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用典 诗词中的用典指的是什么

网友提问:

诗词界谁是用典高手?哪些诗词是用典佳作?

优质回答:

毛主席,毛爷爷呀!

请看他老人家1965年写的《念奴娇 ?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我们看这首词它采用的寓言的形式,用大鹏和蓬间雀的对话问答的形式,来代表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和苏联修正主义的一场大的争论或者叫大的论战。

这首词首先发表在《诗刊》1976年1月号上,是毛主席生前审定的正式发表的最后一首词。

在毛主席所有的诗词当中,《念奴娇·鸟儿问答》是唯一的一首寓言诗。

作者巧妙地改造了庄子《逍遥游》里边的大鹏和斥鷃的这种对话,把它又赋予了新的含义。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由鲲变成的大鹏,扇动着巨大的翅膀,剧烈地翻动盘旋,像羊角那样的暴风奋飞九万里,背负着晴天开始向人间看,发现人间有很多城郭。

什么是城?一般在古代里边的墙叫城,外边的墙叫郭,合在一起叫城郭。

这句话它是化用了《庄子·逍遥游》里面的话。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人世间炮火猛然、水光冲天,底下有许多弹痕,这个时候就把在蓬篙间的雀儿给吓到了,雀儿立刻就说:“不行,我要赶紧地逃!”

这句话用“蓬间雀”来比喻害怕战争、反对人民战争的、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修正主义。

赫鲁晓夫在1960年的9月,曾经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说,他说任何民族解放运动都可能导致世界大战。

同年4月,在苏联巴库发表演讲,他说:“如果要让战争爆发,许多国家简直就要在地球上消失”。

就说明赫鲁晓夫他是害怕人民独立解放战争的这种行为的。

上阕,它是用寓言的故事描写了一只在扶摇羊角的风暴中搏击,背负青天朝下看的这样一只大鹏的形象,它代表的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下阕开始用 大鹏鸟提出一个问话,说“借问君去何方”,把这个意境向更深层次地去推进,说你要去什么地方啊?哎呀,雀儿一听沾沾自喜地说“有仙山琼阁”。

这里面的“仙山琼阁”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赫鲁晓夫,他为了躲避战争、害怕人民战争,提出了一个“三无世界”。

什么是“三无世界”呢,就是“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

这简直就是自欺欺人。所以“仙山琼阁”就指的是他们私自炮制出来的一个理想化的、不存在的、虚无缥缈的世界。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三家条约”指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英国、美国、苏联在1963年的7月25日草签,8月5日正式签订的一个条约,叫作《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

在这个条约里面,它唯独没有禁止在地下进行核试验,它想把地下进行核试验合法化,来维护这些有核武器的国家的利益,所以这个“三家条约”就指的是这个条约。

“不见前年秋月朗”指的是签订这个条约的时间。

“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说的是:1957年11月份毛主席到苏联访问,当时赫鲁晓夫就对毛主席说,“要是每一个劳动者的碗里都有土豆烧牛肉,那么我们就离共产主义不远了或者说就实现共产主义了。”

在1960年的4月4日,赫鲁晓夫在匈牙利发表演讲,他说“福利共产主义是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

毛主席在这里对赫鲁晓夫进行了讽刺。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这句话是大鹏鸟的回答,既是大鹏鸟的回答也是诗人自己的一个旁白,可以说是合二为一。意思就是你不要胡说八道,你看看世界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可以说从古到今的1900年的词史上,像毛泽东这样把整首词敷写成一首寓言,这是第一次,而且把国际风云入词的也是第一次。

再说把“不须放屁”这样粗放的、直白的语言,写进词里边,毛主席更是第一次。

这首词可以说是比喻诙谐、批判尖锐、直白泼辣,化用寓言故事形象生动,是一首感染力非常强的一首词。

其他网友回答

问题:诗词界谁是用典高手?哪些诗词是用典佳作?

