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农村俗语“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大部分俗语都是字面意思,这句也不例外。
母在不庆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母亲还在世的时候,不要庆祝生日。庆,是庆祝的意思,生,指的是生日。如果说的更准确点的话,应该是“不要把生日搞得太隆重”。
为什么母亲在的时候,就不应该把生日办得很隆重,很盛大呢?这其实就是儒家的一种思想。儒家最重孝,汉代的绝大部分皇帝,谥号前面都有一个“孝”字,既是推崇儒学,也代表着那时候人们对孝道的重视。
母亲怀胎十月,极为不便,稍有不慎,还会危及性命。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即便是腹中有了孩子,依然要天天在家操持家务,有的人家田多,女眷还需要去田里帮忙,这样无疑又增加了意外的发生几率。
在分娩的时候,更加疼痛,很多母亲在生孩子的时候,甚至痛得昏厥过去。当然,还有一些母亲,因为难产、失血等原因,在生产中或者产后不久就死去了。所以,母亲生一个孩子要经历太多的磨难了,每年的生日,都是母亲疼痛的那一天。
虽说母亲愿意看到孩子高兴,可是深受儒家影响的我们,在庆生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到,这一天不但有我们新生的喜悦,更有母亲怀胎、分娩的痛苦。
所以,如果母亲健在,我们最好在庆生的时候低调一点,让母亲知道,我们对她有着浓浓的感激。
父在不留须
毛发是种奇妙的东西。很多动物会用毛发来传递一些信息,比如孔雀开屏是求爱的意思,小猫炸毛是发怒的意思。毛发经常和情绪有关,对人类来说,毛发意味着更多的东西。
在古代,人们是很注重胡须的,越是浓密越受人敬佩。但是一般只有那些成年人才留胡须,因为,在家里胡须代表着家庭成员的地位。一般父亲在世的时候,只有他才会留胡须,这是家主的象征。如果儿子也留了胡须,那就是不尊父亲,不懂礼法的表现。
古今不同
但是,说到底,这只是过去的说法和做法了,如今社会变了,很多规矩都不同了。许多还在从生下来,自己还没有什么主观意识的时候,父母已经在给他们庆生了。
而且有些人喜欢把庆生办得很大,这样就能邀请到很多的亲戚,到时候一桌一百块的酒席,却能受上万红包,妙哉!
当然,更有一些家长为了得到更多的红包,孩子出生后请人吃饭,满月再来一次,百岁还来一次,中间过什么节,再以孩子的名义叫一次,总之逮住机会就喊人来吃饭,赚个盆满钵满。
至于胡须这个问题,因为现在的人们很讲卫生,不刮胡子会有人说“胡子拉碴”,这是懒惰、不卫生的表现,甚至是职业、身份的象征,因为只有那些沿街乞讨的人才会不修边幅。
游戏规则变了,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人们口中的谚语也会改变,以古人的话来要求今天的人,显然是行不通的,究竟有无道理,只能说因人而异。
其他网友回答
俗语都是先人前辈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性总结,为后人照亮了前行的路。比如,现在的年轻人每年总忘不了要过一下自己的生日,邀朋唤友大吃大喝还不够,还非得再去趟KTV。其实,农村俗语“母在不庆生”早有告诫。这句俗语还有后半句“父在不留须”的说法。“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讲了啥意思?
母在不庆生。“庆生”其意为庆祝生日,也就是平常说的“过生日”,不过我想,这里的“庆生”,并非是每年的生日,而应该是30岁以后的生日。
以我们当地来说,女的30岁时,家人至亲都要聚会,过这个生日的,叫“安三十岁”。也就意味着女儿也是“而立之年”了,正常的话也不再生育,之后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丈夫和家庭中;男的49岁时,也是家庭至亲聚会,叫“过50岁”,意味着将进入“知天命之年”,该是懂得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时候了。
其实,儿女的这两个生日点,父母还都是在场的,不过仅仅是过个生日而已。言谈之中绝不能说长寿之类的话,就连这天非吃的手擀长面,也不叫“长寿面”,只是意会就行。
还是以我们当地来说,只有60岁以后才会隆重的庆祝这个生日的,这时不叫“庆生”,而叫“过寿”。这个时候,如果母亲或父亲还健在,却不能大张旗鼓地“庆生”。应该还是很普通的家庭聚餐,只是多了个蛋糕,还是不能叫“寿”,只说“过生日”。这是对父母起码的尊重。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非说“母在不庆生”,父亲在世又为什么不说呢?原来有深层的含义,儿女出生之时,是母亲生命中的“一道坎”,这一天也叫母亲的“苦难日”。儿女生日的这一天,应该对母亲献上一片“爱心”,这叫报恩。而不是只图自己的“生日快乐”,忘记了当年母亲所忍受的痛苦和煎熬,才是大不敬,也违道德伦理。
父在不留须。在过去,由于生活习惯和大家的喜好,一般男人都不在乎有胡须的存在。年龄本来不算大,脸颊、下巴处的胡须显得非常苍老。尽管没有剃须的工具,只要父亲还在,做儿子的千万不能留下胡须。在这里胡须好像已经含有“长辈”的意思了。如果做儿子,或其他晚辈也留了胡须,就是对父(或长辈)的极不尊重,大有“小人犯上”之意。
这句俗语,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了。现在农村八十岁以上的才有留胡须的。六七十岁的才不留呢,显得苍老,也不是他们所希望的。更别说年轻人,尤其是自己的晚辈了。
“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这并不是什么封建迷信,也不是啥礼教,而是孝道的一种,正如我们常听到的“父母不远游,游必有方”道理是一样的。告诫做儿女的,要修行自己,圆满自己,才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是行孝道的体现方式。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俗语饱含了一种孝敬之意啊!它充分反映了从古至今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的孝道之心,孝敬之情!
