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与什么有关 江郎才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网友提问:

导致艺术家“江郎才尽”的原因是什么?

优质回答: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早年写《别赋》、声名震天下的江淹,为何后来却“江郎才尽”?在网络新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中,提出这个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江郎之所以才尽,在于晚年人生地位的显达,被封为醴陵侯,富贵而安,才华和灵感逐渐被生活所囚禁,再也写不出像样的诗文。至于郭璞托梦的五彩笔见还的传说,只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

封侯拜相,富贵而安,才华和灵感遭受生活的囚禁,再也写不出像样的诗文,华夏历史上此类人物不在少数,江淹恰恰成了代表。

经过乌台诗案洗礼的苏东坡,深深体验到生活磨砺的灵感奖赏,所以他甘冒极大风险、带着大儿子苏迈于半夜三更去石钟山考察,从而写出石钟山得名原因的夜半考察报告——《石钟山记》。

篇末的议论很值得玩味,“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得名原因,社会上之所以没有流传,大概有三点:

一是实地考察的郦道元,跟我见到的情况一样,但他记录得不够详细。

二是官僚士大夫,皆有很高的写作才华,但位高权重,不肯冒险,缺乏素材,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三是渔工水师,素材丰富,却缺乏写作能力。

显然,第二种情况就是典型的“江郎才尽”,原本有着非凡的才华和生花的妙笔,却因位高权重,不肯冒险,以至才华和灵感遭受生活的囚禁,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终五彩笔被郭璞索去。

惟其如此,苏东坡才抱定“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从而正直敢言,屡遭挫折,随遇而安,豪歌不断,成了千秋景仰的文学大家。相比之下,才华被生活囚禁的“江郎才尽”,是否有点可惜?

是否如此,敬请博友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在艺术史上,不少才华横溢的艺术工作者在创作出若干个优秀艺术作品成为“名家”“名人”后,就再也拿不出超越其原来作品或与其原来作品能媲美的作品了,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江郎才尽”,意思是该艺术家的才智已经用绝耗尽了。

造成“江郎才尽”的原因很多:

一种情况是,有些艺术家在某一创作时期进入个人艺术人生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其作品已至巅峰。而过了这一时期再也达不到原来的这个高度了。就如同竞技体育中的一些运动健将其在某一时刻创下的纪录以后自己再也无法打破一样。

一种情形是,艺术家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然后成了名家名人,频繁于艺术创作之外的各种社交应酬活动,思想和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沉浸于醉心于艺术创作了。

还有一种情形是,艺术家成名后身份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职业画家成为身兼多职多重身份的“杂家”,自然很难再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再有一种情形,就是“醉翁之意本不在酒”。有些艺术工作者虽然很有艺术秉赋,但其志向不在艺术追求上,而是把艺术作为晋阶晋级“改换门庭”的手段,在创作出一两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后,个人境遇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便放弃艺术改做其他了。

综上所述,除了第一种情形外,导致“江郎才尽”的原因主要是从思想上放松了对艺术的追求,进而对艺术学习不再那么坚持不懈,对艺术创作不再那么专注执着,对生活不再那么深入体验感悟,等等,如此,生活体验不足,技艺没有提升,没有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不现,怎么能不“江郎才尽”呢!

其他网友回答

导致艺术家江郎才尽的最直接原因就两个:一是懒惰,二是颓废。懒惰导致不观察,不创作,不挖掘生活素材,不研究艺术的现状,潮流和发展方向。颓废使人萎靡不振,无兴奋点,无灵感,无激情,无创作欲望。即使有作品也是平庸之作。被认为是江郎才尽。其实既然被称为艺术家说明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天分,也曾踌躇满志,作品丰硕光辉灿烂。只是被岁月风霜和经营不易竞争激烈多重压力蹂躏了几下,然身心依旧,智慧满格怎么就“江郎才尽”了那?

其他网友回答

人的一生有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暮年,中年是人生的分界线,中年以前人处在上升期,从智慧、经验、体力、收入等方方面面来看,都在稳步提高。然而,过了中年以后,人开始走下坡路,方方面面止不住进入了衰退期,直到生命终结。

人的生命如此,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同样如此,世上没有哪个艺术家可以做到艺术生命常青。

“江郎才尽”是指一个人的才气逐渐衰退,再也无力游刃有余地进行创作,艺术生命终止了。不管多么才华横溢、聪明绝顶的人,都避免不了江郎才尽的困境,只不过是有的人出现的早,有的人出现的晚而已,出现晚的人给人的印象不是那么明显。

艺术家为什么会出现“江郎才尽”的情况,以我的理解,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其一,是艺术家骄傲自大,不思进取的原因造成。

不少艺术家天资聪颖,在青少年时就表现出才华横溢的一面,才气比同龄人高出一大截,有一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然而,没有正确引导后,他被自己的优越感迷失了奋斗的方向,变得不思进取,到成年时,他变得越来越平庸,早早出现江郎才尽的情况。

像《伤仲永》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见证,让人唏嘘不已。

其二,是艺术家不断自我复制造成。

许多艺术家在探索过程中,如果发现了一个比较好的创作方法后,会自我感觉良好,几十年如一日,一直用这种方法创作下去,到头来,他就陷入了一种自我复制的陷阱,当别人不断改变创作技巧和方式时,他依然不思悔改,拒绝变通,导致个人艺术水平一直原地踏步。

