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清朝的亲王比贝勒地位高多少?
优质回答:
贝勒这个爵位称呼早在女真人建立金国时就已经有了,与岳飞交战的金兀术在金国的爵位就是贝勒。
清朝还称后金时期就延续了金国的贝勒爵位,其实最初的时候清朝是没有亲王爵位的,爵位中最高级别就是和硕贝勒,而贝勒也是满洲旧制中首领贵族皆可称贝勒,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才定下和硕贝勒之称,当时努尔哈赤册封自己的子侄分统八旗并称和硕贝勒,因此和硕贝勒地位远高于其他贝勒。
在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时,皇太极效仿明朝的爵位等级制度建立了清朝特有的爵位等级制度,也就是取消了和硕贝勒,改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等爵位。
清朝爵位共分为十二等,按照地位等级来说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和不入八分镇国公、奉恩辅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以及奉恩将军。
这些爵位中一般皇室近亲也就是皇帝的子侄、兄弟们的封爵都是会获封奉恩镇国公以上的爵位,所以亲王和贝勒都属于是皇帝直系近亲的封爵。
从上面的等级划分也能看出亲王比贝勒高出了两级,但实际上亲王比贝勒高出了四级,这就是因为在亲王和郡王的爵位中还附属有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的两个附属爵位,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所获得的身份地位象征和福利待遇方面也是要比贝勒高,只不过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这两个爵位都是依附于亲王和郡王之下。
下面就从身份地位和福利待遇方面来比较一下亲王比贝勒究竟高出多少。
经济收入方面对比
和硕亲王是清朝所有爵位中经济收入最高的爵位,亲王每年俸银是1万两白银,1万斛禄米,即使是附属在亲王之下的亲王世子每年都有俸银6000两,禄米6000斛。
郡王每年的俸银是5000两,禄米5000斛,而附属在郡王爵位之下的郡王长子每年有俸银3000两,禄米3000斛。
这回就到了贝勒这,而贝勒每年俸银是2500两,禄米是2500斛,因此从这就可以看出贝勒在经济收入方面只是亲王的四分之一,这还不算附属在亲王爵位之下的亲王世子,单就经济收入方面而言,两个爵位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住的府邸对比
亲王的住宅府邸与贝勒也完全不同,先从建筑面积说起,亲王府邸建筑面积大概是在2万平米到6万平米,而贝勒的府邸大概是2000到4000平米左右,所以就单看居住房子的面积来说贝勒就比亲王小了不少。
再说说房屋外形建造规格,清朝承袭的是明朝礼制,因此对爵位高低不同等级的住宅外观建筑也是有明确要求的。
按照清朝的规矩,皇帝居住的地方紫禁城或者像承德避暑山庄这类的行宫,屋顶都必须用明黄色的琉璃瓦,而亲王和郡王这个级别则可以使用青绿色的琉璃瓦,在这两个爵位之下也就是包括贝勒在内的其他爵位,只能使用灰色的筒瓦。
屋顶瓦片不同,连房屋数量都不同,皇帝是九五至尊,那么任何人居住的房屋数量都不能超越九五之数,因此亲王府的房屋数量是正殿七间,后殿五间的七五之数,仅次于皇帝的九五之意。
而贝勒府则要比亲王府少一些,贝勒府的房屋数量是正殿五间,后殿五间的五五之数,比亲王府要少了一些。
连大门上的门钉数量也有讲究,皇帝居住的皇宫中门钉数量都是九九八十一颗,亲王府的门钉数量则是仅次于皇宫中的门钉,是九行七列六十三颗门钉,而郡王爵位到奉恩辅国公包括贝勒府上门钉数量都是相同的,都是七行七列七七四十九颗门钉。
所以说亲王府不管是从外观建筑还是从房屋数量甚至到大门的门钉都要比贝勒高级一些。当然,这里多说一句,不管是亲王的府邸还是贝勒的府邸,按照清朝的规矩都是属于皇帝,这些府邸全部统一由内务府管理和维护。
清朝的爵位是降级承袭,每一辈继承爵位都会降一级承袭,除了获得世袭罔替待遇的铁帽子王之外,其余的爵位都是降级承袭,因此比如亲王的子孙后代承袭爵位时降级承袭失去了王爵,那么王府要重新交还内务府,由内务府在重新分配给其他新晋封的亲王,而降级承袭爵位的人也会由内务府按照对应爵位重新分配府邸。
旌旗仪仗护卫人数对比
