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从小混混 刘邦是小混混出身吗

网友提问:

年轻时的刘邦是不学无术的小混混,还是德才兼备的三好学生?

优质回答:

鲁迅先生对于《史记》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首先肯定了史记的史学价值,再谈《史记》的文学价值,说它可以和屈原的《离骚》相媲美。

太史公没有把斩蛇起义、推翻秦朝、消灭项羽、建立汉朝帝国的刘邦渲染成高大上的英雄,司马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给我们描绘了一位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的封建皇帝。有很强的可读性。1.这家伙会骗吃骗喝。早期的刘邦尽管有工作,但不喜欢按部就班,他不务正业,更不事稼穑。成天当个二流子,与一帮狐朋狗友在市井坊间东游西逛、撩鸡逗狗、体验别样的人生,左邻右舍没有几个人能看得起他。

2.如此还向往快乐的日子,向鼓欢喝酒吃肉,时常腆着脸去酒楼大吃大喝,酒足饭饱后就赊账。酒楼老板知道他有一帮小弟(樊哙、周勃、夏侯婴等),也不敢不赊,但他无信用,从来不还账。这就不是优秀学生了,如果当班干部,人家会而意见的!3.有点好色。村里面有个姓曹的寡妇,刘邦时常半夜三更去敲她的门,敲开后,就行男女苟且之事,后来生下了刘肥。久而久之,如此下作行为被左邻右舍所不齿,也把他老子刘太公气成了高血压。似乎有点不孝顺,但,他革命成功后,对他老子好得很!

4.他还喜欢吹牛,吕雉的父亲吕公投奔沛县县令请客摆宴时,刘邦身 无分文。但在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 下,他高声喊出自己的礼是“贺一万”!这就在是三好学生了!这时要吃白食!不想这干云之豪气,感染了吕公,觉得这是英雄气!还把自己的千金小姐吕雉嫁给了他。他有了美女吕雉,又忘了寡妇曹氏。看看,刘邦同学有点三观不正吧。似乎,刘邦天生不喜欢同俗自媚于众,正常的循规蹈矩的生活不是他的追求,他的理想不是做一个好的公务员。娶妻生子,养老抚幼,凡夫俗子身上具有的一切习惯与素质,在他身上很少体现出来。如务农耕田、学手艺赚钱、打短工养家对他是瞎扯谈。他喜欢结交各种人,在各种场合下露露脸!拿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小混混。

但,他天赋异禀,以上种种劣迹显示了他不安于现状,喜欢新奇与刺激,不因循随俗、随波逐流。他善于扮演指点江山与领头羊的角色。或许,悠哉游哉、饮食绝日、无所事事是表象。他内心没有停止探索,在以自己玩世不恭的方式,给自己谋出路而已,他老婆也是这样的方式赢得的。

别人笑他太痴癫,他笑别人看不穿!他内心装着别样人生的远景!在遇秦始皇车仗出巡时,他见到声势浩大的场面,也就轻描淡写地来一句:“彼可取而代之”!至此,我们扪心自问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之志哉”!刘邦就是鸿鹄,待一飞冲天时,我们才懂得:并非做皇帝的人都是三好生!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用平凡的思想去衡量一个伟人,其结果必定是走向极端。

刘邦根本不能用好“三好学生”,或坏“小混混”来衡量。“三好学生”是乖乖的循规蹈矩的听话孩子。刘邦是纵徒、匿隐的逃犯。

但是,如果刘邦没有“丰西泽纵徒”,匿隐芒砀山,哪来的沛公、汉王、皇帝?所以可以肯定刘邦绝对不是“三好学生”。

如果说刘邦是“小混混”的话,吕公绝对不会把自己的心肝宝贝女儿,嫁给“小混混”刘邦。

萧何、曹参那可都是读过书的“三好学生”,大秦帝国的公务员吧,他们怎么可能和“小混混”混在一起?所以可以肯定刘邦绝对不是“小混混”。

刘邦是属于有开拓思想的人,有思想就一定好学、好奇。因为好奇,所以不守规矩,自然犯法的事就在所难免,搞得卢绾要经常陪他东躲西藏。

可以说,刘邦在学习中学会违法,又在违法中学习,开拓眼界、思想境界。这种在学习中思想,又在思想中学习的习惯,是我们常人学不来,也是无法理解的。

刘邦的“小混混”

刘邦还只有十四、五岁时,就一个人走出大山,来到省城进修。投身在张耳门下“混”,整天游山玩水,不务正业。

然,正是因为有着这样“混”的经历,才让刘邦听到了民怨,看到了反秦风云。然后就有了纵徒,芒砀山的逃亡。有了几个小弟兄的刘邦,也就有了反秦抗秦的小资本。

当陈胜、吴广振臂一呼,风云突变时,刘邦有资本加入风云变幻的世界,和起义军一起兴风作浪。

刘邦的名声是“混”来的。如果没有刘邦平日里的义气豪情,酒肉侠义厮混,刘邦就混不到一群帮他打天下的帮手。

刘邦的沛公不是“混”来的,是他用宽阔的胸襟,满腹的壮志,超人的胆略换来的。

当初萧何、曹参想到要抗秦起义时,他们的首选是跟着刘邦一起“混”,而不是跟着“三好学生”的县令一起起义。

多少王公贵族的起义军首领,最后全败在了刘邦这个“流氓”、“小混混”的手下。让刘邦登上了皇位,当上皇帝。

所以刘邦怎么说也绝不是“小混混”,他是开创汉帝国的皇帝。

刘邦的“三好学生”

