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世各自主要功绩如何?
优质回答:
(注意秦国地图变化!)
秦始皇奋六世余烈,始于秦孝公,终于秦庄襄王,其间四位分别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
秦国位居西部,尊白帝,立国较晚,常常被中原诸侯国所耻,综合国力属于较后水准。到孝公,他的历史重担是变法图强。
怎么变?所以,孝公重用法家商鞅,开展轰轰烈烈的变革,实施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这次变法不光打下经济和军事基础,更重要的是利用禁私斗,奖军功,人人平等,他提高了秦人的凝聚力。
西部有戎,秦人尚武,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惠文王时,他面临两个问题,第一,对商鞅变法的态度。第二,秦国崛起,该怎么处理国际外交?
当然,惠文王出色完成,商鞅虽死,秦法依存,更加执行彻底。且,根据时势,重用张仪,施纵横,破六国之合纵,为秦国崛起提供更多时间。
另外,败楚国,夺汉中,灭西南巴、蜀二国,得富庶的粮仓,又打北方义渠,获一点养马之地。
比对孝公时期,土地面积大了几倍。下任君主任务,一,稳固巴蜀二地,当心北方的义渠。二,适时东进。
武王继位,目标高原,车通三川,窥周室,做到这一步,死不足惜。可惜,三川通,洛阳到,不是“窥周室,取代周天子”的时机,最终举鼎而死。
在位仅四年,功绩也足可。传位弟弟嬴稷,芈八子辅政,巩固国内。在前面三位秦王累积之下,第一,稳固西部,使之成片,和东方几国鼎力;第二,东进中原,重挫六国,打垮其军事力量。
秦昭襄王在位55年,用范雎为相,采取远交近攻策略,重用一代战神白起,出色完成历史给予的重担。
此时,统一大势十分明显,和六国的斗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可惜,与之对应,昭襄王昏聩,白起被冤杀,秦国民生凋敝,诸侯国抱团了起来。
或许秦昭襄王太厉害了,或许历史也迫不及待统一了,秦秦孝文王仅在位三天,秦庄襄王在位四年。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燕、赵、韩、魏的土地在减少,其中,灭东周国,取成皋、荥阳,设置三川郡。由此,可踏马中原。
庄襄王的使命是休养生息,巩固统一趋势,和继续扩张。
天生他秦王嬴政,统一大业见曙光……公元前221年,嬴政实现大一统,自称“皇帝”。
从一张张秦国疆土变迁图,可以看出秦国的地理位置是多么的好,唯东有敌,而秦把控东进的函谷关,可进可退。
(我是非常茴香豆,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到秦王嬴政即位,秦国已经经历了五代六任君主,依次为:
秦孝公嬴渠梁(在位23年)
秦惠文王嬴驷(在位26年)
秦武王嬴荡(在位3年)
秦昭襄王嬴稷(在位56年)
秦孝文王赢柱(在位3天)
秦庄襄王嬴异人(在位3年)
总体来说,前四任君主,始终坚持了秦孝公商鞅时期奠定的两大政治传统——尊奉法治、广纳人才,从而保持了历史上极其罕见的长期政治稳定。后两任君主,其中秦孝文王在位时间较短,没什么可说的。而秦庄襄王时期主要是吕不韦当政,对法治有所松懈,吕不韦赞同变法与法制,但却不尊奉法治,他主张效法古圣贤治国,杂取各家为政之道。
下面再来大致说一说,每一代君主在坚持以上两大政治传统的前提下,又结结实实完成了哪些历史性跨越。
秦孝公,重用法家名士商鞅,强力推行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深刻巨变,并一举收复河西高原以及秦东地带,从此,秦国走向了稳步强大的道路。
秦惠文王,重用纵横家名士张仪,推行连横战略,成功突破山东六国的合纵封锁,大出山东,投身于实力大争的天下洪流。
秦武王,在位时间短,生性燥烈,好勇斗狠,最终在洛阳举鼎受伤致死,不过却在最后关头显示出了惊人的冷静,秦武王遴选出的王位继承人,出乎所有大臣的预料,是自己的庶出弟弟嬴稷,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秦昭王。选择了正确的继承人,不能不说是一大历史功绩。
秦昭襄王,前期宣太后摄政,强臣魏冉为相,名将白起为秦军统帅,开始对山东六国发动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强势进攻,秦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后期任用纵横家名士范雎,全力推行“远交近攻”的战略原则,扎实地拓展了领土,长平一战成功摧毁了强大的赵国军事势力。
秦孝文王,由于其父亲秦昭王在位时间太长,前面已经熬死了一个太子,孝文王即位的时候也已经是老太子了,即位只有3天就去世了,一辈子都活在秦昭王的强大身影下,体弱多病,战战兢兢,没有太多可以说的。
秦庄襄王,即位之初面临很大的政治危机,因为其父秦孝文王即位三天之后突然去世,这是一个无法预料的变数:秦昭王强势政治所造成的后期真空,骤然越过了秦孝文王一代,要直接由长期做人质而在根本上疏于秦国庙堂的嬴异人来主持解决。无疑,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政治局面。好在赢异人尚算一个清醒者,重用吕不韦,在吕不韦的策划支持下,迅速稳定了政局。在吕不韦全力主政期间,秦国开始了长平之战后国力的较快恢复,同时还发动了对山东的一系列攻势,取得了几次小胜利,吞灭了洛阳王室。