这样的例子在当今艺术圈大有人在,许多书画家,把同一幅画的构图,同一幅书法内容不断重复着写,甚至进行流水线作业,这样做他虽然获得了利益,却对个人的艺术成长是致命的伤害。

其三,艺术家因为创作某件大作品,把所有才情、学养、精力和智慧都投入进去,导致后来出现江郎才尽的情况。

这样的例子多出现在那些一本书,一幅画的艺术家身上。许多艺术家用一辈子写了一本书,或者画了一幅画,这本书或这幅画成为他的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在后边的创作中,他无论如何也无法超越自己了。

简单来说,是艺术家因为这件作品把自己的元气耗尽了,江郎才尽是必然的。

其他网友回答

江郎才尽是艺术家的必然

艺术是必然后的一种偶然

艺术是美的一种集中体现,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合,是艺术家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能成为艺术家肯定是在相关领域把这种形式或者形态提升到相当的高度之后,才能获得的殊荣。

艺术家必须通过量变积累(超乎想象的勤学苦难,时间、精力、情感和思想的付出),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获得的成就。

但并不是说你付出了,就一定会有艺术成就,没有这样的必然,有艺术成就更多的时候是必然后的偶然。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有太多人为艺术奉献一生,最终依然是寂寂无名,一事无成。

人们对艺术和审美的追求是不断变化和无止境的

每年的流行文化都不一样,人们对艺术的审美也是如此。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质基础、文化修养、文化氛围、名人效应、偶然事件、科技发展……等等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大众审美。艺术是高级的,但却也是大众的,是社会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人的情感归宿和寄托,是精神的形象化体现,是社会发展孕育出的珍珠。

不同的社会环境便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作品。所以,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并不一定是不好,而是没有契合整个社会的发展脉络。

像梵高这样的画家,思维太过超前,当世他的作品不受待见,而现如今大家对他的作品都趋之若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这样发展的社会下,艺术家只能抓住社会发展的脉络,或者有超前意识,不然很难得到认可。

但,如果只为迎合社会的发展而创造的艺术作品,也没有生命力。

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并不是因为生命的增长而增长的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经验积累在一些事情上是有正向效果的。而在艺术这方面,随着年岁的增长,很多艺术家的艺术生命是走下坡路的。因为,人的智力和精力是一个抛物线,在达到顶点之后,便会走下坡路了。这是正常的,并没有什么可诟病的地方。

这样的情况在科学研究上也是一样。很多知名的学者和教授,在一定年龄之后,最大的意义是凭着经验和敏锐度,可以在方向把控和风险把控上有积极作用,在一线研究的越来越少,也很难有新的成果了。

人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能有艺术突破,并得到大众认可,其实已经不容易了。还能做到自我突破的人其实是屈指可数。

比如周杰伦,也已经很久没发新歌了

大众对这些艺术家还是要报以理解,而艺术家本人,虽然在艺术的追求上要不断追求,但是也需要面对这个事实。

艺术是没有规律的

社会发展是无序的,而依托于社会整体意识的艺术当然也是无序的。在某一时段,你可能抓住了规律,于是有了优秀的作品,并不代表你所掌握的规律就一定可以继续适用。而人的思想惯性是可怕的,在一次成功之后,更多的人还是想凭借成功的经验继续成功下去,于是便掉进窠臼,就更难突破了。

江郎才尽的艺术家,更多的便是还想依托自己的“成功的经验”。所以很多人现在对周星驰的看法就是“除了炒剩饭,你还会什么?”。

有了负担,艺术生命便熄灭

为名所累是很多艺术家难逃的宿命。

在得到关注之后,终究会有冷却的时候,在精力和时间不能保证的情况下,艺术的必然性就没有办法保证了,在心乱意不静的时候,抓住艺术的灵感的可能性也没有了,那么艺术的偶然性也就没有了。艺术生命熄灭便是不可避免得了。

就拿小沈阳来说,他的喜剧表演就在哪个高光时刻过后,熄灭了。之后所有的表演都不自然

艺术是艺术家的自我表达,是主观的,是不可复制的

艺术是社会意识的集中体现,但艺术却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创造的过程其实是主观的。是艺术家在长时间的感受、体悟、发酵、升华之后,用最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时候,艺术家是社会的代言人,他不是为了哪个个体表达,而是代表着绝大多数。

因为各种因素影响,这样的艺术作品都是不可复制的。就像王羲之写“兰亭集序”,再没有第二件了。

在艺术家达到艺术顶点之后,他所代表社会意识便表达完毕了,之后很难会有突破了。就像陈忠实写《白鹿原》,沈从文写《边城》一样

所以,江郎才尽是必然,艺术之树常青只是个美好愿望而已

另辟蹊径是艺术家突破自己的最好路数,换行可能是保证艺术之树常青的最好手段。

知道了“江郎才尽”的必然性,也就不需要太过责备自己了。

那些借口“江郎才尽”而自我堕落的,只是用“突破自我”作为借口罢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