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宁古塔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古代犯人都怕被分到宁古塔?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在播放清史的电视剧中,经常会听到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么,何为宁古塔?宁古塔又在何处?哪些皇室成员的后裔被流放宁古塔呢?
其实,宁古塔不是“塔”,而是一个城名,是一个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场所。旧城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宁古塔属边远地区,历史很悠久。商周时期是肃慎人故地,唐代靺鞨人的渤海国建都于今宁安渤海镇,称上京龙泉府,为当时亚洲的第二大都市。清朝时设“宁古塔将军衙门”,是著名的屯军地及流放地,很多满洲皇族及文人骚客犯了法之后都被流放到这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和雍正争位的胤禩、胤禟失败后,他们的家眷被流放宁古塔。当时,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既不是塔,而为何又称为“塔”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六个,曾居住于此。满语谓六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清时,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可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选宁古塔呢?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根据《清史稿》等史书记载,发遣到宁古塔的罪犯,既有平民百姓和旗人,也有朝廷大臣。如顺治十二年(1655),史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滚平反昭雪,恢复爵号。顺治帝将此事交给大臣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诏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光绪29年时设绥芬厅,宣统元年为宁安府,民国二年改为宁安县。这些王公大臣的流放也给宁古塔带来文化底蕴,1958年3月,宁安县一马当先,基本上完成了扫除文盲任务,荣获全国第一个文化县的光荣称号。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代历朝对犯人的惩罚:无外乎{打,杀,流}三种,打是輕刑,杀是极刑,而流放处於{不輕不重}为中。
然是清朝,除{杀无赦}外,{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则讓一干罪臣抖如筛糠,如一夜間墮入深渊,式号似呼,如落入沸水汤中一样痛苦{如沸如羹}。
《宁古塔》位於東北沿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黑龙江省,宁安市》似乎天还是那样子的天,地可不是那样的地,清史的书写到:、流放《宁苦塔》→与杀无赦相比,是一种长時間的折磨,死了倒也罢了可人还活着,种种残忍都要用心去一点点消灭,那种绝望可比死要繁琐,。
《宁古塔》滿語的音直译{宁古,为六,塔为个},天降丧乱之地。
而祸及九族,家查抄,枷锁干里,常有史上提及,死在途中三分有二:{春余即汲,霜雪井溜,赤足单衣悲号不可记,皆官宦家睠也},可见其悲苦、、《清世祖实录》普通平民及少流放,多名土,学子,一片叶子不顺眼,那根上必然不好,於是乎一棵大树连根拔除,這就是《株連》=字的原始含义,。
謂天盖高、走路不敢不弯腰,,,謂天盖厚,走路不敢不蹑脚,,,啊啊合上书,历史是乎仍在远方飘零,那些边缘地带,那些遠方旷野陌生的山河迎面而来,又一一退去、还有几声胡笳,或羌笛与自然渾和,,,。
谢谢,,资料参考《清史,》《清世祖实录,》,文化苦旅余秋雨,《詩经》,,,,啊啊终于
其他网友回答
说起宁古塔,想必很多人都会下意识的认为这是一座塔吧?其实不然,宁古塔是一个地名,此地乃是满清政府时期的边关重镇,相传清太祖的祖父在此地育有六子,而在满语中“宁古”就是“六”,“塔”就是“个”的意思,此地因此得名宁古塔。
宁古塔在现如今的黑龙江省宁安市附近,毗邻牡丹江。由于在满清没入关以前宁古塔与努尔哈赤有极大的渊源,所以那时候的宁古塔曾今一度辉煌过,而在满清入关以后统治者们视东北三省为他们的龙兴之地,为了防止“龙脉”被破坏,所以就下令封禁关东地区,再加上关外基本上为苦寒之地,这就导致了宁古塔不复之前的辉煌。
如今在关于清朝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个桥段:臣子惹怒皇帝之后,皇上龙颜大怒,对罪臣及其家人说:“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这时罪臣就趴伏在地,体如筛糠似的向皇上求饶,放他一条生路。
在我们看来,这发送宁古塔的惩罚只是被发配边疆,这在封建五刑:笞、杖、徒、流、死;这五种刑法中并不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死刑,为何这些罪臣们往往宁愿选择自杀也不选择发配宁古塔呢?这得从宁古塔的地理环境讲起!
