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发达国家央行都在追捧的负利率,究竟有何利弊?
优质回答:
任何一种刺激手段都有其利弊,也有在不同情况下,作用效果不一的情况。所以评判负利率不应该只关注其有何利弊,更重要的是在当下情况,去权衡利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以及是否应当出台负利率。
一、负利率的失效和隐患。
第一,欧日央行负利率的失败。
欧日央行于2015年起开始实施负利率,并且持续扩大负利率的规模,但是负利率并未推升通胀或者对欧日的GDP有明显贡献,并且留下了负面影响,可以说是失效的计划。
对于欧日负利率的失效,有很多分析,其中主要原因包括了几点:
首先是在缺乏有效的财政刺激手段的背景下,负利率推升的流动性并未被引导进入需要刺激的实体领域,反而推升了资产泡沫,侵蚀了经济增长。
其次是在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之下,流动性增加的边际效应递减,陷入了流动性陷阱,使流动性的释放效果下降。
最后是在美国经济的强势复苏之下,欧日央行带来的流动性流出本国市场,投入美国股市与金融市场,使美国经济泡沫得到推升而并非有利本国经济。
第二,负利率带来的负面影响。
负利率带来的首要冲击就是压缩了银行系统的盈利,在负利率的背景下虽然银行可以低利率从银行取得现金,然而却受限于较低的贷款利率从而难以盈利。有批评者认为,这样带来了金融行业的整体低迷,难以对实体经济进行拉动。
另一方面,负利率带来的流动性,如果没有有效的引导,会迅速地流入金融市场,抽干实体经济等融资,因此会推升资产价格和泡沫,带来经济下行时更大的风险和冲击。
二、负利率的正面作用和目标。
第一,推升通胀拉动经济。
负利率最为直接的目标是扩大流动性的释放,从而推升通胀。由于流动性基础较高,因此流动性的规模增加伴随着效果递减,从而要达到预期目的,需要更强大的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负利率作为极端的非常规货币手段,就有它存在的必要了。
决策者希望负利率带来的更强大流动性能够使通胀上升从而牵引生产端的投资欲望,带来经济的整体增长。
第二,解决长期停滞的理论限制。
按照萨默斯等人提出的长期停滞理论,称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中,均衡实际利率有时会低于零利率陷入复制而如果利率政策,以零为下限,意味着实际利率永远不可能降低到0,这带来的影响就是降息无法释放有效的流动性。
而负利率则是对这一理论的回应,打破了原本央行基准利率为0的下限,从而从理论上可以将实际利率在任何情况下都降低为0。
第三,挤压银行系统资金。
这既是负利率带来的缺点,但也是负利率推出的原本目的,因为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当中,由于资本分配容易倾斜向资本方和金融市场,导致金融行业能在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的收益,抽取实体经济的活力。
而负利率通过挤压银行业的盈利空间,从银行系统和金融日常释放更多投资,从而对经济进行支撑。
所以我们看到,负利率从目标上来说是有利于经济的,但在实践当中由于种种限制却未能发挥应有效果。
三、负利率真的弊大于利吗?
拉加德在一次发言中称欧洲负利率,实际上利大于弊,这话带来了广泛的批评和争论,尤其对于银行业从业者而言,负利率并未推升经济反而带来了很多隐患,因此认为负利率是失败的。那么负利率真的弊大于利吗?
第一,宽松手段的不足和无奈。
在08年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之下,欧洲陷入了持续的经济增长缓慢和通胀低迷,在这种情况之下需要更多的刺激。而欧元区由于其体制问题,统一的财政刺激几乎不可能出台,因而欧央行只能孤军奋战,独立应对经济低迷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欧央行几乎穷尽了所有宽松手段,在降息的同时,推出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资产购买计划。而流动性总需要更多的释放才能对市场产生刺激,在利率降低为0的基础之上,更多的流动性释放,需要突破原本的理论极限,这就是负利率必须被使用的原因。
第二,如果不使用负利率会发生什么?
