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 孔子作为神被称为什么

网友提问:

孔子是无神论者吗,你是怎样认为的?

优质回答:

孔子是不是个无神论者?其实可以从《论语》中推理出来。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孔子是提倡祭祀鬼神的。

因为在孔子看来,祭祀鬼神有现实的社会意义。比如《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追远,说的就是祭祀之事,曾子认为这可以让百姓的道德品行变得敦厚。曾子的这一思想,显然来自他的老师孔子。

孔子是很重视祭祀的,因为孔子学说的核心之一是礼,而祭礼是礼的重要一环。《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先秦之人认为,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一个是祭祀,一个是军事。所以孔子恭敬的对待祭祀,他说:“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如果自己未能参与祭祀,找了别人来代替自己,就好像没有祭祀一样。他在鲁国做官时,因为国君祭祀后没有按照礼仪给大夫们分胙肉,愤而去国。孔子不是想吃肉,而是认为国君违背了祭礼。

但是另一方面,孔子对于鬼神又采取了一种不可知的态度。

这在《论语》中能找到很多证据。比如孔子的弟子总结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还曾说:“敬鬼神而远之。”认为这才是智慧。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子不说鬼神到底存不存在,只说在祭祀的时候要当做他们存在一样。

也就是说,在《论语》中,孔子并不愿意过多谈论鬼神是否存在,而是抱着一种不可知的态度。

孔子对鬼神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呢?综合上两条,居士我认为,孔子并不相信鬼神。因为假如孔子真的对鬼神抱着模棱两可的态度,在他赞同、提倡祭祀的前提下,肯定会说鬼神是存在的。但是孔子一方面不相信鬼神存在,一方面又相信祭祀是有用的,所以他才不愿意去谈论鬼神是否存在,只说我们要当做有鬼神存在。

其实这是孔子一贯态度,当他不认同一件事情,又不愿公开批评这件事时,孔子会说:我不知道。比如,孔子的弟子原宪问孔子:“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其实孔子知道这还不算仁,但是他不愿意明说而已。

所以居士我认为,孔子是不相信鬼神的,他是个无神论者。但是孔子又不想否认鬼神的存在,因为那样祭祀就失去意义了。其实在先秦时代,很多思想家都不相信鬼神,比如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这是一种时代趋势。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只有墨家坚定的说鬼神是存在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其他网友回答

在另一个问答下有朋友问了我这个问题,所以特意找到这样一个提问来回答。

孔子是无神论者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大家不妨看下面这一系列的、同样类型的提问: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吗?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吗?

庄子的逍遥游是自由主义吗?

朱熹的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吗?

王充是唯物主义者吗?

佛教的主持、方丈是主教吗?

《窦娥冤》是悲剧吗?

……等等,或者还有这样的问题: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风流人物拉法耶特将军是纵横家吗?

基辛格是美国的国师吗?

美国国务卿是丞相还是内阁大学士?

罗斯福的行为仁义吗?

拯救大兵瑞恩的美国军人有武士道精神吗?

……

等等,这样的问题,我可以无限列下去。

列举了这些问题,大家估计已经明白了,这些问题都和“孔子是无神论吗?”是一样的,都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你说孔子是无神论吧,你也能找到一些观点来证明,比如子不语怪力乱神,比如孔子把神话里有四个脸的神,解释为一个王向四方派出了四个使者大臣;

你说孔子不是无神论吧,你也能找到一些证据,比如孔子讲“获麟”,讲“天”,讲“祭神如神在”,当然这里的神是神主,也就是祖先,但祖先早就死去了呀,祭祀死去的祖先,恐怕不符合无神论的定义。

因此,通过上面列举的所有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有四个维度:

古、今、中、外。

凡是把一个古代的事情、人物,拿来比拟、套用现代的事情、人物,或是;

把一个中国的事物,比拟、套用外国的事物,总会出现这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情况。

还是说无神论:无神论作为一个概念,就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就是一个哲学概念,有着特定的内涵,比如否定古代的神话,否定基督教,强调人活着是没有原罪的等。在无神论的概念下,还包含着大量论证神不存在的逻辑过程。