还别说,刘邦还真是个“三好学生”,而这个好,非好坏的好,而是勤学好问的好。

刘邦赢就赢在了勤学好问,善听谏言。他常常问张良:“子房,为之奈何?”刘邦好纳谏,只要你说的有道理,刘邦就放下身段听你的。

刘邦西入关中的路上,不仅听张良的计谋,也听郦食其的话,郦食其说先攻打陈县,刘邦就攻打陈县。要知道,那个时候,郦食其是才进汉营,第一次为刘邦出谋划策,刘邦对郦食其的话就是言听计从。

楚汉战争之初,刘邦打出山东的路上,“三老董公”提醒刘邦要举正义之旗,出正义之师。

刘邦听了,立刻举起讨伐项羽斩杀义帝的不义之举。这招果然灵验,汉军速增猛涨,联盟诸侯越加越多。

楚汉战争中,刘邦在荥阳阻击项羽可谓是历尽艰辛。刘邦纵然是有张良、陈平等大谋士,也改变不了刘邦被动挨打的局势。真可谓:“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时刘邦手下一个小人物袁生说:楚汉两军在荥阳已经打了一年多,我军常常处于劣势。大王您这次到达南阳,深挖沟堑,坚守不战。派韩信等人以赵地为中心,联合燕、齐包围楚军,大王在借机杀回荥阳,如此一来,楚军需要应付的对手就太多了,对抗的力量就分散了,我军休息之后再与楚军决战,一定大败他们。

刘邦心领神会,“袁生”之谋是大战略,大胜利,比起只在荥阳与项羽贴身纠缠的手段,真是高明多了。

刘邦连普通老百姓的“三老董公”,小卒士兵袁生的话,听得都是服服帖帖的,上天就是想不让刘邦赢都难呀。

“原来刘项不读书”,此话从哪里讲?

始终令人费解的一句话“原来刘项不读书”。不知此话是从哪里讲的?

大概说此话的人是看到:项羽的叔叔教项羽读书,项羽说读书有什么意思,就是记住几个人的名字,做过什么事,写过什么书而己,不学!

项羽的叔叔教项羽剑术,项羽也不学。对吧!

但是别忘了,再往下看,项羽要学的是万人敌的兵法。项羽也确实是用兵法“破釜沉舟”打赢的巨鹿之战。项羽用兵法打了一辈子胜仗,这是不读书的结果吗?

可能是吧,要不项羽最终怎么还是失败了,乌江自刎了。

说刘邦不读书,可能是看到说刘邦上学时,经常违法,为了逃避法律制裁,不得不逃学是吧。

如果刘邦真的不读书,后来的刘邦也不敢去投奔信陵君,张耳也不会收留刘邦,带刘邦四处游山玩水。

张良也不会视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正是因为当张良给刘邦讲《太公兵法》时,刘邦听懂了。在这之前,张良也曾对很多人说过《太公兵法》,但是没人听得懂,只有刘邦听得懂,所以张良才视刘邦为知音。如果刘邦不读书,能听懂《太公兵法》?莫名其妙!

所以说“原来刘项不读书”是误解,刘邦、项羽不是读小书的人,他们是读天书,大书的伟人。

刘邦的雄才大略,绝对是不能用“小混混”、“三好学生”来评价。

其他网友回答

很明显,都不是!

一、刘邦像班级里的这种孩子?

刘邦更像是班级里那些更愿意跟成绩一般甚至是不好的同学一块玩的成绩优异的孩子,他们不是排斥好学生,而是排斥好学生中那些“伪君子”,他们更在意交心,所以一些成绩不那么优秀的孩子身上那种“够哥们儿、讲义气”自然而然就会吸引到他们。他们的优势是既能看到成绩顶尖的孩子们身上的优点,也能看到成绩一般的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而刘邦恰恰也是如此,或者说刘邦把这个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二、刘邦的优点

刘邦行事虽然不拘小节,但是他不但读过书(与卢绾在马公书院一起读书),而且非常聪明,张良的《太公兵法》跟别人讲解的时候,别人都听不大懂,唯有刘邦可以与张良无障碍交流,这也是张良和刘邦建立友谊的开始。

