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故事完整版(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概括)

愚公移山的故事?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这则故事的发源地为愚公故里的河南济源。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移山第一人称复述故事?

我叫愚公。我家门口存两座大山:太行王屋。这个两座山堵在了我们村子人与外界沟通的道路,让我们每次出行都非常困难,所以我决定挖山了。有很多人来劝我,但我觉得,这事可是个大工程,我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还怕挖不了山?挖着挖着,突然有一天,我发现门口的太行王屋不见了,虽然很奇怪,但我也没有太过不可思议,管它是谁做的好事儿呢?至少我们村子里的人出行再也不用担心了!

愚公移山是什么故事?

《愚公移山》是由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列子所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来往去路,一个叫愚公的人代领大家搬山,最后感动了天帝,天帝派神仙搬走了两座大山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的故事

“民间传说愚公移山”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故 事,但它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个故事 记载在《列子》中。《列子》是公元 前四、五世纪一名叫列御寇的哲学家 写的书。

故事说,有一名老人,名叫愚 公,快九十岁了。他家的门口有两座 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 山,人们进进出出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说:“这两 座大山,挡住了咱们家的门口,咱们 出门要走许多冤枉路。咱们不如全家 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大家看怎么 样?”。

愚公的儿子、孙子们一听,都 说:“你说得对,咱们明天开始动手 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觉得搬走两 座大山太难了,提出反对意见说:“咱 们既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为 什么不能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呢?况 且,这么大的两座山,即使可以一点 点移走,哪里又放得下这么多石头和 泥土?”

愚公妻子的话立刻引起大家的议 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后他们一 致决定:把山上的石头和泥土,运送 到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带着一家人开始搬 山了。他的邻居是一位寡妇,她有一 个儿子,才七八岁,听说要搬山,也 高高兴兴地来帮忙。但愚公一家搬山 的工具只有锄头和背篓,而大山与大 海之间相距遥远,一个人一天往返不 了两趟。一个月干下来,大山看起来 跟原来没有两样。

有一个老头叫智叟,为人处事很 精明。他看见愚公一家人搬山,觉得 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对愚公 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 便,怎么可能搬掉两座大山?”

愚公回答说:“你名字叫智叟,可 我觉得你还不如小孩聪明。我虽然快 要死了,但是我还有儿子,我的儿子 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 下去,无穷无尽。山上的石头却是搬 走一点儿就少一点儿,再也不会长出 一粒泥、一块石头的。我们这样天天 搬,月月搬,年年搬,为什么搬不走 山呢?”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再也 没话可话了。

愚公带领一家人,不论酷热的夏 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贪黑 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 帝。上帝于是派遣两名神仙到人间 去,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但是愚公 移山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它告诉人 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 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愚公移山和司马光砸缸小故事?

愚公移山:

有个90老人叫愚公,住在山正面,为了方便出行,便率领儿孙挖山。有个叫智叟的人笑愚公说:“凭你的年纪,能把大山怎么样?”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山不会增高”,天帝被愚公感动,命令神背走了大山。

这个寓言故事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战胜困难的信心和顽强毅力。他告诉我们做事要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司马光砸缸:

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耍。花园里有花有树还有假山,大家你追我赶,玩的很高兴。一个调皮的小男孩爬到了假山上,一不小心掉进了假山边上的大水缸。水缸里满满的都是水,小男孩被吓到了,在水里挣扎着,大声喊救命。大家惊慌失措,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的胆小的孩子都吓得哭起来了。

这时,司马光看到假山边上一块块的石头时,突然灵光一闪。他跑过去捡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朝水缸砸去,水缸破了个窟窿,水哗哗的流了出来,小男孩终于被救出来了。这个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不慌乱,勤于动脑。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一座山叫太行,另一座山叫王屋。两座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进出家里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愚公突然对家人说:”我们全家一起合作,把挡在门口的两座大山移开,让门口的路可以直通到外面的大路上,你们看好不好呢?”儿子和孙子一听,都点头赞成说:”好呀!好呀!”。可是愚公的妻子却摇摇头说:”不可能的,你连搬一个土丘的力气都没有,还想搬移大山!就算你搬得动,那些挖出来的泥土石块,你要扔到什么地方去呢?”愚公和孩子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那有什么困难的!我们可以丢到海里面去呀!”

  第二天开始,愚公和他的儿子、孙子,三个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愚公的邻居京城氏和她的小儿子,也兴致勃勃地帮愚公一起做着移山的工作。这时候,有一个叫作智叟的老先生,忍不住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让你搬到你死掉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开来的!”

  愚公听了他的话,笑笑说:”智叟,你才糊涂呢!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只要我们搬掉山的一层,就少一层,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山神和海神知道愚公要移山的事情,害怕愚公一家人永不停止的搬下去,会把山搬光,把海填满,就跑去告诉天神,天神一听:”嗯!这个愚公真是有恒心呀!我来帮帮他吧!”天神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不再挡在愚公家门口了。

  从此以后,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难一直做,我们就说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定会成功的!

愚公移山复述故事60字?

故事的起源发生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古老的夫妻,叫做愚公和婆婆。他们住在一座山脚下,每天都要经过两座大山,去拜访他们的儿子和孙子。 可是,两座大山太高了,老夫妻每次绕过去都非常费力。这时,愚公的儿子们提出一个主意:要把这两座大山移走,让他们能够直接去拜访外公外婆。 愚公欣然同意了他们的想法,就和他的儿子们一起开始移山的工作。他们每天早晨起来,就努力地把大山的石头挖出来,搬运到江边,最后堆成了一座座高山。 时间久了,这对古老的夫妇终于把两座大山移走了,他们可以直接去拜访外公外婆,而不必再绕过大山。他们的儿子们也都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日子过得更加美好了。

愚公移山神话故事儿童主要内容?

《愚公移山》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愚公通过不懈努力,感动上天搬走两座大山的故事。其主要内容为:很久以前,北山有个老头名字叫愚公。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山。他觉得这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出路,让他每天出入都很不方便。

愚公九十岁的时候,孙们叫到面前,和大家一起商量,想要把这两座大山移走。子孙们听了他的想法之后,都非同他的做法。第二天,一家人便拿着锄头出门了。一家人不管老小都去挖山,挖下的土和石头,用担到渤海湾去倒。

他们一家这样不停地干,感动了沿途许多人。愚公移山的行动,不但感动了大地上的男女老幼,而且也感动了天帝。于是天帝派了夸的两个儿子帮助愚公移山。他们把一座山背到朔东,一座山背到雍南,不再挡在愚公家门口。

《愚公移山》的寓意。

愚公移山借愚公的形象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持之以恒,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

愚公移山故事幼儿?

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从前,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的对面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他们一家人要出去,就只能围着大山绕道而行。有一天,愚公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说道:明天开始,我们上山搬石头,把山移平,这样我们出去再也不用这么累了。

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凭你的力气,连小山都不能削平,何况是这两座大山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里放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去。第二天,愚公带领全家人上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智叟看到后,讥笑的对愚公说:你都这把年纪了,还去移什么山啊,就算到你死的那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开的。愚公听了笑着说: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加,还怕挖不平吗?智叟听了,没话反驳,只好灰溜溜地走开了…

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