可见,孔子的言论里,并没有提到过原罪,也没有论证过神存不存在的逻辑过程,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所处的文化里,根本就没有“原罪”这个词,也没有逻辑论证的先例。因此,如果强说孔子是无神论或不是无神论,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要讨论孔子,还是要放在特定的语境里去理解。我们可以讨论一个现代人是不是无神论者,但我们其实从根本上并不能讨论孔子是不是无神论者。

古今中外,每一种文化背后都有特定的传统,这些文化当然会不断发展、延伸,但是当我们回溯过去时,最没有意义的做法就是拿过去和现代做简单的比附,拿中国和外国做简单的对比。

由此,当我们看到、听到一个人,大谈特谈“中西对比”,一口一个“中国是怎样怎样,外国是怎样怎样;中国崇尚这个那个,外国推崇这个那个”,那么这个人肯定不靠谱。

其他网友回答

按现代的无神论的定义看,孔子是无神论者。孔子所说的鬼神是我们今天说的捣鬼的鬼,精神的神。

孔子没有说过:“敬鬼神而远之”,是后人断章取义,《论语》中这句话是说敬重民主正义

《论语.雍也第六》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意思是:领导服务人民的工作,有加倍抑制竞争、人民提不同意见的本能,因此人民在行使民主选权力时,公平补上这一不足,是应有之义,要敬重她。至于在民主中捣鬼,有正义的精神管控。(领导要敬重对待民主补不足),而且远离抑制、管控干涉她, 远离加倍抑制竞争、人民提不同意见的行为。

就像人务工等工作时,有加倍抑制锻炼和呼吸的本能,因此人在睡觉休息时,补上这一不足,是应有之义,要敬重她。头脑别怕鬼邪入侵,有迷走神经管控它,(要敬重睡觉休息),而且头脑要远离加倍管控睡觉休息之行为。

理由:

《论语》本篇是第六,其在文化、龙中代表龙的蛇身、民主、睡觉、陆(六)地等,二十二章,代表不同意见、呼吸等,篇章序数乘的得数是一百三十二,代表加倍(百)抑制竞争(三十)、人民提不同意见(二)的本能(文中“之”字代表的内容)。

详见拙著《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

(文/刘树成)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先说看法

孔子,并不能用“无神论”、“有神论”这样的浅陋分类而划分,孔子,循天道而行,是真正以天下为己任,以王道为己志的华夏之圣。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在正统的华夏思想文化看来,什么是“神”,什么是“鬼”。

正统的华夏思想文化认为,神指的是天地造化之良能。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 :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华夏文化认为,天地含精,精有阴阳,阴阳相搏而生神,神主造化,化生万物。神不是指一种人格化的东西,也不是一种拟物化的东西,它不是人, 不是动物,不是植物,不是石头,它只是一种天地造化万物的机能和推动力量。

所以,甲骨文里面,神字,就是一道闪电

到了金文,则是示字旁,右边一个闪电

指的都是一种从天而降的化育出万物的神秘力量。

那么,什么是鬼呢?造化之隐迹为鬼。

甲骨文的鬼字,就是人在田下面。万物被生出来,生命结束,走向死亡,死了去哪里呢,去了地下,指的是,人死了,埋地里,埋了就没了,什么都不剩下。

鬼神,只是华夏文化对宇宙中那种推动万物生死造化的动力的命名。他们是无形无状的存在,他们不是什么东西,好似也不存在,更没有人格,它们只是一种纯粹的终始关系。

所以,对真正的华夏人来说,我们的“神鬼”,只是自然的背景,而现在理解的“有神论”和“无神论”所指的那个人格化的“神”,只是人为制造的“妖”。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说的并不是孔子是“无神论”者或者“有神论”者,而是说一种对于统治天下方式的态度。

在华夏思想文化看来,对统治者而言,最高的德,是行不言之教,让百姓自化,这是上德;

次一等的统治者,是告诉百姓,天道应该如何,百姓又应该如何, 这是下德;