从以上的事实,我们发现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时间都比较长,而庸碌君主在位时间相对比较短,这不能不说是秦国的一大幸运。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成为了千古一帝。但这彪炳千古功业的,不仅是秦始皇本人的成就,更是大秦历代国君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的结果。
正如贾谊在《过秦论》所说: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六世”,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位国君,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秦孝公
秦孝公之前的秦国,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大国,而不是一个秦国。春秋时期,一直受到东部晋国的打压;进入战国后,又被战国初期新兴强国魏国打压,还被夺取了河西之地。当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等等,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要成为强国,即使自保都不能够。
秦孝公继位后,任命卫国人商鞅为大良造,开始变法,“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在商鞅的强力推动下,面对反对势力的阻挡,即使太子,也坚决将其两位老师进行了处理;为了推行新法,商鞅在渭水边一次斩杀八百人。正是在商鞅铁腕推动下,秦国的变法成功而彻底,使秦国国力得到了大幅增强,秦国很快就称霸诸侯。
强大起来的秦国军队在商鞅的向魏国发动进攻,先是夺取了魏国重镇安邑,之后,又在河西大败并俘虏了魏国诸将公子卬。
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军事基础。
秦惠文王
秦孝公做太子的时候,因为触犯新法,被商鞅惩罚了两位老师。他继位之初,就是将商鞅处以车裂的酷刑。但秦孝公并没有因人废法,而是继续实行商鞅变法。我们知道,后世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等变法,却因为皇帝去世,或新皇执政,将新法全部废除,导致功亏一篑。从这方面来说,秦惠文王继续坚持新法,也是难能可贵的。
在秦惠文王执政期间,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司马错。在司马错极力主张,并亲自带兵为秦国攻下了蜀地。巴蜀沃野千里,人口殷实,为秦国提供了广阔的大后方。
另一个人则是鼎鼎大名的张仪。惠文王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山东六国已经感到了秦国的威胁,于是他们积极谋求合作,联合抗秦,就是合纵;秦国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就要通过“连横”,来打破六国“合纵”。这样,秦惠文王重用魏国人张仪,靠着三寸不烂之舌,逐国游说,打破了合纵。特别是张仪将楚怀王玩弄于股掌,外交加连横,破坏楚国与魏国、齐国同盟关系,加以军事打击,重创楚国,夺得汉中六百里土地,设置了汉中郡。
秦惠文王称王还有个划时代的意义,就是之前秦国称“公”,比如,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时期,才改称“王”的。
秦武王
秦武王继位的时间并不长,仅有三年时间。虽然时间短,但同样为秦国统一作出贡献。秦武王对丞相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当年秋天,秦武王派甘茂率领攻下了韩国宜阳。宜阳是陕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通道,是韩国西部门户,距洛阳仅40公里。拿下宜阳,秦国就可以东出函谷关,直达韩国腹地。
可惜的是秦武王自负力气大,与属下举鼎玩,被砸断腿骨而死。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19岁继位,在位五十七年。在秦昭王时期,秦国的领土不断扩大,并且在昭襄王时期,就曾开始称帝,与齐湣王并称“西帝”“东帝”,虽然时间很短,但表明秦国统一进程向前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昭襄王任用魏国人范雎为相,确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先胁迫居于天下中枢的韩、魏两国亲秦,然后利用韩、魏,胁迫楚、赵,迫使他们屈服;其次恫吓齐国。各国被征服后,放手进攻韩、魏。这个由近及远的战略,可操作性极强,也非常契合当时秦国面临的形势,是昭襄王至秦始皇统一进程的主要战略。
任用名将白起持续打击韩、魏、赵、楚有生力量,昭王十四年,在伊阙之战中,击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十五年,夺取魏国大小城池六十一座;二十九年,进攻楚国,夺取了郢都、巫郡、黔中郡;三十四年,斩首魏国十三万,杀死赵国两万;四十三年,攻下韩国五座城,斩首五万。特别是在昭襄王四十五,秦国在长平击败赵国,四十五万赵军被白起坑杀。山东六国抵抗力量基本被摧毁。