前言

古诗词的创作,用典是最常见的一种手法。诗词大多很短小,如果想包含更多的内容,用典是一个简单而经济的办法 。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用典主要的目的。 尽量用最少的字表达更多的内容,

不过,用典多的人,未必是用典高手。真正的高手并不是掉书袋,搞得大家云里雾里。而是水中著盐,用典而人不觉。学识丰富的人,心有灵犀。学问一般的人,即使不懂典故,也能看得懂字面的意思。

一、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了隔与不隔的概念:

陶谢之诗不隔,延年之诗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

王国维说,陶渊明、谢灵运的诗不”隔,“颜延年的诗就略微有些”隔“ 。苏轼的诗不隔,黄庭坚的诗略微有些隔了。又说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隋朝薛道衡《昔昔盐》“空梁落燕泥”,这两句不隔 。

后面又用欧阳修的词举例:《少年咏.咏春草》: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王国维说这首词上半部分不隔,但是下段的“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就隔了。

因为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学识不够的人,对于这首词就只能读懂一半。

谢家池上,指谢灵运作诗的故事:

族兄灵运激赏惠连之才思,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竞不成,忽梦见惠连,即得句云:“池塘生春草。”《南史·惠连传》

江淹浦畔,出自江淹《别赋》中有句: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八个字没有提到春草,但其含义就是咏春草,假如你不了解这两个典故,不知道与春草的关系,可能就理解不了欧阳修的深意 。

二、水中著盐

上面说了隔与不隔的原因之一就是用典。

但并不是说欧阳修的词不好,只是对于不同文化水平的人来说,可能有人能理解,有人却理解不了其中含义。

《苕溪渔隐丛话》记载过杜甫的一句话:

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不知,饮水乃知盐味。”

也就是说,用典于无形之中,

杜甫《阁夜》,第七句卧龙跃马用诸葛亮和公孙述典故。: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不过第三句和第四句也是用典,周紫芝《竹坡诗话》中关于暗典的一段话,就是用杜甫这两句诗为例:

凡诗人作语,要令事在语中而人不知。

余读太史公《天官书》:“天一、枪、棓、矛、盾动摇,角大,兵起。”杜少陵诗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盖暗用迁语,而语中乃有用兵之意。诗至于此,可以为工也。

事在语中而人不知。作诗做到这个地步,“可以为工也。”即使不知道用典也不影响从字面理解。知道了这个典故,则更为杜甫所折服。

三、暗典与明典、反典

1、明典

一看就知道用典,就是明典。

假如看不懂这个典故,就如同一座山横亘在眼前,不知道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例如辛弃疾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暗典

暗典不同,看不懂也可以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例如刚才说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看懂的人自有妙悟,不知道用典的人,也不妨碍理解这首诗的表层意思。

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盌,饱得自家君莫管。”此是东坡以文滑稽耳。后读《云仙散录》,载黄升日食鹿肉二斤,自晨煮至日影下西门,则曰“火候足”。乃知此老虽煮肉亦有故事,他可知矣。《竹坡诗话》

苏轼作猪肉诗,也用了典故。即使如周紫芝这样的大诗人,一开始也不知道苏轼用典。偶然间读到了《云仙散录》,才知道”火候足时他自美“原来也有出处。

3、 翻典

古人用典,常常反其意而用之,特别是怀古诗,诗人更喜欢翻典。大家都说好,我偏偏说不好,大家说不好,我就要说好。

如白居易《放言》: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结束语

作诗用典好不好呢?

钟嵘《诗品》中说过:

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他认为写文章”应资博古“,至于写”吟咏情性“的诗歌嘛,就不要用事了,他认为用典太多”殆同书钞“。

古人的说法不必太当真。作诗还是要自己拿主意。

老街个人的经验是,五律、七律,尽量要用到典故。中调以上的词,也尽量用典。但是一定要控制好数量。

而且,尽量不要用太生僻的明典。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回答

叶剑英元帅,文武之道,一张一驰,用典高手。举一例,其七律《黄昏颂》中,”景升父子皆豕犬,旋转还凭革命功。“豪迈雄浑,凛然大气,传为佳话!

