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生每个节都要过 女生节要过吗

网友提问:

为什么要过「女生节」?

优质回答:

寻找自我定位

在成为“社会人”之前的女大学生,对于“妇女”这个词抱有排斥的态度,遑论过这个“年迈”的妇女节了。但同时她们又希望获得关爱、尊重与维护来满足个体心理的需要,于是名称上更年轻有活力的“女生节”应运而生。日期选在3·8妇女节之前一天,也颇有对传统观念逆反的意味。

按道理来说女生节不过是女生的节日,为什么男生们反而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热衷于参与?即便那需要自己掏钱来购置横幅和礼物?

一个原因是为了强调性别差异。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之下,多年来在大学以前的阶段学校都致力于打击性别差异,女生也要剪短发、不能戴首饰等条规可以降低两性之间的吸引力,方便管理冲刺高考。然而上了大学就完全没有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了,大学生为了寻找和强调性别差异,就演变为今日一方负责送礼打横幅,一方负责收礼么么哒的节日,这是无序状态下男女生为了从过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寻找性别差异的尝试,自然双方都相当乐意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

另一个原因更简单——社会再怎么发展人类都还是下身控制的动物。生殖本能的驱使使得任何人都对任何有关两性关系的活动无比热切。正如每个节日都是情人节,以送礼的名义多一个与女生交流的机会,不少人是认为值得的。

第三个原因则是从众心理。人是社会性动物,特别是社会阅历不足的大学生群体更是极为容易煽动,强大的从众和攀比心理会让他们觉得”别人搞女生节我们不搞就过意不去“,于是就热烈地投身于庆祝活动里头,大多数男生过女生节活动也是为了“玩一下”。

其他网友回答

女生节可考证的最早记录发生在1986年3月7日的山东大学,前些年北大清华的女生节标语红遍全网,全国高校争相效仿。当一个流行文化蓬勃发展,又涉及不那么深入人心的女性主义,产生歧视的意味不足为奇,而且随着这一阵污力失控,伴随着「wuli」这一新文化点,势头有点愈演愈烈。

简单说就是两个字:变味。

女生节的初衷是好的,独立出广大女性中「女学生」这个群体,也起源于校园,原本可以针对学校做一些多彩的文章。日子也不错,在国际妇女节前一天,正好能赶上社会热点时期。但是,有些情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关于女生节的初衷

有些声音带来的观点是年轻女生不愿意过妇女节,觉得妇女指代的含义就是那种已婚、中年、肥胖形象的女性,之所以过女生节是因为我们年轻女生和妇女大妈们不一样,对妇女这一称谓避之不及。

妇女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并不天生具备什么预设的特征,幼女长大变成少女,少女成年后就变成妇女,妇女 = Woman。不过,在中国语境中加了一个人妇的妇字就变味了,可见我们的男权社会有多强大,一个字就能让人产生如此巨大的不适。相比于女王、女神,妇女听起来就这么没有魅力。

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制衣和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抗议低劣的工作条件和低薪。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每年于3月8日举办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之所以庆祝妇女节,是为了纪念历史中为同胞争取权利的妇女,为了纪念1911年3月25日纽约三角工厂火灾中死去的140多名女工,也是为了纪念妇女们为这个世界政治、经济、科学等等领域带来的贡献。

Google 今年的 Doodle 标语是「One Day I Will」,视频中各个肤色、各个国家、各个年龄段的妇女们说出自己的梦想,有生活梦想也有社会理想。妇女的世界是多元的,绝不是只有中国刻板印象中的那样,这一词早就该去污名化了。

只有词汇的正确含义被大量使用才能剔除刻板印象,在现实生活中妇女的语意指代,这件事值得较真。如果不能对妇女一词进行准确的定义,大家一起商定一个新词也未尝不可,比如对 Disabilities 一词的中文翻译,大陆译为「残疾」,香港译为「残障」,台湾译为「身心障碍」。这里面「残」、「疾」和「障」虽然一字之差,值得琢磨。

