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党对明朝的影响 东林党指的是明代晚期以什么为主的政治集团

网友提问:

东林党是什么样的团体,为什么说明朝的灭亡与东林党有很大关系?

优质回答:

我是徐聊,欢迎关注,每天分享趣味历史!

明朝中后期,党派林立,派系斗争极为激烈。那个时期,有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党,有以汤宾尹为首的宣党,有以姚宗文为首的浙党等。那么,东林党派到底是什么样的党派呢?明朝的灭亡是否与东林党有很大的关系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东林党到底是怎样的团体?

东林党的创立:吏部郎中顾宪成由于对朝廷的许多行为不满,在加上自己所推荐的内阁大学士都是明神宗不喜欢的,于是明神宗便让他回家种田了。顾宪成虽然被皇帝给炒了鱿鱼,但是他一直心系国家大事。他和一些亲朋好友在东林书院一直针砭时弊,高谈阔论。随着他们的影响逐渐扩大,一些和他们一样,在官场仕途失意之人,也是纷纷远道而来,加入他们。这也就代表着东林党的正式创立。当然,东林党不仅包括这些失意之人,朝廷上的正直的官吏都属于东林党。

东林党的主张:明朝末期,各级矛盾激化,民不聊生。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权倾朝野,依附于他的势力也是越来越大。东林党人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是要求皇帝广开言路,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朝廷所用。二是反对宦官专政。当时的情况是,大奸臣魏忠贤把持朝政,经常向明神宗进谗言。二是:减轻工商业的税收。从现在来看,这一主张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总的来说,东林党是代表着知识分子的政治与理想追求的一个团体。这些知识分子胸怀大志,想要依靠他们的力量来改变朝廷腐败的现象。

明朝的灭亡是否与东林党有很大的关系?

我的答案是:明朝的灭亡与东林党没有太大的关系。

东林党人与魏忠贤的斗争,堪称其最可歌可泣的地方。那时的魏忠贤,把持朝政,他是看谁不顺眼就害谁。于是,很多人都选择依附他,魏忠贤的势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他陷害忠良,结党营私,搞的是民不聊生, 怨声载道。忠臣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列举其24条大罪,条条都罪该万死,但是皇帝却没有相信他。忠臣反而遭到了惩罚,杨涟被削。魏忠贤得到皇帝宠信,反而愈加肆无忌惮,又接连制造了六君子狱,七君子狱,抓捕大量东林党人。

东林党人与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的斗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这在某一方面确实与明朝的灭亡有关,但绝不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东林党人虽然在一定层面上也是代表着大地主,大商人集团的利益,但是从整体来说,他们的主张是有利于明朝的发展,他们与奸臣之间的斗争也是为了明朝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党人关心国事,敢于直言,敢于与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值得学习。明朝的灭亡主要原因是腐败的统治,君主都不开明,不知人,识人,所统治的国家岂能久乎?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欢迎亲们【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看过电视剧的都会对明朝东林党有一些大致的了解,它的成型是由江南士大夫为主的高官组建而成,最初的领头人是明朝吏部侍郎顾宪成,东林党存在了40年,直到明朝灭亡。

东林党打的旗号是振兴吏治,广开言路,与魏忠贤等宦官站的是对立面,魏忠贤被扳倒之后,东林党失去制约,开始瞬间壮大, 他们对于富豪地主的利益进行保护,尤其是江南地带,实际就是地主的代言人。

为什么说明朝的灭亡和他们有很大的关系呢?就通俗的来讲,在崇祯当政阶段,数次国难当中,他们都未能做出正确的建议,甚至是在帮倒忙,从历史分析,崇祯皇帝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在与清军交战失败之时,崇祯几次想要求和,但是他不能直接说出来,东林党人就拒绝求和,一味求战,最终导致兵临城下。在此关键时刻,崇祯内心是想迁都江南一带,但是提及这个想法后,整个朝廷竟然哑口无言,这让好面子的崇祯只能作罢,而东林党人之所以不支持,就是害怕崇祯迁往江南后,会影响自己的江南大本营权力的控制。最终崇祯数次丧失良机,自杀殉国。

