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800(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简短)

金陵十三钗影评专业分析评论?

这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悲剧故事,其附着的特殊历史背景对电影人具有天然吸引,但故事的演绎成分太大,如果不能做到令人信服,会是最大的麻烦。

在编剧刘恒手里,纯熟的编剧技巧努力抹去了墙上的褶皱,导演张艺谋也难得地尽量克制着自己以往过度装修的陋习,实力派演员克里斯汀?贝尔的加盟,更让表演上了一个明显台阶,这一切,令整部电影看上去圆熟、精巧、颇具冲击力,但最终,故事的核心,妓女们牺牲自己拯救女学生的这个抉择,其可信度仍值得商榷——它仍然像是被作者赋予的、强加的——这是这部不可谓不成功的影片,最大的遗憾。

金陵十三钗电影场景分析?

《金陵十三钗》的镜头基本以书娟的视点出发,摄影机轨道横移、摇居多,与剧作确立的“书娟眼中的历史”保持高度统一。

俯、仰、正反打的镜头使用非常节制,战争场面、室外环境、手持肩扛极大程度地增加了真实感。

影片伊始,被日本兵追杀的女学生和妓女,从右入画,摄影机跟随人物向右移动,预示着人物进入艰难及危险的环境中;影片后半段落,“教父”开车载着女学生逃离则是由画幅左向右运动,带着观众与人物共同逃离危险、奔赴希望。

这右入左出,首尾呼应,旨趣鲜明,有如中国手卷画般,徐徐开展。

金陵十三钗影评镜头分析?

《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一部贺岁档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这部电影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主要讲述了1937年被日军侵占的中国南京,在一个教堂里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在镜头的运用方面走着鲜明的特点。影片有一组画面是讲述国民党士兵把棉被用水打湿绑在胸前,几个士兵排成一列纵队,双手端着普通的长枪、炸药,直冲着日军的坦克迎面撞上去。

一个一个士兵在日军的坦克火力下倒下,这个片段是用南京味的画外音诠释:因为当时国民党缺乏能够抵御日军坦克的有效武器,只能用这种土办法。就是用战友的血肉之躯做活靶子,使队伍的最后一个爆破手尽可能近的接近敌军的坦克,最后用同归于尽的惨烈给日军坦克以致命一击。这个镜头,在电影里面被放慢,伴随的还有佟大为书卷气的脸上,浸满泪水的双眼,眼泪没掉下来,眼皮一眨也没眨,定格的是佟大为的眼神,那一幕,拍的激情澎湃震撼人心。

而影片中的色彩运用得也十分美妙,影片利用教堂的彩色琉璃大玻璃,变化出千变万化般色彩,无论是书娟透过玻璃看到妓女们进入教堂,还是日本兵用枪打入教堂内玻璃的破碎,还是李教官最后牺牲时爆炸的房屋,画面的色彩都经过特殊加工,都出现了琉璃般五彩斑斓的颜色,色彩美十足。

有关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及观后心情?

金陵十三钗,真的是一部很震撼人心的电影。坐在电影院里,看着银幕上的场景,感觉自己似乎也处在当时那个动乱的年代,那个极度的炼狱中。我为眼前的人物的痛而痛,为那些放弃离开已经沦陷的南京,继续与日本军做殊死搏斗,哪怕只剩一人,与敌军同归于尽,不惜冲在死亡的前线保护教堂的女学生的中国士兵而感动,为日本军队在南京到处搜抓女学生,对女性如牲畜般地蹂躏,残杀而激愤,为那些逃命的沦落风尘的女子在最后关头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本军队所谓的庆功宴而对她们激赏,同时对不能改变当初的历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残酷的历史在自己眼前重现而感到无能为力,并感到深深的无奈和彻骨的辛酸。

有些场景当时真地很有让我嚎啕大哭的冲动,但在电影院里只能忍着,整颗心都是那么沉重和苦涩,回去的路上都不能平复,很想痛痛快快地哭一场,我不知道我哭是为了什么,可能是为了那些惨烈牺牲的战士而哭,可能是为了那些惨遭日本军队杀害和蹂躏的女性哭,也可能是为了中国大陆上曾有过这么深深的炼狱,而当时的中国对此却很无力而哭,同时也有对那些日本军队的军官和士兵一直受的思想教育和绝对的服从而感到深深地悲哀,他们似乎已经丧失了“人之初,性本善”这种人性的基础。

电影最终没有交代那些代替女学生去日本军营的女人最终是如何,只是交代了女学生最后是在外国人的帮助下顺利地逃离了南京。可能那些女人是活着逃出来了,可能是被那些日本军给残杀了,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我宁愿是前者。

在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不能忘了以前的历史,要时常保持戒心,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现在世界上的国家对我国的态度,尤其是日本,我觉得更是不能失了戒心。古人有句话说的真地很好,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我们更是需要居安思危。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