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三体中的程心 如何评价三体 知乎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三体》?

优质回答:

大刘的《三体》,直到第三部结束才真正完整的叙述完他自己所想要表达的一切,因此,从第三部《死神永生》来评价这部小说,笔者认为是较为合适的。

“二向箔”、“光墓”、“降维打击”,延续了前两部一贯的叙事方式和宏大背景,《三体3死神永生》在开篇就以主人公的日记为后文埋下了伏笔,这伏笔本身就如同谶语,预示着地球人与三体星人数百年纠葛之后令人悲伤的结局。

这种结局并不只是地球人或者三体一方的落败,事实上,当“万有引力”号飞船的船员启动宇宙广播,将三体星的坐标公布出去的同时,地球也在多次暴露自己的存在后迎来了毁灭,整个太阳系在“歌者”文明的“降维打击”下坍缩成一张二维图画,这是一场没有胜利的战争。

但如果仅仅这样,《三体》也就只能算是一本比较吸引人的科幻小说,但作者刘慈欣的野望,显然不止如此。

从第一部开始,他就描绘了一个充满绝望的宇宙,在这个世界里,文明从未被置于温床和摇篮之上,三体如是,地球如是,就连看似强大到可以触及宇宙规则的歌者文明亦如是。文明一词,本来有着“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的涵义。但在小说之中,无论是“三体文明”、“歌者文明”、“地球文明”乃至曾昙花一现的“魔眼文明”,都始终挣扎在生存或者毁灭的漩涡之中。它们不得不抛弃所有仁慈和怜悯,竭尽全力却终不得解脱。就连第一部中,奉“三体文明”为精神之主的申玉菲也需要在佛前祈祷,希望“主”能得到救赎。于是才有了黑暗森林,有了降维攻击,有了为了生存而宁愿将自身改造成低维生命的众多文明。

在《三体》第一部中,大刘以有些荒诞的画面,描绘了生活在三个恒星引力区域内的三体人,在面对不可预测的恶劣环境时所做出的努力。几百个纪元过去了,在192个文明的毁灭和新生过后,终于得到了一个无比讽刺的结论:三体问题不可测。所有的努力宣告终结。以将近两百个文明的毁灭为代价,从未曾屈服的它们终于不再寄希望于三体星本身。他们将古老的单摆重新矗立起来,那是蒙昧时期的文明寄希望催眠造物主的工具,在阵阵刺耳的嗡鸣声中,单摆摇动,向着未知未见只留下苦难的神祇发出声嘶力竭的质问。至此,三体星人将生存的希望放在了远征之上。而在4光年之外,地球还尚未得知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已经遭人窥探。

作者从一开始,就在这样不断拷问文明的底线,在他的眼中,智慧生命最终会为了文明的存续而抛弃一切不必要的枷锁。这种思维和认知我们可以从《三体》三部曲中随处可见。比如第一部中,在远征之初就被它的同胞抛下的大部分三体星人;比如《黑暗森林》里,为了求取生存而同室操戈的黑暗舰队;还比如为了一个可能性,就悍然投射足以缓慢二维化整个宇宙的“二向箔”的歌者;以及在危急关头将自己锁死在一片光墓中的第三人类文明。

但另一方面,他又是相信人性本身的善意,他歌颂“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相信这才是文明真正该有的模样;又比如叶文洁,这个身世凄惨却又罪孽深重的女子,在动乱的间隙也得以在一个小小村庄里获得片刻的宁静;在最后接近全书结尾的时刻,他甚至借着关一凡的口安慰在所有人眼中几乎葬送了人类未来的程心(这也是我与许多人看法不同的地方,我认为大刘并不想设置一个令人讨厌的圣母形象):“……你没有错。人类世界选择了你,就是选择了用爱来对待生命和一切,尽管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一个人是不能毁灭世界的,如果这个世界毁灭了,那是所有人,包括活着的和逝去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这些语句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文明本身的期望,他宁可它最终毁灭,在战火中泯灭消失,却不愿意它失去那些他认为珍贵的东西,比如人性,比如自由。

其他网友回答

《三体》三部曲是我国科幻小说史上的一座高峰,继《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后,“读《三体》”几乎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作者刘慈欣以宏大的宇宙观架构了一个危机重重的宇宙文明,笔之所及,从地球一隅漫延到浩瀚星辰,从当代生活跨越至四百年后。

《三体》的可贵处,不仅在于它将先进高端的科技硬料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熔铸一炉,更在于它以丰富深刻的历史反思与哲学思考,对宇宙与人类本身孜孜以求。向外探索世界的神秘复杂,向内洞悉人性的幽微深邃,为无数读者展现了一个博大的宇宙。