从崇祯的遗书中也能看出一二,然皆诸臣之误朕也,这一句话就概括所有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是要肯定的,明朝的灭亡东林党必须要背负一部分直接责任。那么东林党究竟是一个什么团体呢?让我们来看一下东林党的发家史。

东林党的背景及建立

东林党的建立应该追溯到张居正改革的万历年间,明穆宗驾崩后,年仅十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继位,而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辅助年幼的万历皇帝治理朝政。

在此期间,张居正大刀阔斧的进行一番政治改革,而早期的万历皇帝因为支持张居正的举措,使得明朝出现了“万历中兴”。

不过随着张居正病逝,万历皇帝开始亲政,由于张居正独揽朝政足有10年之久,激发了万历皇帝的反感,张居正病逝不久便被万历皇帝问罪,抄家,剥夺封号。

那么这和东林党有什么关系呢?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身边没有督促他的人,于是渐渐沉湎于酒色,最后干脆二十年不理朝政,转而通过宦官来处理军政事务。

而东林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它的创建者顾宪成因为在立储的问题上支持长子朱常洛而遭到万历皇帝罢黜。顾宪成回到无锡并修复一座名叫东林学院的小书院,这一举措得到了当地士绅的支持,可以看作是东林党形成的契机。

顾宪成及一群士大夫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大会,每月一次小会,东林党因此成型。

东林党的诉求是什么?

东林党实际上应该说它是一个正派的组织,鉴于万历皇帝怠慢朝政,这群聚集在一起的士大夫开始商议怎样拯救日益腐败的政治以及衰败的国力。

在这样一种诉求下,东林党吸引了一大批志在改变朝政以及被贬的官员,这其中既有学者,也有士绅,最初由于只是一群士大夫聚集在一起藉着讲学的同时顺便议论朝政,而随着其慢慢壮大就变成了一个政治团体。

他们有高度一致的政治诉求和精神理想,具体如下:

改变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反对皇帝派遣矿监、税使到各地进行疯狂掠夺、横征暴敛。主张既重视农业,也重视工商业,惠商恤民、减轻赋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整顿科举舞弊行为,主张取士不分等级贵贱,按照个人才智,予以破格录用。加强在辽东的军事力量,积极防御满洲人的进攻。

从这些东林党人最初的出发点来看,它完全是一个正派的组织,他们提出的问题都是当时明廷出现的各种弊端和危机。

东林党为什么会导致明廷加速灭亡?

东林党成立后,明廷中也出现许多以籍贯为代表的“乡党”,如浙党、齐党、楚党、宣党以及宦官党派,明朝因此进入了党争时期。

最初的党争主要是以东林党和宦官之间的争斗为主,同时借机弹劾其它党派,而其它党派又附庸于宦官之下。

因此,明廷的朋党之争实际上就是东林党和宦官的政治斗争,其斗争的核心都是为各自的诉求牟取政治资本,到了后来开始围绕着建立储君的“国本之争”为核心进行,而这时候的党争已经不仅仅只是臣子之间,皇帝以及后宫也加入到党争之中。

因此形成了三股势力的相互角逐:

●东林党的政治诉求

●宦官集团以及其它附庸派系的政治角逐

●围绕着“国本之争”导致的万历皇帝和郑贵妃集团。

特别是围绕着立储的“国本之争”还发生了明末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而且这三件案子都发生在皇宫内廷之中,但是三股势力都借着案子明争暗斗。彼此消耗。但不可否认的是东林党人一直占据着比较正派的位置,及至天启皇帝继位后,在东林党人的辅佐下,朝政一度出现好转。

但是后期又陷入和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斗争之中,并且大受打击,直到崇祯皇帝上台,魏忠贤垮台,东林党得势。

