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过圣诞节此类的洋节 如何对待圣诞节及洋节日

网友提问:

到底应不应该过“洋节日”?比如“圣诞节”“万圣节”等等?

优质回答:

我没过过洋节,也不提倡过。

我认为首先应该过好我们自己的节日。传承好我们的中华文明。

其次,过节不是讲排场,不是攀比,不是炫富。

最后,我认为过日应该传播正能量,不能把我们的下一代带“坏”了。

其他网友回答

12月25日,是西方的圣诞节,每逢平安夜、圣诞节前夕,在网络上就有些许流言蜚语从“爱国”“抵制洋节”“弘扬中华文化”等高姿态居高临下进行道德绑架,甚或一些自媒体以标题党的形式冠之以“国家终于出手了,不准过洋节!”云云。

当下,社交媒体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自媒体文章立足于社交平台,为了博取关注、涨粉、增加阅读量,利用不明真相网友的朴素爱国情感,从道德角度对“过洋节”进行审判,拉大旗扯虎皮,煽动情绪,引发意见撕裂,以达到其目的。笔者仔细查了政府通报中关于节日文化和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见和通知,并没有发现哪个条例或者通知中明确规定不许过“洋节”。进一步来讲,过不过洋节属于公民个人行为,过不过,怎样过都是个人选择的自由,任何冠之以“爱国”名义的道德绑架和指责都是不合理的行为,过“洋节”不该是一个是非问题。

以平安夜、圣诞节为代表的西方节日传入中国,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推进,在一定程度可以说是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加深了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平安夜、圣诞节在中国社会上并没有那么火热,不过是商家们为了促销,在宣传上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反过来讲,国人对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的认知并不深刻,知其形,而不知其实,所谓“文化侵蚀论”“同化论”“崇洋媚外论”的指摘便显得更加荒谬。

商家利用节日促销,一方面消费者感觉自己受到实惠,另一方面商家从中赚取了利润,互利双赢,其乐融融,有何不妥?并且,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节日促销在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社会消费,短期的经济提振效应愈加明显。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云波诡谲的情况下,利用节日促销,刺激社会消费,适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或可视之为一个有益探索。

至于网传的某中央部门、政府机关自媒体文章,笔者在对其内容真实性考证时发现,这些标题党依据的是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且对其原文进行歪曲理解。《意见》中第12条提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通篇没有提出任何反对“过洋节”的提法或者表述。

事实上,类似的自媒体传播谣言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式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日以上或者十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传承,作为一个在改革开放中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我们对于外来文化应该兼收并蓄,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包容文化多元性。对于打着“爱国”“保护传统文化”旗号,散播谣言,利用网民们朴素爱国情感的,站在道德高地对他人进行谴责和指摘的行为,大可不必理会。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此是个人自由,过不过洋节如果生活在国外,那是入乡随俗,外国人来中国也一样,生话久了就让中国过节气氛所感染,也就跟着过起春节,否则感觉被排除异已一样,反之也然,去外国生活的华侨也一样,但是当华侨们一起在外国过春节却有充满自豪感,我们是中国人过我们中国春节!但反过来国内某些国人却崇拜外国节忘了应该过的中国传统节日!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中国的节日就不要去理会了

其他网友回答

社会现象,这现象要追足到七八十年代,那时我们国家穷,经济落后,科技不发达,社会不稳定,有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飘洋过海追美,到了八十年代中国大搞改革开放,西方文化就慢慢的转到国内,到了九十年代就形成了风气,有些商家为了吸引顾客,利用洋节搞活动,久了就形成了年青人的一种习惯,这种过洋节的习惯也带来了家庭不小的开支。这种现象大多数都在城市出现,洋节对中国老百姓来说跟中国人无关,洋节可以这样理解,是商家们吸引广大中国人的一种方法。我觉得中国雄师醒了,广大人们,你们也该醒醒了,不要过什么洋节了,自己国家的节日夠多了,还不夠你过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