母在不庆生,其意是只要自己的母亲还健在,子女是不会去庆祝自己生日的。这一是不去超越母亲,二是不愿让母亲回想那”怀胎十月,一朝分娩”的艰难与痛苦。但大多为亲爱的母亲庆生,办生日。摆设宴席,热热闹闹,让老母亲高兴,长寿。
父在不留须,须是胡须,古时多表示一位长者的尊辈,有白须黑须老人之说,胡须愈白年事愈高,只有尊者老者方留胡须。故,父在时,儿子不会留须,以示敬重。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丰厚光彩的华夏文化,反映了一代代中华子民的优良品格,促进了伟大中华儿女,生生不息,以世界五分之一人口之多,巍然挺立在世界东方!
其他网友回答
时过境迁了,母在不庆生,哈哈现在所有的父母都给小孩子过生日,不但不是母不在,而且还是母亲亲自主持。父在不留须更不靠谱啦!现在的人基本上都不留胡须,有的高寿老人(百岁以上的)也不会留胡须,儿子,孙女更不会留胡须了!
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反应了改革开放以前中华民族传统的尊老敬老美德。现在自己的父母都不养了,还什么不庆生,不留须呀?
颠倒了,完全颠覆了!
其他网友回答
俗话说“父在不留须,母在不庆生”。为什么?你有什么看法?
这句老古话其实蕴藏着很深的道理。“父在不留须,”这是实际对父亲的一种尊敬,在以前的时候父亲是一家之主,象征他在家里有权威。以前的父亲都是要留长胡须的,倘若父亲在的时候,当儿子的不能把胡须留着。倘若留着胡须和自己的父亲在一起,就是对父亲的不敬,让别人看着不顺眼,感觉你比自己的父亲还成熟,容易被人笑话。
还有种说法说是古时候的宗教传统,现在应该还有地方农村延续,是一种风俗习惯。假如父母亲不在了,做子女的就应该为父母守孝三年,这三年中你不允许参加任何娱乐活动,要供饭吃素食。而且还不能剪头发,以此纪念自己的父母,(我们乡下是满七七四十九天后才能理发)假如做不到这些就是不孝。所以父亲在留须,就是对父亲的不尊重!
“母亲在不庆生。”其实生日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庆祝生日是一件快乐的事,过一次生日代表着自己年龄又增长一岁。当每回生日的时候应该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不能忘!儿女的生日是母亲的苦难日。当我们为母亲庆祝生日的时候,就会想到那天正是母亲和自己的生命在痛苦地作斗争!每个母亲在生孩子的时侯,就是在闯鬼门关。阎王面门走一趟。在以前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连医院都上不了,在家生孩子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好多女人生孩子把性命都搭上了。。所以母亲在不庆生。当我们生日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应该是伟大的母亲!而不是自已。记住生我们养我们的母亲!生日应该多陪陪母亲!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变了,假如家里有小孩过生日的时候,会邀请亲朋好友聚餐。一起热热闹闹快乐高兴过生日。也有的人对上了六十岁以上老人庆生日。…所以对以前的老古话“父在不留须,母在庆生”也开始淡漠了。留不留须,庆不庆生日,已经完全是随自己的喜好。和对父母的尊重没有任何关系。不过还是提倡,在生活中只要自己的父母还健康,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就是对父母的最大孝心。让他们高兴快乐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