其他网友回答

苏轼特别擅长用典,用的那是恰到好处,读起来让人深思又佩服至极。

我们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一首豪放的词,抒发了苏轼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这还是苏轼在被贬密州时所做,可见词人的精神之崇高、伟大。

这首流传千古的词,如果缺少了典故的运用就会逊色很多。

典故其一:“亲射虎,看孙郎”用了孙权“骑马射虎”的典故,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狂气,可见其豪迈。

典故其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了朝廷派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典故其三:“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主侵掠,这里的天狼星借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保卫国家的雄心壮志。

古人抒情言志都比较含蓄,短短几个典故的运用,便使我们看到一个在贬官期间仍不低沉,有着狂气,渴望重新被国家起用,为国家分忧的爱国词人形象。

苏轼的很多作品中都有这样的运用,还有一些内容也成为了后世诗词中的典故。

其他网友回答

用典,是一种写作手法,引用经典中的故事、字词。古人写诗词文章的时候,都喜欢引经据典,一来可以简化写作,本来需要长篇大论讲一个故事,用典故可能只需要几句话甚至一个词,就能表达清楚,同时还能丰富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思想。

用典是一门技术活,用得太生硬,会被认为是掉书呆子,用得不恰当,又会被人笑话。

用典到宋朝到了巅峰,宋人作诗词,爱用典,无典不欢,苏轼、欧阳修、李清照这些文学大牛,随便翻一首诗词,基本都能找到典故,但相比起辛弃疾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用典狂魔辛弃疾

辛弃疾用典疯狂到什么程度,他作一首词,可以做到句句有典,甚至还可能一句词有好几个典故,这里举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例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一首悲愤的词,上片着力于赞扬雄踞江东的大魏吴王孙权,和金戈铁马北伐胡虏的宋武帝刘裕。下片借用刘义隆冒进失败,来讽刺当政者看不清局势误国,以及表明自己坚决抗金、立志收复失地的态度。

这里就不做鉴赏了,我们来数一数词中的典故。

上片写了两个历史人物,引用了两个故事:起笔江山依旧,但“孙权”那样的英雄已经难以寻觅,第二句用孙权自然而然引出“舞榭歌台”——榭,就是建在高台上的宫殿,这里指孙权的皇宫。

接着写那寻常的百姓街巷,是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自然过渡到宋武帝北伐,刘裕当年,平定内乱,取代东晋,又两度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长安、洛阳,差一点点就能收复中原了,这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啊。

如今,刘裕的丰功伟绩,也和孙权一样,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找不到了。

下片用典更为丰富,开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就用了两个典故,元嘉草草指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克复中原之志,封狼居胥则是用了霍去病的典故,暗指有北伐必胜的信心。但刘义隆却因看不懂局势,贸然北伐,以至于三战三败,最后只能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是写当时的局势。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又是用典,佛狸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刘义隆北伐的对象就是他。拓跋焘南下在瓜埠山建立了行宫,被后人称为佛狸祠。神鸦社鼓是指吃祭品的乌鸦和祭祀的鼓声,这句词是说,此时的老百姓,都以为佛狸祠是供奉神灵的地方,却不知其实是侵略者的行宫。

最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熟悉,辛弃疾用廉颇的典故,一是为感叹廉颇老将军的不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明,我虽然已经年迈,但依然像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可以为国征战。

大量用典,是辛弃疾词最大的特点之一,这首词,几乎句句用典,而且典故中还有典,用得贴切灵活,恰到好处,每一处典故衔接地天衣无缝,既紧扣主题,抒发了自己的心意,增强了说服力,顺带还“炫耀”了自己的学识。

最可怕的是,这还不是辛弃疾用典最多的作品。

可怕可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