在出行仪仗护卫方面亲王也比贝勒多不少,亲王的仪仗队中持吾仗、卧瓜、骨朵、立瓜的各四人,持红罗绣五龙曲柄盖一人,持红罗绣四季花伞、红罗销金瑞草伞、红罗绣四季花扇以及青罗绣孔雀扇各两人,持棋枪十人,持大纛和持条纛各两人,持豹尾枪、仪刀各四人,还有六匹马,外加前引十人,后从六人,可见亲王出门的话这仪仗人马可是不少。
贝勒出行的旌旗仪仗随从人员则比亲王少了很多,贝勒的仪仗队中持吾仗、卧瓜、骨朵、立瓜的各两人,持红罗销金瑞草伞一人,持红罗绣四季花扇两人, 持条纛一人,持棋枪六人,四匹马,外加前引六人,后从六人。这么一看贝勒的仪仗排场是不是比亲王规格低太多了。
妻妾人数对比
在清朝女子随丈夫地位而走,因此丈夫身份等级不同,她们的称呼也不同。清朝只有亲王和亲王世子以及郡王和郡王世子的嫡妻可称嫡福晋,侧室称为侧福晋;而贝勒爵位以下的嫡妻皆称夫人,侧室称为侧夫人。
而在清朝除了嫡妻可获得封号之外,皇帝特许册封皇亲贵戚若干妾侍封号,但这个册封人数也是有爵位高低限制的。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康熙和雍正时期亲王可以上报册封两名侧福晋,亲王世子和郡王可以上报一名侧福晋。到了乾隆时期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亲王可以上报册封四名侧福晋,亲王世子和郡王可以上报册封三名侧福晋,郡王长子可以上报册封两名侧福晋,贝勒可以上报册封两名侧夫人。
儿女方面的对比
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因此父亲爵位的高低也决定了孩子将来身份地位的高低。
按照清朝承袭爵位制度,亲王的嫡妻所生之子被亲王选中继承爵位的话,除了世袭罔替的亲王之外,一般都是袭封郡王,嫡妻所生其余儿子则可以承袭不入八分辅国公爵位,侧室所生儿子袭封二等镇国将军,妾侍所生儿子袭封三等辅国将军。
亲王的嫡妻所生女儿封和硕格格,侧室所生之女封多罗格格,妾侍所生之女只有嫁给外藩才会获封格格,否则称宗室女。
而贝勒的嫡妻所生之子被贝勒选中继承爵位的话,一般都是袭封固山贝子爵位,嫡妻所生其余儿子封二等镇国将军,侧室所生儿子封一等辅国将军,妾侍所生儿子封奉恩将军。
贝勒嫡妻所生女儿封多罗格格,侧室所生女儿封格格,妾侍所生女儿没有封号,只称宗室女。从这里也能看出贝勒的子女与亲王子女身份地位差距有多大。
不过在清朝亲王或贝勒除了继承爵位的儿子除外,其余的儿子们要想承袭这些爵位,是要通过考试合格才能受封对应这些爵位,也叫考封,除非获得皇帝恩封。
考封分别考查皇室宗亲的翻译也就是满汉文水平、骑马射箭和步行射箭这三类。想获得对应的爵位就必须三项考试全优通过才能获封,如果两优一平,就降一等承袭爵位;如果一优二平或二优一劣,就降二等承袭爵位;如果是一优一平一劣,这就降三等承袭爵位;一优两劣、两平一劣、一平两劣及全劣者,那就不用想着要封爵了,直接停封了,变成闲散宗室了。
典礼方面的对比
亲王和亲王世子受封时,都是皇帝赐金册金宝,授封使是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礼部侍郎这些一二品大员为正使,内阁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这些四品官为副使。
而贝勒受封时是有册无宝,册是纸质册,派来授封的使臣级别也比亲王低很多,授封使臣以内阁学士、翰林院侍讲这些四品官为正使,礼部郎中、员外郎这些五品官为副使。就看册封排场上贝勒就比亲王低了不少。
亲王过寿时更是隆重,亲王寿日当天,他所在的八旗中该旗都统以下佐领以上的大小官员全都要来到王府对亲王行两跪六叩之礼,这也是区别于皇帝的三跪九叩之礼。可以说亲王过寿辰,是他整个所在一旗的人都来给他庆贺。
贝勒过寿则比亲王排场少多了,贝勒过寿只是本府的属员在府中为其贺寿,贝勒过寿只是他的贝勒府属员为他庆贺,可以说只有一府之人贺寿。
而且当贝勒和亲王在街上相遇时,贝勒必须回避,主动给亲王让路,贝勒出行时如果经过亲王府前,贝勒必须弯腰驱马快速离去,贝勒的随从必须下马步行。这也是没办法,谁让爵位高低注定了人的身份地位高低呢。
朝服穿戴的对比
先说顶戴,亲王和贝勒的冠顶都是三层,最顶上镶嵌着红宝石,但是中间镶嵌的东珠数量就不同了,亲王冠顶中间镶嵌八颗东珠,而贝勒冠顶中间镶嵌着六颗东珠。
朝服上也大不相同,亲王的朝服是绣着四团五爪龙补服,这一样一比贝勒和亲王穿着的朝服上就有很大区别,贝勒的朝服是两团四爪龙补服,因此在穿戴上就能直接区分出亲王与贝勒的地位身份高低。
身后事方面的对比
最后再说一说身后事,从生到死就能看出亲王比贝勒的地位待遇高出多少。