我们看到负利率使用之后,并没有达到欧央行原本期望的效果,并没有带来经济增长和通胀上升,而且还导致了一系列的隐患和问题。然而拉加德还是评论负利率的使用利大于弊,这是因为,也许使用负利率,效果一般,但如果不使用负利率,则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央行在经济增长缓慢和通胀低迷是对市场的干预,是央行本来的职能,在需要采取行动时,央行应当采取所有可行的方案。如果银行没有这么做,就意味着市场丧失了未来,持续好转的预期,市场信心会把经济增速拖到更沉重的深渊。在穷尽当前所有宽松手段之后,负利率也就是央行的唯一选择了,因此我们不能够苛求欧央行去考虑降息到负值的后果,对于他们而言,采取手上一切能够使用的工具是应有的职能。
综上,负利率会带来银行盈利被压缩,资产泡沫推升等不良后果,同时也是发达经济体,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升通胀的最后希望。但在使用时,央行可能更多考虑不是负利率手段的利弊,而是应不应当及时的采取所有能够使用的手段。
其他网友回答
我把负利率看成是经济转型至更公义和更合乎自然的必要手段。
负利率可以减少财富累积在少数人手中,也减轻了整体经济因利息膨涨的债务逼使我们经济必须无止境增长的压力。
负利率的奥妙在:和其他经济政策相比,设定利率只需中央银行或联储局大笔一挥就可以,但大家也会想到,如果存款在银行不只没有利息,银行反而收你钱,你还会存钱进银行吗?取钱自己收起来就可以避免银行收费了。所以人们普遍以为负利率根本不可能出现。
但事实上,负利率现象已经普遍存在,小柒下面来分析负利率现象,以及负利率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负利率:央行和银行之间的事
当我们听到日本和欧洲央行实施负利率,其实这代表什么?这个「负利率」是针对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储备金,以前银行把储备金存放在中央银行是有少量利息收入的,如果央行实施负利率,也代表银行把钱放在央行,央行反过来要向银行收取费用。
银行能否好像存户一样,见到负利率便取钱走人?某程度上是「不可以」,因为所谓的「储备」并不是银行把一叠叠钱放在中央银行,「储备」只不过是数字。银行收了多少存款,借了多少出去,再撇除自己的投资,剩余的便是「储备」。只要银行有借不出去的钱,那数字都是银行放在央行的储备。银行当然不会或不敢乱借钱,因为有机会血本无归,况且一般就是经济不好才要减息,息口低至负数更反映经济差到没有什么借钱好去处。
银行能否把央行的负利率转嫁存户?这个能力是有限的,因为存户真的可以大不了取钱走人,如果收存户负利率太多,大量客户决定取钱,银行更有挤兑风险。所以银行一般最多只会把存款利率降至零,或者逼不得已才向大额存户征收小量收费。为什么是大额存户?如果你在银行有一万元,银行收你钱你可以拿出来把现金放在保险箱;但如果你在银行有一亿元,要把一亿提走便困难很多,首先分行有没有这么多现钞,其次是那一亿现钞找哪里存放?要买几多个夹万防盗防火?况且户口有一亿可能有很多大额的业务往来,不可能上百万上千万元的交易下下用现金,所以最终也只好接受负利率。所以你可以说负利率是有助减少贫富悬殊,因为这收费只收到有钱人,收不到穷人。
现时实施负利率的主要中央银行包括瑞士、日本、瑞典、丹麦和欧洲中央银行。瑞典中央银行在2009年7月把存款利率降至-0.25%,是第一个推行负利率的国家,然后丹麦、瑞士和欧洲央行在2014年陆续减息至负数,最震撼的是长年零利率兼量化宽松的日本,在2016年把利率减至-0.1%。现时央行利率最低的是瑞士,为-0.75%。
国债负利率:稳赔不赚的投资?
买债收息大家听得多,负利率(或负收益率)国债是什么?其实是如果你以市场价格购入国债,持有至债券到期,你是肯定亏钱。当然不是买了债券之后你还要派息给政府,而是举例你买面值十万元的债券(也就是到期政府还十万给你),但现在你买这债券要十万零五千元,如果这债券没有利息的话到期你便损失五千元;就算债券每半年派一千元息,一年派两次息之后到期你还是亏三千元。
时下市场上大约有15万亿美元的债券以负收益率交易,主要是日本和欧洲国家的国债(政府债券),德国和瑞士已经是短中长期(长达30至50年)全线负利率,德国10年期债券收益率一度低见-0.73%,现于-0.7%左右,日本负利率债券涵盖10年期以内债券,欧洲已有超过一半国债收益率为负,由相对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荷兰、奥地利、丹麦、瑞典)到前东欧国家(包括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的10年期债券都跌入负利率范围,较短期债券利率只有更低。相比之下,收益率1.5%的美国十年国债已算是「高收益」了。
一个显浅的问题是,明知亏钱的东西为什么还有人去买?
解释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捡漏」,中央银行推行量化宽松(QE),在市场上见国债就买;银行面对央行负利率,例如欧洲中央银行是-0.4%,银行把钱花在买-0.2%收益的国债(假设该国财政稳健)而不放进中央银行也是相对有利;还有债券基金有资金流入,章程所限必须持有相当比例的债券而不能全仓现金,也只好在市场买货。
第二个解释是「短炒」,买负利率国债「肯定蚀钱」的只限持有到期者,如果赌短期内利率进一步向下(也就是债券价格上升),投资者可以买入债券短时间内见利率下降马上出售,赚取价差。
负利率国债持续一段时间会出现一个更离奇的现象,就是政府以负利率发行国债,市面上以负利率交易的国债所指的都是二手市场,当中赚蚀也只是在投资者之间。但是政府要是能以负利率发债,也意味着发售一刻从投资者收到的钱已经多过到期要还的钱,变相「借得越多,债务越少」!这类型的债券发行,在欧洲和日本政府已经出现。
总结
根据这几年在欧洲和日本的经验,一个轻微的负利率并不会对银行和金融体系带来重大冲击以致混乱,但要说正面效果的话,无论主流金融市场关心的刺激信贷和增长,或者站在社会公义和可持续性的减少贫富差距和债务负担,同样在现时的负利率看不到。
也许我们应该这样想,负利率的用处不是为了刺激增长,而是为了适应一个难以再增长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