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四川为何被称为天府之国?
优质回答:
我觉的首先地理位置上,四面环山,三峡出口是顺流而下,西边龙门山脉和西南云贵高原阻隔少数民族入川道路,北边是羊肠小路。
几千年城破人之只有二次毁灭性战争,一次是公元1259年宋元战争,成吉思汗孙子蒙哥大汗在钓鱼城被石炮击中而亡,遗言:““日后攻下钓鱼城,当尽屠城中之民。”另外一次就明亡清初的张献忠屠川,小农意识见钱眼开,见人就抢、前几天江口挖掘出一万二千件金绽银元文物,说明张献忠真抢了许多金银。
知府宁德功上任,城中成动物园,麋鹿乱奔,只好去阆中古城升堂。以后没什么大的动荡。
秦昭襄时派李冰父子开凿治理都江堰,彻底为成都平原打造成“天府之国”立了不世之功。
天府之国出川走向九州之地、朝鲜、印度和中亚的是“蜀锦”,三国时是刘备与孙权的贺礼,也是曹丕后宫娘娘甄宓的的华服,就是当时奢侈品,好比“LV”与“古驰”。所谓:十人绣三个月方能得一匹 、一寸之价值可比三斗金。光绪年间,“成都有机房二千处,织机万余架,织工四万人;也是蜀锦“黄金时期”。
丞相诸葛亮设置“锦官”也使成都成为当时中国最大丝绸中心,也是“锦城”由来。三色锦
随着古成都经济发展,也是漆器中心和治铁中心、成都成为古代五大城市,元代最早纸币“交子”诞生了。也是经西安到中亚的丝绸之路,过云贵两省到印度的茶马古道、穿三崃长江水道到南方最便利的“金融交易工具”。三星堆遗址之青铜面具
农业是“天府之国”在2300年农业文耕文化最要条件,有借天之水的都江堰。在哪个没有化肥与机械年代,只有双手和耕牛,亩产有700—800斤水槄相对于原亩产300—400产量,简单是成都平原天赐之福。到了现代,只有水稻之父袁隆平神手下才能亩产2017年亩产1149.02公斤!袁隆平团队的超级杂交稻创世界单产最高纪录。
2017年成都GDP总量13889.39亿,也是“天府之国”借助“一带一路”起飞的好翅膀。
其他网友回答
这里是熊二读史,一起来读陕西历史。(本文约600字,阅读需时2分)
“天府”这个词,其实就是物产丰盛的意思。
最早堪称“天府”的,是周秦汉唐的经济政治中心关中盆地。
而现在我们都知道,“天府”已经成为四川的专属了。
“天府”之所以从关中盆地转移到四川盆地,与四川的特殊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一、气候方面。
四川盆地气温适宜,夏季均温24到28 摄氏度,冬季均温4到8摄氏度。年均降水量在一千毫米到一千三百毫米左右。
这样的温度和湿度,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天堂。
二、土壤方面。
四川盆地有紫红色沙岩和页岩长期风化形成的紫色土,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肥沃土壤,富含磷、钾等农作物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是我国最适宜种植业的优质土壤。
三、地理位置
古称“蜀道四塞”,四川盆地周围由一圈山地环绕,形成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在战乱时期,尤可以据之而求得一方安宁。
四、水利方面
都江堰是上帝赐予四川盆地的最好礼物。
这个建成于两千二百余年前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不能不说是一个天大的奇迹。
反观历史上曾与都江堰齐名的郑国渠,开凿于秦国,到汉代就不能用了,汉武帝时在郑国渠的灌区修了白公渠,唐修三白渠,宋代又修丰利渠,元代复修五御史,明代再修同济渠,到了清代,实在是无法引泾水灌溉了,就修了龙洞渠,引泉水灌溉。历代在泾、渭河这一区域反复折腾,其灌溉效果还是不如都江堰这个神奇的水利工程。
这也是“天府”之称由关中平原转移到四川盆地的一个因素。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其他网友回答
因都江堰水利工程而物产丰富
其他网友回答
四川之所以称谓天府之国,各种解释都有。我认为这和它的地理环境位置有直接联系。四川地理位置形同盆状,成都周围几百公里如同盆底,都是平原;在向外拓展如同盆身,高山峻岭相连,起伏不定。虽然气侯湿润,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几乎赛过江南的蜀地,很难与外界通联通商,只能算作一个闭关自守的“世外桃源”罢了。这种严重滞后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四川工、农、业以及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后,四川才真正走上了经济大发展的快车道。交通运输等各项事业已经走到了全国前列,一个工农业科技经济全面腾飞的新四川必将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今后,“天府之国”一词,必定富有它更加美好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