者偏高。
谏逐客书出自?
谏逐客书是李斯被逐出秦国时的路上,给秦国国君写的一封信。当时秦国本土的皇亲国戚大家士族,认为外来的这些人不可靠,所以要求国君下的逐客令。李斯列举了秦国依靠外来人才強大起来的大量事实,告诉国君,把人才都赶到别的国家去,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秦国国君认为李斯说的很对,就取撤回了逐客令,並重新追回了已经上路的客人。
谏逐客书选自?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约写于秦王政十年。当时由于秦国强大,外来客卿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秦国宗室大臣的权势和地位。
他们就以“郑国渠事件”为借口向秦王提建议:“诸侯人来事秦者,大多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于是,秦王下令逐客,李斯因在被逐之列,为了自保,也为了让秦始皇回心转意,便写作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