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怎么评价电影《师父》?
优质回答:
姚宇:关于这部电影我在很多场合谈到过作为一部电影它失败的原因!作为一个导演并自诩为武术文化研究者徐皓峰的缺陷!作为一个娱乐产物生产者的能力不足!作为一个对投资人极其不负责任的人徐皓峰导演的人格缺陷!
第一个问题失败的原因:所有电影中无一例外,从第一场戏的第一个镜头开始就在建立的是整个故事的发展动机,直至结束。简单讲就是故事驱动力。手段很多方法各异,不同导演有自己的绝活,不赘述了。那么即是所有导演追求的东西,由于素养的高低等原因并不是每部电影都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也是事实。但最怕的还不是这原因,最可怕的是离题万里或立意根本倒置,如范这个错误则是毁灭性的。比如“师父”就在此例,其故事基础搭建在一个基础立意或叫做逻辑之上,“南拳北传”所谓南拳北传就是徐皓峰设想故事里廖凡代表的咏春拳派高手想到北方宣传推广南派拳法。但在天津遇到了一系列事件打断了这个理想,最后演变成与整个天津武术界的斗争。或者隐含着南派和北派的竞争主题。不谈故事是否精彩,武戏处理的技巧。谈谈历史问题,有史以来,中国武术的发源地始终集中在中原之地,无论是吴越越女剑法,还是戚继光俞大猷的剑经阵法,直至民国1929年五虎下江南,都一再证明一个事实。中原历来是个大熔炉包括武术技法的各种发展演变都依附于上,而南方生存空间所限及海洋文化的影响,积累不足没有文化积淀的土壤,因此拿来主义更多过创造。(可以证明:南拳、咏春皆传自北方)那么南拳北传就是个违背历史的臆想了。当然有人说故事当然可以编辑了,没错,你可以随便编,但懂史的人不能随便。这是个责任问题,文化的谬误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变质的。徐皓峰因参与“一代宗师”成名后,可能以为咏春是一大卖点,于是不顾事实以此道具开新故事。
第二一个导演的缺陷、徐皓峰的缺陷不是他个人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说?这是个社会性问题,今天的文化已经不是文化了,它叫“文化市场”这个词的定语是市场,市场就是交易。基于这个原则,为追逐利益徐导套了个自以为能够标新立异的点子,开始打造他的故事。难怪故事讲的磕磕绊绊。试问一个武术技术技巧如林立的北方重镇天津,居然闲的找个南方拳手来撑场面,如果我真的站在民国那个时代看见这事简直笑谈了。选错了道具,动力再强方向也错了,别别扭扭是这个故事整体给人的感受,源自于此!(忠告:自诩为文化学者或研究者务必别把观众当傻子,自说自话前过过脑子是上策)
第三能力不足、据说徐皓峰在学校期间就是个异类,所言所想与众不同。说是怪。后来出了本逝去的武林,才觉得他用力的方向不同而已。但总而言之他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那类人,成名后一口气拍了几部武术类电影,结果市场平平,所谓平平是说的客气,几乎部部赔钱,好奇怪!按说武术类电影一般是卖座保证的,再不济也赚个吆喝。但徐导一如既往的异类,赔!连续的赔!乐此不疲!归根结底说了一个规律,电影真的是市场行为,真的!只顾自我的小情怀,是有后果的。我很奇怪为什么徐导还有戏拍,估计投资人里也有不要命的附庸之士吧。简而言之,他不可能给投资人拍投资人想赚钱的东西,他混影视圈就一个目的,拍他自己想拍的而且必须用他的方法。赚不赚钱不是他考虑的事儿!
第四人格缺陷、本来人有缺陷装作不知是中国人优秀品格之一,但面对损人利己而被损者不自觉时,倒想说两句了。徐导为自己而拍片由来已久,可怕的是明明赔钱没市场居然这么多人甘愿陪着自杀,究其原因,外行干内行的事儿还自以为内行,是多数不敢承认也不愿承认的事实。徐导带头干武术研究这行本就是努着干了不属于他该干的事儿,不是写本口述史就是专家了,技术是核心,背口诀可不是什么技术活儿,三岁的孩子你只要教他也会背!剩下一众投资人等更不用说了,迷信是一切赔钱的罪魁祸首,自以为找到对了的人的这种盲目自信,是赔钱的万恶之源!不过这事儿跟徐皓峰无关,赔了钱的投资人们得自己负责自己,谁让你眼睛擦的不亮,没有认清文化市场的本质,让这样的半吊子混进了纯洁的商业队伍中的!