而且,刘邦非常善于听取这些兄弟们的意见,比如夏侯婴劝他饶了韩信、萧何让他升韩信为大将、王陵让他放过张苍等等等等,其实刘邦与韩信、张苍是没有什么交流的,但是他仅凭着对兄弟们的信任便同意了,这一点是很少有君主能做到的。后来,韩信跟刘邦要齐王的位置,刘邦气得不行,当时、张良和陈平的规劝方式也非常特别,两个人一人踩了刘邦一只脚,刘邦最后才如了韩信的愿,最后也成功地打败了项羽,这种君臣之间的“沟通”方式,自古以来都是极为罕见的。

三、刘邦的毛病

但是,说刘邦德才兼备,肯定是算不上了,我们都知道他“好酒及色”,不管是冲入秦宫、还是进了彭城都直接被美女和美酒迷住了,在彭城还直接导致大败;被周昌看见他与戚夫人在大殿上调情,还跑过去把周昌压在身下问人家他是明君还是昏君;儒生来见他,他甚至可以直接把儒生的帽子打掉直接在里面小便。

这等等行为,也是历史上君主中所罕见的。

所以说,刘邦既不能算作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三好学生、更不是不学无术的小混混,相比于其他君主而言,刘邦离我们好像“更近”一些,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突出,优点恰恰是他成功的基础,而缺点让他看起来更像个“有血有肉的人”,仅此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年轻时的刘邦是不学无术的小混混,还是德才兼备的三好学生?

  个人感觉,刘邦不是什么不学无术的小混混,能在风云涌动的战乱时代,打下一片天地,成为天子的人,怎么可能是没有“术”的小混混?但他肯定也不是德才兼备的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是不可能走上造反的路,并建立新王朝的。年轻时候的刘邦呢,应该是有能力有魅力的混混,三好离他有点远。

  刘邦当然是有点混的。(剧照图)

  虽然史书记着刘邦的先祖是尧帝,但是咱们都清楚,谁还不是炎黄子孙呢,到了刘太公的时代,刘邦的家里,就是个种地的普通平民,刘家人都得下地干活,但刘邦和别人不同,他不愿意踏实种田。刘邦倾慕信陵君,他前往大梁准备投奔他,可惜他到时信陵君刚好死了,信陵君的门客张耳也在招徕门客,刘邦就投入张耳门下——可见,刘邦是个有志向的,不甘于做农夫的。对于一个农村人来说,这就是不务正业了。

  刘邦不爱种田,他爱交朋结友,自己虽然没钱,但喜欢请人吃喝,人也会请他吃喝,当然现钱是没有的,那就常赊账,赊的帐呢,总会有烂的嘛。刘邦和人好上了,但因为没有登记的钱,就一直到刘肥出生,他也还是个单身汉,不止曹氏一个,和刘邦好的,应该有不少,他好酒色多年,习惯从来没改,连老对手项羽的谋士范增都深知这一点。

  因为好酒,也因为没钱,所以他常厚着脸皮去蹭吃。就拿娶吕后的事情来说吧,其实源自于刘邦蹭酒饭。当时吕公请客,县里一干豪杰都去了,大家都出得起一千钱,所以可以坐在堂上,刘邦没钱,但他就敢当着满堂人的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贺钱一万,大大咧咧地就坐下来吃上了,更令人意外的是,他这一吃,还吃出一个媳妇,就是吕雉了,后来这媳妇替他赡养父母,抚育儿女,典型的居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

  不过,刘邦混是混的,但却很奇怪,他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大事件。常白吃,却没人真的杀上门,当了亭长之后,对同事们也常促狭使坏,但人们对他却恨不起来,他不太爱干农活(谁愿意啊),却常常请假回家表示自己要帮老婆种田,酒色照常爱,却没人找他算风流账,他没上过什么学,可是和张良萧何等人谈论,却总能说出个道道来,你说他明明就是个家有几亩地的小吏,可是却总设计一些特异的衣冠,还美其名曰“刘氏冠”,这得多喜欢装?

  可是,刘邦的长处,在于他的个人魅力。刘邦长得不算帅,什么隆准而龙颜,到底是个什么标准,不清楚,不过他一把胡子应该挺好,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密集得很,刘邦凭什么混得风生水起呢?他一个小吏,除了远远地见过始皇车驾,最近的官,估计就是县官了,但是他有志向,胆子大,不怕死,起事之初人都不敢,就推他上台,待人也很讲义气,他最出色的能力,应该是知人善任,虽没有在官场里混过,但是他天生是一个政治家,最初的芒砀山里,流传着的各种奇怪的事情,可不是空气变出来的。

  刘邦当然是有手段的,他是个穷人,可是却很会玩,很会吃,也很会来事,一个平民,能抓住机遇做皇帝,为子孙打下一片基业,已经是极致的人生了。即使他起事时,已经不年轻了,但是年轻时候的刘邦,仍然是相当优秀的,要不然,人们也不会跟着他。

其他网友回答

大拙:刘邦少年,家贫,住在兄家。他不屑农事,专好结交朋友,后,自学谋略兵法,在乡里贤孝有名,后被任长亭长。他无盗,淫等恶名。更谈不上混混。最终,因广交朋友,起了作用。小吏,屠狗辈,皆成将,相。凡人哪懂,少年,之大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