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有人理解中庸之道是“和稀泥”、“灰色地带”,对此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谢邀。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中庸之道”与“和稀泥”、“灰色地带”有不同。
正如网友们所回答的,中庸,是不偏不倚。双方你争我抢,如果各自站在各自的“理”上,永远不会有“一致”,永远只能是针尖对麦芒。
按照西方“实力比拼”的“自然”法则,赢者通吃,弱者妥协。之后弱者内心怨气难消,冤冤相报又何时能了。古今中外的史实,在有着传统优秀文化的中国,早已经知道这不可靠。
在中国,是要有“天理”的,这就是中国古老的“道”。在中国社会上,如果没了“公理”,必定是“寸步难行”,这些,人人都知道。
所以,不偏不倚,是双方对等,是要有“道”,有“道理”才能通,才能顺,才能双方都能接受,事才能“了”。
“和稀泥”不是。和稀泥是把事情搅的一团糟,双方都被“蒙”,怎么把事解决的,自己都不知道。虽然都双方心不甘情不愿,但奈何“木已成舟”,无奈作罢。
“灰色地带”更不是。灰色意指介于黑白之间的地带,善恶之间的地带,依法与违法之间的地带,也可以称“走钢丝”。“以势压人”、夸大维权成本、对“恶”敲诈等,随时都有成为“黑”的可能。“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这就是“灰色地带”的归宿。
由此,“中庸”首要的是道理,不偏不倚是双方都能自愿接受,目的是消除矛盾,不是激化矛盾,是“和”。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是在法律规则下的中庸,不能是无原则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走极端,非此即彼,就是承认矛盾,从矛盾的两方面出发解决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
《中庸》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受历代文人重视。但中庸写得难懂,不确切,比中,庸二字,几千年来没有确切解释,语言过于简洁抽象笼统。比如庸字,一般理解为平庸,庸俗。有人理解为稳定,不易变。有人理解为同用字。中字就更难准确理解,何为中?是正中,偏中,还是最佳的中点。古人费了很大精力要表达他的思想,但由语言不确切,更主要思想的科学性仍是启蒙时期,所以很难表达清楚,致使引来历代文人的不同解释注释。总之中庸的思想不够科学,情理强,哲理弱。当代有本书《适度论》是从科学的角度谈中庸的问题,更符合社会现实。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有人这么理解,是现实让人不得不这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