众所周知,所有的作家的作品想要成为经典,必须走向哲学,不能停留于历史也不能停留于文学,而刘慈欣做到了。当前的知识空间永远只是沧海一粟,与真正的科学相比,科幻作品中许多环节发生了跳越,这种跳越超脱了逻辑的范畴,跨越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底线,打破认知的边界,抵达自由。

也就是说,如果科幻作品仅局限于科学的普及传播,显然是作茧自缚、固步自封了。它拥有其他文学体裁都无法企及的边缘性与实验性,例如在《三体·死神永生》中,“青铜时代”号航舰为了在漫长的星际旅途中延续生命,攻击“量子”号以致“量子”号全员覆亡,而后为了不浪费蛋白质,“量子”号上的所有人皆入其船员口腹。普世道德在现实社会被人们奉为圭臬,而当空间拓展到整个宇宙,道德范畴的内涵与外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维系文明社会的道德,在整个文明遭到威胁时会如何崩塌、在脱离原有生存环境后会如何异化?在小说设想的宇宙观下,有道德的人类如何在零度道德的宇宙大环境中生存。

由此可见,科幻性思想实验不但可以对科技发展进行相关操作,还能对社会发展进行相关操作,这导致了科幻作品在思想上比科普作品带来更强的冲击力。它可能带给社会的不仅仅是建构,在建构的同时还有解构。

值得一提的是,《三体》一共三部,只有第一部获了奖,原因之一,就是第一部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话语。例如,小说开头就描写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百态,正是“文革”的疯狂残忍致使叶文洁对人性彻底失望,向太阳发出讯息,故事由此展开。 2006年,文革40周年,中国科幻界三巨头“何慈康”中的两人都发表了涉及文革的重要作品(另一部是王晋康的《蚁生》),科幻小说凭借自己独特的体裁优势,写他者之不能写,对于“当代史书写”这一充满陷阱和荆棘的领域做出了回应。而这份回应,正是对自身话语的建构。

总而言之,科幻作品,须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使科幻文学独特的,就是一群人对星空的执着。不论一部科幻小说如何优秀,或许都不会让我们更深地了解牛顿、狄拉克、爱因斯坦,也不会让我们理解到底什么是弦理论和高维空间,可是它就像是一根手指,指向我们头顶上方亘古永存的星空,提醒我们:尘世之上有星空。无尽的宇宙蕴含无尽的秘密,无尽的远方值得无尽的探索,这使它在英雄凋零、满地鸡毛的现实中腾跃而起,不受传统的情仇纠葛的小说叙事束缚,极尽想象,天马行空,汪洋恣肆,一笔千里。

《三体》时空跨度如此之大,最终仍旧指向我们现实。从“文革”到工业文明,从叶文洁到伊文思,时代的病变已非特殊事件,人性之恶被层层解剖。刘慈欣延承了中国科幻反映现实、寄托怀抱的传统,在对《三体》系列中的未来世界景观进行总体性建构的同时,也对过去的历史和当下的现实进行了隐喻式的描绘,以期让喷薄的想象力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从实地走向星空,从科学走向哲学,中国的科幻文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对未知怀有不息的好奇,对人类处境抱以深广的关怀,我相信,科幻文学终有一天会大放异彩。《三体》三部曲是我国科幻文学史上的高峰,但并非是不可逾越的巅峰。想象没有边界,科幻永无巅峰。

其他网友回答

我小时候就看过一本《飞出地球去》,是郑文光写的,算是资深科迷。小说三体绝对是科幻小说里的极品,和三体小说比起来星球大战简直是小儿科,激光都可以做武器了,竟然把它变成片刀在砍,什么变形金刚出了汽车人了怎么不出来马车人呢,还要背上轱辘,简直在侮辱人的智商,太没思想了,还要在身上整一个logo代表这派那派,如果不是特技做的好,美国大片儿的名头好这片子根本卖不出去。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三体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宇宙中即使有三体星系统他们的运动必然处在相对稳定的特征解上,而不是混沌状态。尤其是恒星,因为引力很大,由于三星的无规则运动,在数以亿年计的时间周期里,会有极大概率其中两个互相过于靠近,导致互相撕裂,之后并成一个,转成双星系统。

其他网友回答

三体是一部硬科幻小说,没有一定物理理论知识,读起来还是很费劲的,三体第二部里提出了最著名的理论就是黑暗森林理论,这个理论反而和物理理论知识没有关系,属于人文理论方面的命题。三体的第三部除了硬科幻方面的内容还加入了程心和天明两个角色,是想在感情方面的描写有所突破,不过显然大刘更擅长科幻方面的写作,从流浪地球就可以看出来,原著方面并没有什么感情方面的描写,本人还没有看电影,不过从影评角度来看,影片当中加入了很多亲情方面的叙事,等看过影片之后再写一篇观影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