昭襄王五十二年,灭周,象征天下权力的重器从洛阳迁往秦国。昭襄王之后,秦国统一不过是时间问题。
秦孝文王
继位三天去世,其功绩可以忽略不计。
秦庄襄王
也是就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异人。因为遇到了吕不韦,从一个质子成为了大秦一国之君。虽然在位时间与秦武王一样短暂,但他继续秦国扩张大业,巩固了秦国统一趋势。
庄襄王任用吕不韦为相,吞并了东周的土地,之后进攻韩国,迫使韩国献上成皋、鞏县,加上早前夺取的宜阳,建立了三川郡,这时秦国兵锋可以直达魏国的大梁。此外,庄襄王时期,还利用燕、赵交战之时,夺取赵国三十七座城池,进一步削弱赵国。王龁攻占上党,建立了太原郡。
正是秦国六位君主打下的雄厚基础,秦始皇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可谓水到渠成。所以,贾谊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确实十分恰当。
其他网友回答
“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秦始皇继承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个先王的功业,最终统一了中国。说明秦朝的基业是一代代而成的,并不是秦王政一蹴而就的。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迁都咸阳,初为赋、聚小都邑为县、开阡陌;秦魏多次战争,秦多胜利,包括围魏固阳、俘魏公子卬、俘魏大夫错等;
秦惠文王:诛商鞅,以公孙衍为大良造;秦与三晋多次战争,秦多胜利,魏献河西、上郡等地;攻取楚汉中;攻义渠取县;司马错灭巴、蜀;
秦武王: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使甘茂、庶长封伐秦宜阳;置将军,以魏冉为将军;魏国太子来朝;武王于周举鼎而死;
秦昭襄王:秦与三晋、齐、楚多战争,秦多胜利;任用魏冉、白起等;白起于伊阙之战打败韩魏;于鄢郢之战攻破楚都;于长平之战大败赵军;将军摎灭西周国;
秦孝文王:即位三日即卒,无特别功业,但秦国功业无中断,所以也放在“六世余烈”中叙述了;
秦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灭东周国;攻韩置上党郡、三川郡等;攻魏榆次等三十七城;重置太原郡。
以上就是“六世余烈”的大致情况了。
感谢阅读, 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统一天下,灭六国的功业不是他这一辈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世代积累强盛又逐步削弱六国,才到秦始皇一统寰宇,创立第一个封建王朝,成为始皇帝。那么《过秦论》里说的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世是哪六世呢?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亲王到嬴政的秦始皇。那么他们分别有什么功绩呢?咱们分别来说说:
第一,秦孝公,秦孝公时期已经没有了秦穆公时期的强大,加上内部矛盾和外部欺压,已经积贫积弱了。秦孝公继位后,任用了卫国的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变法,秦国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变法也触及了贵族的利益,矛盾也在暗流涌动。
第二位是秦惠文王,这是秦国第一位为王的国主,他继位后,为缓和矛盾,车裂了商鞅,但是商鞅的变法没有变,依旧进行。后期通过张仪的连横,打破六国的合纵,开始削弱六国的步伐。
第三位秦武王,这个王在位时间很短只有三年,不是他身体不好,而是自己作死,跑到周天子那里举鼎,结果被鼎砸死了,虽然在位时间短,但是他打下了益阳,这可是风水宝地,有铁矿,为秦国日后扫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第四秦昭襄王,他是秦武王的弟弟,在位56年,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在位前期,由他的好妈妈和好舅舅掌管大事,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宣太后芈月和魏冉。在他们的掌控下,秦国蒸蒸日上。他在位后期,任用白起,蒙骜,范睢等,秦国达到灭六国的积累。可是昭襄王晚年,两次对赵失败,朝里也出现了危机,战神白起也被赐自杀。
第五秦孝文王,这位倒霉君主,等待十几年,在位只有三天,这三天唯一的贡献就是立了秦异人为太子。这才有了嬴政继位的可能。
第六秦庄襄王,也就是秦异人,嬴政父亲,在吕不韦的运动下当上太子,在位也就三年,他的功绩就是重用吕不韦,立嬴政为太子。
秦始皇之前的六世就是这六位,其实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孝公,惠文王,昭襄王三位。有了他们奠定的基础,加上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才完成了天下的统一,建立不世之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