而正是这时候的东林党开始慢慢变味,它逐渐由寻求政治革新转变为士绅阶层在明廷的政治靠山,通过手中的权力帮助商人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这些赋税。

朝廷收不上来赋税,但商人又不愿意交税,最后这些沉重的赋税只好转嫁到下层平民身上,加上明朝末年气候异常,下层人民的生活日趋艰难,于是直接导致了各种起义兴起,进一步消耗了明廷的实力。

最终导致关外满人取而代之。

对于东林党我们应该肯定的它积极和正面的价值取向,这一群士大夫试图寻求政治革新,打击宦官专权的局面,但是当他们得势以后,便开始大力排除异己,成为士绅阶层的发言人,进一步恶化了明朝的局势。

这群人善于指出问题,但是并不善于解决问题,有时甚至还会让问题恶化,所以他们是“德胜于才”,有“忠国之德而无治国之才”,而且他们沉湎于政治斗争的行为也进一步恶化了明廷的政治,最终导致明廷无人可用,自取灭亡。

其他网友回答

不可能当时全国人民都编造同样的事实,明末清楚的史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丰富,如果这些文件全部都是伪造的编造的,那中国历史还有什么可以相信啊?否认基本的历史事实,是彻头彻尾的历史虚无主义。就会失去指责日本右翼历史虚无主义的理由。 按照明朝末年的情形,在马士英像疯狗一样宣称敢于议论防守清兵就要被杀死的命令之下,上百万精锐部队基本上不做任何抵抗,成建制的投降清军。这样的的情形,在没有马士英巨大破坏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先例,从逻辑上分析都是不可能发生的特殊事件。明朝史书《南渡录》和《甲乙事案》是清朝的禁书,可信度相当高。刘宗周说:马士英亡国之罪不用言矣。明朝史书《甲乙事案》:有明之失,不在他人,实士英一人耳!这是当时人们最普遍的评价!就是明朝的灭亡,实际就是马士英一个人造成的,这才有了后来的清朝全民一个剃头令,.这种说法现在看来很片面!但代表了当时人们普遍的看法!只是后来的统治者不太宣传!清朝的人不爱讲,就像曾国藩说的清朝的天下得来太容易了 当时的人们,就是明末清初,那时候的人们认为要是没有马士英,清兵能够统治整个中国简直不可能的。要知道清兵之前,直到1644年,花了几十年都攻不下一座宁远城。 一说起少女破处的事,让人联想起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南渡录》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据《南渡录》记载,朱由崧是被马士英勾结宦官黑的。弘光皇帝的荒淫根据李清《南渡录》所记载并非是真实的,据记载马士英勾结宦官把那些接蹱而死的宫中女人(估计是被马士英一伙虐待死的)都说是弘光皇帝干死的,抓蛤蟆的事也是马士英制造的谎言。 根据李清《南渡录》所记,弘光皇帝整日以泪洗面,很少接近女色但是很爱喝酒。有一次马士英告诉他要是不听话,就把他皇帝位置废了,弘光皇帝听了以泪洗面,痛哭不已,从此一切权力都任由马士英把持。 南明时期马士英借皇上选皇后和妃子的机会,大肆搜刮美女,在传统戏曲《桃花扇》中,都有所反映,由于他只要没有结过婚的美貌少女,很多被抓进宫的少女,都被糟蹋死了,害得少女人人自危,有的投井自杀,连这些少女的母亲也自杀了,有的到处拉郎配找男人。这些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从历史上看,有了权力的人找女人还真是不得了。 实事求是的说,明朝末年的党争剧烈,东林党和复社最痛恨的是阮大铖,阮大铖的名声极坏,东林党人周延儒要找一个名声比较好的人,于是他把马士英提拔了,东林党人对此普遍能够接受,毕竟,马士英又不是阉党集团的,为人又很好而且名声也还算不错。