再次一等的统治者,是下德之行丛生,百姓各行其德,教导他们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要互相攻伐和伤害,这是失德而后仁。塑造社会的正当性价值规范,引导百姓自觉的去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是失仁而后义。

仁和义,都是发乎人的自觉,靠的是忠信来驱动,并不需要靠强制。如果人丧失了这种自觉,那么仁义的社会规范就会失序。这时候就需要得带些约束性质的行为指南,用这个行为指南,牵引着百姓的胳膊指导他们如何行事生活,这就是失义而后礼。

礼,化性起伪,这种强制性的社会规范,未必就是发自百姓的本性和意愿,所以忠信无从谈起,社会失序国家昏乱,也就很自然的发生了。

国家昏乱,有的国君认为仁义礼教都无法统治百姓,于是开始制定刑法,循名责实,规范天下,这是失礼而后法。

而最次一等的统治者,没有这种道,德,仁,义,礼、法这套依次自高而低的各种社会统治的模式,只有靠怪力乱神的东西来吓唬人,维系自己的统治。

管仲说,只有无知陋民才会信仰并需要这种荒唐的东西。而在老子和孔子看来,怪力乱神都是不入流的统治手段,因此,孔子鄙夷怪力乱神,不言怪力乱神,认为一个国家烂到了需要靠怪力乱神来维系的话,那还不如让它灭亡好了。

孔子,以恢复文王周公之道为己任,文王周公之道,是经世济国,开万世太平的大道,它源于三皇之道,源于锚定天地的自然之道。

因此,孔子,并不能用“无神论”者或者“有神论”者这种浅陋的分类来划分。

孔子,是以人为天的人伦时代,最高的圣人。

其他网友回答

照我看,孔子本人应该是无神论者,但他绝不宣扬无神,更不抵制有神。

论据有三:

一是“敬鬼神而远之”,语出《论语。雍也篇》。

原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如果把前面“务民之义”去掉,片面以为孔子的主张是“敬鬼神”,其实联系务民之义,你才能明白,孔子不是提倡智者要“敬鬼神”,而是说,智者应该要尊重群众的“信仰”,去敬鬼神,或者说,尊从敬鬼神的方式来让民众提高道德水准,因为“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会让很多人做事保留底线。但是作为智者,你不能以此为“纲领”,把所有事都往“鬼神”这个方向来引导,智者本人更不应该去信仰这些东西,这接近于现代的宗教政策。

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语出《论语先进篇》。

原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这就更明确了,“鬼神”是原始的图腾,源于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认知,“鬼神说”的起源是要早于商周的,你去看中国的原始历史传说,轩辕蚩尤,女娱伏羲,都是带有神话色彩,也就是说“鬼神”的存在,是当时社会的主流说法,当时的主流学派墨家就是倡导并利用“鬼神”说,来推行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这里很明确表明了自己的主张:先谈怎么做人,怎么服务民众,先来说生存与生活,鬼神搁置不论,不是不论,是不能论。就像现在你来谈人类死了会有灵魂和轮回一样,会被主流意识形态直接否定的,因为那时“存在鬼神”是一种科学,是主流意识形态,违背主流意志,这个风险,孔子以及后来的儒家都是承担不起的。

三是“子不语怪力乱神”。语出《论语·述而》。

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

是的,没有前后文,标点都是后人加的,未必说的是四件事。但字面意思基本可以推敲,正如第二点论据描述的,作为当时意识形态常常会碰到的难题,弟子们一再问他这些神怪之事,孔子不做回应,或者不予解答,不做回应,就是回应。正如前文所说这种事,不能谈得太明白,一个是不能自圆其说,你说有也好,说没也好,都会陷入争论,并且有可能会在这种争论中,让自己的学说陷入泥潭,甚至消亡。

所以,孔子太明白,他是人文主义者,他主张作为儒生或者君子要积极服务于社会,而不要纠结于无意义的理论或学术上的争议,如果鬼神论有利于社会,那就要“敬之”,不要急于去否定或肯定,这种包容既是出于哲学家的智慧,更是对人文社会的尊重和理解。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