投资有风险!认清这类导演的本质是关键!
以上观点来自“太极道”姚宇
其他网友回答
《师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师父| The Master
喜欢《一代宗师》的人应该也会喜欢这部《师父》,两部的调性有点相似,虽然电影中有不少精彩的武斗场面,但《师父》是一部「武侠片」,而不是一部「武打片」。在此界定之下,《师父》以特别的语言讲述着与以往不同的武侠故事,剧情中大量地隐喻了很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现实与无奈,更是彰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惊涛迭起,也多亏几位演员精采的诠释,才有办法达到这部电影该有的水准。
《师父》是由《一代宗师》的编剧徐浩峰改编自己的同名短篇小说并亲自执导而成,故事在讲述为了扬名立万而远赴天津开武馆的咏春拳师父陈识(廖凡饰) ,为达此目的而不惜一切作为的始末,并且藉由这样的故事来表达武人在江湖中,凡事讲求规矩,其实却常被这些所谓约定成俗但没什么合理性的规则束缚,虽然此片是一部武侠片,但却不是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金庸式武侠故事,以大侠之名,高歌仁义为先的侠者风范,这些角色,更像在世间载浮载沉的凡人,为求名利,往往也陷在身不由己的险恶之中。
(以下可能讨论到剧情,还没看过的人请斟酌观看)
故事篇名直接取为「师父」其实颇耐人寻味,江湖陋习、秘笈自珍、机关算尽、人心险恶,其实这部电影暗讽了许多中国社会自以为优良的传统美德,不过都是点到为止,故事中对于人物的情绪表达相当内敛,现实往往人心难测,短短一句台词就包含了背后许多含义。故事的主人翁是早已艺成的咏春拳高手陈识,战乱造成家园残破,因此陈识想要以自身武艺重振家声,但是想要在天津开武馆必须连续打赢八家武馆,再由所有武馆联合请出一位最厉害的高手把关,赢了之后会将这个人逐出天津,挑战者的师父就可以在天津开武馆,而且这个挑战者必须是天津人。
挑战众家师傅以开馆授徒的剧情并不鲜见,《叶问2》中就有类似的桥段,不但在电影中成功表现出叶问无可匹敌的咏春武技,也创造了一场咏春与洪拳的世纪对决,让观众大饱眼福,这是剧情的需要,所以精彩,《师父》同样也有这样的必要。江湖约定成俗的规矩其实充斥着诡异的逻辑,这部电影并非主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与标榜「尊师重道」的老派理念,反而更进一步阐述李慕白在《卧虎藏龙》对玉娇龙说「既为师徒,就要以性命相见」的道理,打赢八家武馆有多难?郑师父(金士杰饰)说从没有人打到五家以上,原因在于每位师父在传授的时候都留一手,开馆授徒也只是争名夺利的工具,根本不是为自己的技艺留下传人,造成武术界长期青黄不接,没有人才。因此《师父》中这样挑战的方式与开馆授徒的畸形规矩就不难理解,没人玩真的,自然没有师父可以教出能打败八家武馆的徒弟,自然也没人能开馆授徒,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甚至取代其在武术界的地位,这样规矩的建立不但代表着无理的陋习,背后的意义更是显示人性的自私与粗鄙暗夺的产物。
随着《师父》的故事接近尾声,到底谁输谁赢?陈识没有开馆成功,狼狈逃回广东。他的徒弟耿良辰是个人才却丢了性命。郑师父希望保住最后的声誉光荣退休,却被他认为从未好好教导只为利用的徒弟打败而离开故乡,常去天津武术界的地位还晚节不保。郑师父的徒弟林副官处心积虑要用军界的势力控制武术界,但却被陈识暗算而死。邹馆长为了保住自己在武术界的地位,不惜让高手倾巢而出,最后却落得两头空的下场,陈识追杀不到,天津武术界更可能就此人才凋零。
这些结果似乎正是在说中国武术渐渐式微的原因,只是徐浩峰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比起过往那些「一代宗师」为振兴国术而努力的老生常谈更为现实而生动,就算再怎么热血沸腾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偶尔换个口味,也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