最后的事实证明,心狠手辣的马士英比阮大铖有过之而无不及,阮大铖好歹还写过《防江疏》,对长江的防守提出过很好的建议,而马士英则把说真话的侦察兵关起来毒打,而重赏那些吹牛逼的亲信,完全把私人感情置于一切之上。马士英和阮大铖一起,把那些东林党人往死里整,这使得有些东林党人不得不写信给左良玉求救。在弘光政权的最后时刻,在几乎所有人都强烈反对的情况下,在甚至包括马士英提拔起来的关键人物都强烈反对的情况,硬生生的把江北4镇的主力从前线调去对付左良玉,皇帝和史可法以及群臣的反对都无效。到最后大家才明白 ,这个马士英才是最最可怕的。 那些白道黑道都来的官僚,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克星。顾炎武的圣安本纪记录马士英手下的官吏通过盘剥百姓巧取豪夺居然豢养了10万打手部队,而清军入关的八旗铁骑总数才6万,马士英居然对此行为大加褒扬。马士英手下打手无数,实在骇人听闻。江南的老百姓卖儿卖女去逃荒,人间天堂,变成了人间地狱。 马士英是明末那个时代的产物,明末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贿赂公行党争剧烈,朝廷中,不问是非善恶只看是不是自己人,早年马士英曾经因为挪用公款打点上司,受到处分,是明末那个时代给予马士英飞黄腾达的机会。马士英的情商非常高,能够笼络了很多好朋友,非常适应那个年代不分是非曲直的特征,从而将明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大肆迫害罗织罪名迫害,滥用权力是它的基本特征。 看一看明史中明朝对西方的战争。就知道,到底清朝是退步还是进步?马士英阮大铖当时在方国安的部队中 ,渡钱塘江后不久,在马士英等人的唆使下,这个超过10万人的部队不战而降,并且扣押了鲁监国朱以海,方国安和马士英准备把鲁监国朱以海献给清朝,作为晋升的阶梯。张国维赶来救援,方国安和马士英带兵阻断过桥,在桥墩上上书五个大字:方马止此矣。后来,看管鲁监国的生病了,朱以海逃脱登舟入海。后来马士英没抓住朱以海,觉得投降过去也没多大意思,自己出了家,在浙江的寺庙里,很快被清军活捉。这个在众多史料中都有记录,阮大铖和方国安都投降了,这支超过10万的部队,很多都被清朝杀降了,马士英哪里在组织抵抗?。 史书上记录的很清楚。1645年4月27日,马士英的胡作非为:毒打说真话的侦察兵,而重赏牛皮的亲近,使部队完全丧失了斗志,清军才欢快的漂流过了长江。郑军部队逃入海中。史书记录的郑鸿逵的水师部队,普遍皮肤漆黑,身手敏捷,精于水战。但是马士英毒打侦察兵,重赏吹牛皮的亲近的做法,让这些士兵完全失去了作战的动力。1645年5月9日,清朝大军将马捆绑在木筏上,清朝大军是用木筏漂流过长江的 ,明朝方面有郑氏集团的至少数万福建精锐水师,还有很多其他的地方部队,由于马士英的胡作非为,用花剌子模的方法,毒打侦察兵,而重赏吹牛皮的朋友,使部队完全丧失了斗志,清军才欢快的漂流过了长江。 我觉得,一个民族的灵魂包括其文化传统,历史是这个民族的一个重要部分。历史虚无主义,实际上是彻底否定这个民族的根本性方法。明朝末年的马士英并非阉党分子,但他给阉党翻案,重修三朝要典。备受当时的人们批评。在马士英的唆使下,方国安的超过10万人的部队不战而降,这支部队是南明军队的主力,王之仁、王思任、张国维都殉国而死,据顾炎武的《圣安本纪》记录当时有大批的阉党分子不失晚节,也殉国而死。后来马士英和方国安劫持鲁监国朱以海,以此作为投降清朝的晋升阶梯。张国维赶来营救,方国安和马士英率领大军阻断石桥,上书五个大字:方马止此矣。