宁古塔大部分地区气候严寒,常年冰封,五谷不生,再加上满清政府封锁关东的政策使得关外地区树木葱茏,豺狼虎豹遍地走,就算比起唐朝大诗人李白笔下的蜀道也不逞多让。这就导致大部分被流放的官员往往连活着走到宁古塔的机会都没有,相当于是变相的死刑,而且还要在路上遭受到极为残酷的考验,这就让很多满清大臣对被流放宁古塔产生了浓浓的恐惧心理。满清诗人吴兆骞被发配到宁古塔后,曾作诗描述宁古塔的恶劣环境:“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可以说宁古塔这样恶劣的环境非常适合用来当做收纳囚徒的天然监狱,一来这些囚犯可以参与到宁古塔的建设,以便让宁古塔早日恢复昔日的雄风,可谓是物尽其用;二来是宁古塔周围的恶劣环境起到了很好的天然“监狱围墙”的作用,离开城区,逃跑的犯人不但要面临极寒的环境与食物极端匮乏的遭遇,还要面对茫茫林海中无处不在的豺狼虎豹,这就让心存侥幸试图逃跑的犯人打消了念头,这极大地减少了使用在监管者身上的资源。
并且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是给“披甲者”为奴的,也就是给当地戍边的将士当奴隶,这对往日作威作福的满清大臣们来说可谓极大的侮辱,因为他们还是信奉“士可杀不可辱”的观念的,让他们去给往日不屑一顾的“大头兵”们做奴隶只会让他们生不如死。
这就是满清大臣们对流放宁古塔谈之色变的原因了。当然,如果没有这些人对宁古塔的建造贡献就没有如今宁安市的繁华,这对那些犯了大罪被流放宁古塔的罪臣们来说可谓是极大的讽刺了。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中国古代有罪的人通常都有着相似的下场,而对于那些文官,那些在政治上受到排挤或者是打压的人,他们被处决的方法一般不是斩首,也不是下狱,而是将它们流放。
就例如苏轼一生被流放过许多地方,最远的曾经到达了海南岛,我们了解的也有不同的诗人或者是政客被流放的故事,通常流放之路都是充满艰辛并且有去无回的,那么有一个神奇的流放之地,他与女犯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就是宁古塔。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牡丹江市,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城镇村落,黑龙江地区偏远并且非常寒冷,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经济发展以及地域水平,它都相对较为落后,所以将它作为一个流放的地方再合适不过,但是在清王朝却不一样,宁古塔是整个中国的东北边陲,并且关乎到边关的问题,所以它地理位置非常的关键和重要。这里有着军事将领亲自驻扎,并且清政府也在这里设置了郡县管辖宁古塔地区。
宁古塔作为一个古城古镇,它的历史背景自然而然不容忽视。史书上记载,宁古塔在古代几乎是人间地狱,因为被流放到这里的犯人,往往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已经被道路上的豺狼虎豹等等野兽给吃掉了,还有的人是由于饥饿半途而废就失去了生的希望,自然而然,难以维持生命。
但有一点很清晰,东北地区的流放之地不仅仅有宁古塔,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罪犯流放者都来到了宁古塔,还有的人去了其他的地方例如当今辽宁省开县的一些偏远地区,东北地区即使在夏季也没有很高的温度,那么进入了秋冬季节,自然而然是山高路远并且非常寒冷。
所以被流放到这里的人虽然不是被杀头,但也难逃一死。
那么为什么要被流放到宁古塔呢?在清代主要的原因便是文字狱,无论是写诗涉及政治动乱问题,还是说没有注意为尊者讳,都有可能被抓起来流放。
尤其是在顺治年间,这样的情况层出不穷,例如当时在山东省有一个叫李因的人,他就是因为不满当朝的法律设施,所以亲自上书批判当时的事实情况,那么皇帝看了以后十分生气,就下令将他杀死,可是因为皇帝也是有仁慈性格的,所以让他徒步走到宁古塔去,也算是对他的惩罚。
可以说在清代的几百年间,这里都是一个遥远的边关地区,那么来叩问,这样边关的只有那些流放的犯人,他们流放的过程中并不是自由的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而是带着夹板拖着沉重的步伐,经历了千辛万苦来到这里而来到这里,至于做些什么也没有人具体明白,所以流放之路往往都非常辛苦,并且难逃一死。
所以宁古塔也称得上是跃进了人世沧桑和苦难,尤其是那些有气质的文人,他们被流放的路上,也仍然保有着自己的高贵性格,并且呻吟的同时还能留下他们的诗句。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的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海林市古城村。是中国清政府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宁古塔是清朝时期的关外流放罪犯的场所。在当时宁古塔属于偏远地区,那里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很适合流放罪犯到此地改造。
宁古塔离当时清政府驻地有1600公里,当时把犯人流放到这个地区,可以说是长路漫漫。当时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全靠步行,犯人身上还有沉重的枷锁,再加上营养的缺乏,有很多罪犯都没能到达就死在路上。
清朝时候宁古塔属于蛮荒之地,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在此地做苦役,当奴隶、服劳役、开荒种田、修桥修路等等。
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大多数被冻死、饿死、被折磨死。犯人能从这里重新反回的几乎没有。清朝时候的宁古塔所在的牡丹江市气候恶劣人烟稀少,它不向现在那么繁荣。因为当时清朝没有那么多人来治理东北,加上生活条件的限制,所以在宁古塔生存是非常困难的。
当时的宁古塔常年冰封。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一望千里,白雪皑皑。夏天阴雨连绵,有时候一连几天下雨见不到太阳。蚊虫成灾、野生动物出没。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能生存下来的很少几乎没有,大部分客死在此地。所以犯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就等于被判了死刑。所以古代犯人一听到被流放到宁古塔,也就等于被判死亡而且身心还得经历诸多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