关于性骚扰和性别歧视

不知道什么时候3月7日的起因变成了「妇女与女生只有一日之隔」,像上文所说,将处女与妇女分割化也是一种对妇女的污名化。但是,这一词就又出现了性骚扰的问题,会让人感到不适。

其实有些标语还是挺浪漫的,难得有一天男生可以给女生写点话,无论是示爱或是夸赞,也可能是简单的问候都可以很得体到位。有些幽默的横幅引人一笑,但我也在网上看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东西。理论一点说,在各类社会活动中标语怎么写是个技术活,在中国大家普遍没有太多的经验,只会写个红底的横幅。这一点是值得较真一下的,可以看看外国社会运动、游行时的标语,信息传达明确简洁,传达诉求之余不会刺伤其他群体,这个时候的政治正确利大于弊。

性隐喻之外,什么叫陪她过女生节,带她过妇女节?似乎女性们在女生节和妇女节中反而变成了客体,要有人带有人陪才可以。女生节的横幅为什么要男生拉,这是女性自己的节日,女生们完全可以自己庆祝自己的女生节。至于有人陪,人家女生过节,你男生就算想陪,也得问问女生带不带你玩吧。

一个典型的男性视角,读书科研带娃娃就能耐大了?带娃娃是男女共同的责任,任何有读书科研工作同时又有孩子的男性女性都符合这个定义,谁也不会因为性别不同就显得能耐大了一点。

呃,如果班里的男生不小心有一个是同性恋,那是不是怪女生不美,如果同性恋的同学看到这个标语会不会不舒服?幽默归幽默,标语还是要尽量避免歧义的产生。

变味的警示

变味的东西太多,需要警醒的是我国现在的女权现状。大学里被强奸保研的情况屡屡发生,就业市场中对女性性别的歧视,家庭暴力事件的取证与判决困难,社会观念中对女性地位的压抑。在年轻漂亮的女生之外,还有太多平凡的妇女在社会的阴暗面生活,更何况就算你年轻漂亮也无法逃脱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女生节无法掩饰中国妇女地位的落后。

如同开头所说,女生节的初衷是好的,可以理解为一种女权主义运动(是的,三八妇女节就是一种女权主义运动)的细化过程。但如果随着文化扩散后的变味,反而加深了社会对妇女污名化的歧视,或是导致女性群体内部的分化,我不愿看到这个情景。

3月8号国际妇女节是革命意义的节日,也是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这无所谓年龄、婚姻、生育与否的差别,是女性这一社会群体共有的纪念日。无论女生、妻子、母亲都是女性,如果问我理想的女生节是什么样的,除了现有的对女学生群体的肯定与尊重外,也希望能看到女生们对妻子、母亲等其他被压迫的女性群体的声援。

最后用papi酱的视频「秒拍视频」做结尾吧,性别不是标签,女生与妇女也不是,愿你我都能生活在一个平等的世界。

感谢阅读。

本文转载《知 乎》[徐博聞 ]

其他网友回答

自古至今女的不管在哪里都是弱势群体,不管你什么达官贵人,村民小妇,职场精英。这是一种天性,天生的身体条件造就了这一特点。

女人都是需要哄的,她们是感性动物,不是理性的,时常需要保护,男人作为世界的霸主地位自然是要照顾好家中老幼弱,女人作为弱,自然要受保护。

而女生节其实也是对女性的尊敬,就像家中猫猫狗狗,整天哪怕张牙舞爪,也不舍得打他。女人也是如此,哪个男人打不过老婆?有谁会真正的怕,并没有,只是对她的一种关怀,一种放纵。

男人天生有护佑心理,女人自幼就有母性关爱,女疼男,而不得天下。而男对女则是疼爱有加,就像男人打女人会被世人耻笑,为什么说世间公平女能打男,男不欺女,就是这道理,欺负弱势群体就会被人耻笑。所以没有绝对的公平,天生就是你长我短,以长补短。

强者为了照顾这些弱势群体,自然就建立了这种节日哄她开心,没没有不尊重的意思。就像夫妻是强势,单身就是弱势,所以也有了男生的光棍节。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