但后来看管朱以海的官员生病了,朱以海由此逃脱,登舟入海。马士英后来觉得没有抓住朱以海,投降了清朝也没啥意思,就在浙江的一家寺庙出了家,很快就被清军搜查出来,马士英被处死。 人是很难从表面上看出来的,有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好的人其实很可能是恶魔,而那些被很多人排斥打压的人,极有可能是无辜的。明朝末年的中国人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些。 顾炎武,圣安本纪卷之六: 馬士英伏誅。士英渡江後,黔兵逃散,乃潛居天臺寺中。其家丁某縛之以獻貝勒,貝勒數其罪惡誅之;剝其皮,實之以草,用快眾憤。時人有以周、馬作對者:『周延儒字玉繩,先賜玉、後賜繩,繩系延儒之頸,宛同狐狗之屍;馬士英號瑤草,家藏瑤、腹藏草,草裹士英之皮,遂作犬羊之鞹。 周延儒、马士英都被《明史·奸臣传》列为有明一代六大奸臣。在马士英执政期间,批评马士英就会遭到严厉的打击,连《让马瑶草》的作者,在马士英逃跑以后,马士英已经很大程度失去权力的时候情况下,都做好了遭到白道黑道的威胁的准备,《明史·奸臣传》称马士英日事报复,就是一天到晚就整人害人像恶魔一样。左良玉在讨伐马士英的檄文中,指出江南人民如果批评马士英就会被搞死。东林党实际上是处于被打压的地位,执政的机会并不多,他们执政的共同理念包括:减税、平反冤假错案、制止东厂和锦衣卫刺探臣民隐私,以及全民参政,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声雷电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朝末年的东林党和复社的人出资几万两白银,资助周延儒再度出山,当时的周延儒因为减税以及平反冤假错案,制止东厂和锦衣卫刺探臣民的隐私,使得当时明朝的内患大为减轻,被时人称为救时之相,但他提拔了马士英,因此被明史和马士英一起列为有明一代六大奸臣。小人是很难从感性的角度看出来,一般的人往往会把小人当成很好的人。人性就是这么复杂,看起来非常好的人其实可能坏的要死,而看起来被大家都排斥迫害的人极有可能是无辜的。实际上在明朝末年,马士英非常讨人喜欢,朋友圈极广,给人一副精明强干的印象。周延儒就是东林党的著名人士。明朝末年,党争剧烈。崇祯14年,周延儒为了复出接受了阮大铖赠送的万金,作为活动经费。但阮大铖作为阉党分子,东林党人都不接受。马士英不是阉党分子,跟周延儒的关系也很好。后来马士英当政之后,周延儒有一个弟弟家的亲家的亲戚,找到马士英,马士英对这个周延儒家的亲戚赠送了大量金钱,又封官又改名。马士英对周延儒的感激之情,那是不用说的。阮大铖被江南的士大夫们视为小人,也就是叛徒。主要是因为阮大铖当年当时曾经背叛出卖过不少的江南士大夫,使得他们有的坐牢,有的失去了性命。后来阮大铖企图缓和双方的关系,比如他出钱3000两白银给侯方域去为李香君开苞,侯方域已经答应和解,但李香君坚决不同意,阮大铖就构陷罪名准备逮捕侯方域,侯方域逃跑了,但后来还是被阮大铖关了起来。这就是明朝末年的党争。对于马士英大家都没有意见,都愿意接收马士英。开始的时候,大家对马士英的印象还很好,不少人还认为他是于谦再世,能救民于水火之中,挽救大明朝。当马士英把他的妹夫越其杰派到开封去担任河南巡抚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意见,尽管越其杰先前因为贪腐被处理过。本来,马士英是把河南巡抚拿给阮大铖当的,如果这样的话,阮大铖远离这个是非之地,似乎后来会少了很多故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