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论书籍?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艾思奇编。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谈谈辩证法问题》《哲学笔记》。
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出自哪个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4)
具体地说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提到这个论述。
马克思原话: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恩全集多少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一版共60册,分为50卷。
资本论在马恩选集第几卷
1986年起,中央编译局开始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这个版本将《资本论》三卷分别编为第44、45、46 卷,由人民出版社相继出版
人的本质不是单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这句话出自?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无限性是一个矛盾,而且充满种种矛盾.无限纯粹是由有限组成的”这句话出自于哪篇文章,并作简要评析?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90页
有限和无限是一对哲学范畴,也是各门科学中经常要碰到的一对矛盾。
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无限性是一个矛盾,而且充满种种矛盾。无限
纯粹是由有限组成的,这已经是矛盾,可是事情就是这样。”因此,人们对
于无限的认识,只能处于有限与无限对立统一的矛盾之中,只能在揭露矛盾
中去认识无限,在解决矛盾中去把握无限。也就是说,有限组成无限,无限
离不开有限,只能通过有限去认识无限。
《反杜林论》
德意志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其中也阐述一些伦理学的思想,例如经济伦理中的分工原则,在这里就得到了较细的阐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做了于分工及其作用的分析。
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
分工只是草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
分工是私有制、国家和阶级斗争的前提。
分工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因而产生了所有制。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在这种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
分工是异化存在的前提。
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
这种“异化”当然只有再举办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
一是“没有财产”(无产阶级)同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而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的关于“分工”的理论对于我们分析当今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由此摆脱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经济开始腾飞。然而,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是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民主法制的不健全…其中,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无疑是最令国人担忧的问题。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他们的“分工”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分工是联结生产力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的中介和纽带。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分工,分工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的合理逻辑结果, 分工又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 分工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 制约着所有制形式的更替, 而生产关系又对分工起着反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分工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因而产生了所有制,它的萌芽和最初形式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女儿是丈夫的奴隶。”正式这种不平等的“分配”,使每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必然要产生差异,贫富差距不可避免。
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差异越来越大,贫富差距也就越来越严重。
改革开放以后调整了过去相对平均主义的生产关系,把私有制引入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当中,虽然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但它是与当今中国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换句话说,当今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远没有达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的能够消灭那种“异化”所要求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水平。
因此,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要彻底地消除贫富差距是不可能的。相反,由于“分工”所造成的这种贫富差距,如果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能够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然,这种差距不能过大,否则会引起和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尖锐的社会矛盾,这也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 邓小平说过:“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的是“共同富裕”,这也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的目标。我们要采取消除那些不合理的贫富差距,把社会的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相信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异化”的分工和私有制的消失,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会随之消失,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员必读马恩选集著作?
是的,作为党员必须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著作,才能更加坚定信仰
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出自?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价值由什么来决定?通过什么来判断?
人是会死的,但是人类社会是永存的.那么从人类社会的角度,人的本质,就是人的可以永恒的那一条属性,就是你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也就是人的价值.
而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你的社会贡献,其实可以等同于你对人们的贡献.有的时候不需要创造劳动价值,仅仅一句表达关怀的话,就能给别人带来很大贡献.那么这种贡献如何衡量呢?你对人们的贡献的大小,其实基本上可以通过人们对你的尊重程度来得到反映.也就是说你的价值可以通过你的社会关系来判断.“价值”“贡献”都是抽象的,而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是我们能够切实体会的到的,相对来说它是现实的.
所以说“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