亲王去世时按照规矩,皇帝可以辍朝三日,皇帝还可以亲自前去祭奠,贝勒去世时,皇帝可以辍朝一日,只派内务府官员去祭奠即可;亲王去世时内务府需要赏赐给亲王家属建茔费用一万两,立碑银三千两,贝勒去世时内务府需要赏赐贝勒家属建茔费用两千两,立碑银一千两;用的棺材也不同,亲王的棺材绘五爪龙,贝勒的棺材只能绘四爪蟒。
按照清朝的规矩亲王的园寝占地范围通常达百丈,而贝勒的园寝占地面积都是七十丈左右;而亲王园寝的飨堂五间,贝勒园寝的飨堂只有三间,亲王的依旧是绿色琉璃屋顶,贝勒还是灰瓦屋顶;守护亲王园寝的人有十户,守护贝勒园寝的人有六户。
写在最后
所以看完这些应该就明白亲王爵位的身份地位和福利待遇比贝勒高得不是一点半点,毕竟这两个的爵位等级实际上差着四级。
这也说明了在封建时代人真的是分为三六九等,等级划分非常严格,连王公贵族之间都有着森严的等级和身份地位。
其他网友回答
“贝勒”一词来自金代女真语中的“勃极烈”,意思是“长官”,理论上上至君主,下至普通酋长贵族都是“勃极烈”,像金代初期,皇帝称“都勃极烈”,储君称“谙班勃极烈”,以下依次为“国论勃极烈”(意思是“宰相勃极烈”)、“阿买勃极烈”(意思是“第一勃极烈”)、“昊勃极烈”(“第二勃极烈”)、“乙室勃极烈”(“第三勃极烈”)等,这些都是相当于王公的高级勃极烈,而基层的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也分别叫做“猛安勃极烈”、“谋克勃极烈”和“蒲辇勃极烈”。
随着金的汉化加深,到金熙宗时代废除了将各级君长统称“勃极烈”的习俗,改为各种汉化官爵称呼,但留在东北、汉化较浅的女真部落仍沿袭“勃极烈”(贝勒)的称呼。
金亡后内地女真逐渐被同化,东北女真退回到部落联盟状态,大小部落的酋长延续旧俗,继续称“贝勒”。努尔哈赤称汗之后,“贝勒”就成为其部下同宗理事高官的统称,像弟弟舒尔哈齐、儿子褚英、代善、皇太极,侄子济尔哈朗等都被称作“贝勒”,按照权力大小、地位高低、关系亲疏,又分为“大贝勒”和“小贝勒”,这个时候并无亲王、郡王之类详细等级划分,凡宗室掌权者都是“贝勒”,最多分个“大小”,排个“一二三四”(如褚英和代善先后被称作“大贝勒”,皇太极被称作“四贝勒”等)而已。
清太宗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正式设立宗室爵位十四等,其中和硕亲王为第一等,多罗贝勒为第五等,如果剔除亲王世子、郡王长子这两个继承人等级,则贝勒和亲王间,只隔了一层郡王,即相差两等,如果算上世子、长子则相差四等。
除了宗室爵位,蒙古爵位中也有亲王和贝勒。蒙古亲王在蒙古爵位中名义上列第一等,实际上是第二等(部分外藩蒙古部落设有汗位),贝勒名义上列第三等(实际上是第四等),除汗位外,蒙古爵位分10等,其中前六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和宗室爵位相等,所以蒙古爵位中贝勒和亲王同样是相差两级。
其他网友回答
高很多。
自1636年皇太极仿中原制度之后,亲王已经是满清贵族体系的顶级配置。
之前,努尔哈赤遵照女真传统,设置贝勒作为第一级封爵。贝勒的本意就是天生贵族,而努尔哈赤的贝勒也就是第一级别的权贵,比如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为代表的四大贝勒。四小贝勒则是阿济格、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
皇太极称帝,增设和硕亲王、多罗郡王两个级别的宗室封爵,亲王就成为第一等封爵,郡王第二,贝勒第三,贝子第四,奉恩镇国公第五,奉恩辅国公第六。
以下是不享有太监、朱轮等待遇的普通宗室,依次是: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将亲王世子、郡王长子这两个单独级别算封爵等级是不合适的。譬如贝勒立功,皇帝可奖励晋封郡王亲王,却不会封为郡王长子和亲王世子。
其实,亲王与贝勒最大的差异不是那点级别与年金。能否带兵,拥有牛录才是衡量满清贵族身份的核心点。
可以说,满清亲王名下必定有牛录,掌握若干佐领,控制旗丁,进而得到这些牛录所属旗丁的孝敬与效忠。而贝勒则可能是空头,每年就只2500两和2500斛粮食的固定待遇。比如,某个奉恩辅国公有一个牛录,日子比空头贝勒滋润多了,政治地位也更加显赫。
其他网友回答
贝勒和贝子实际也是王爵,清朝宗室实际是四等王爵,亲王是一等王,郡王是二等王,贝勒是三等王,贝子是四等王,都高于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