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厉害 喀秋莎火箭炮什么水平

网友提问:

火箭炮“喀秋莎”究竟有多厉害?

优质回答:

1个顶18个!1门喀秋莎火箭炮等于18台自行火炮的火力。1门喀秋莎可以快速将火力倾泻到地方阵地,轰炸面积多达8000平方米。在二战斯摩棱斯克会战期间,苏军的一个火箭炮连7门喀秋莎向附近奥尔沙火车站的德军进攻,短时间内便重创了德军第5步兵师,打的德军都开始了怀疑人生,以为他们正在遭受苏军炮兵师的攻击,德军前线的报告文件更是提到:“钢铁在融化,土地在燃烧”。

喀秋莎火箭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大规模生产的自行火箭炮,其多管火箭炮能迅速的将大量弹药投放到敌方阵地,并拥有很好的机动性。但是喀秋莎的精度很差,只能作为压制火力,多用来打击固定不动的防御阵地和阵营密集的区域。火箭炮的发射架上标识有“K”,也是共产国际工厂得一个字母,红军战士为其起名“喀秋莎”,德军则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喀秋莎的滑轨床有8条发射滑轨,可以容纳8枚火箭弹,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口径的火箭弹,最大射程8.5公里。由于喀秋莎发射时承受的过载和应力低于普通火炮,其1枚火箭炮的威力相当于152毫米榴弹炮的威力。

7门“喀秋莎”在斯摩棱斯克小试牛刀后,并在随后的战役中大放异彩。莫斯科战役期间,1个喀秋莎火箭炮营便应对了德军第4装甲师的上百辆德军坦克和上万兵力。1942年苏军将“近卫火箭炮”独立成军。1942年11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投放了1400多门喀秋莎,在全歼德国第6集团军的30万大军中发挥了扛鼎之功。1944年夏季的白俄罗斯战役中,苏军拿出2306门火箭炮,一举击溃了德中央集团军。在柏林战役中,苏军更是派出3255门火箭炮。第三帝国几乎在听着喀秋莎的呼啸声走向灭亡。

其他网友回答

在苏军火炮武器库中,曾有一样武器在战场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在二战期间曾为红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她在德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使德军的装甲集群灰飞烟灭,红军战士都给她去了个美丽的名字,“喀秋莎”。

苏联红军曾经装备的喀秋莎火箭炮

1941年7月14日,巴巴罗萨计划开始没多久,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苏联的很多地方,作为急先锋的装甲集群已经兵临苏联重镇奥尔沙城下,德军为了尽快拿到急需的补给,正以最快的速度向奥尔沙火车站靠近。

莫斯科时间下午2点30,突如其来的声响惊动了火车站内急忙运输物资的德军,几秒不到一团团火球跃空而起,很快朝德军士兵飞来。伴随一阵“轰隆”车站内德军瞬间灰飞烟灭。这事传到德军高层引起各种猜测,很多人认为苏联人已经开发了新型武器,而一部分认为这是苏军一般火炮造成的。直到莫斯科战役时,德军缴获了一门“喀秋莎”火箭炮德军才意识到这款武器对于他们的影响。

苏军在柏林战役大规模使用的喀秋莎火箭炮

其实早在苏德战争前,苏联人就在火箭技术上下了不少力。沙俄时期时,航空工程学家就曾提出航空火箭的猜想,可是由于条件简陋无法完成。到了苏联时期,专门研制火箭的第二中央特别设计局成立,苏联人打开火箭的大门。后来苏联人研制的pc82火箭弹在哈拉哈河战役中,通过空军的发射成功教训了一下日本人。

二战后曾用以援助我国的喀秋莎

德军对于这款火箭炮,最初是十分恐惧的,他经常活跃在斯摩棱斯克、亚尔尼亚等一些最前沿的地区,以至于德军最高统帅部下令一定要千方百计缴获这些武器,甚至可以全歼,不过每次德军的行动都落了空。

欢迎大家关注本号,提供更多的军武知识科普。

其他网友回答

迷彩虎军事为您回答,欢迎关注虎哥的头条号。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其实是一种被苏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生产、投入使用的火箭炮。由于这种火箭炮的发射架上标着字母“K”,而且当时火箭炮这种新型武器当时严格保密,红军战士把该武器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而二战时期德军则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相较于其他的火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于目标地,但其准确度较低且装弹时间较长。但是其价格低廉、易于生产的特点也使之成为了第一种苏联大量生产的火箭炮,并常将其装载于卡车上。二战中,这样的机动性也为喀秋莎带来其他的优势: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并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离开。至今,喀秋莎之名仍被用于较为新式的苏联车载多管火箭炮上,特别是BM-21与其衍生型上面。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公里,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药筒部分是由七根管状发射药筒组成。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至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至10秒。运载车时速90公里。该炮射击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轰炸范围达8000平方米,是一种大面积消灭敌人密集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和摧毁敌防御工事的有效武器。

1939年5月9日,在哈拉哈河战役中,苏联红军首次把使用延时引信的火箭弹投入了空战中测试。1941年7月14日,苏军组建的第一个火箭炮连7辆BM-13向斯摩棱斯克附近的被德军占领奥尔沙火车站进行了一轮齐射。短时间内射出的一百多枚火箭弹致使驻守该地的德军第5步兵师损失惨重,以致于德军当时以为遭到了一个苏军炮兵师的攻击。

其他网友回答

奉献精品内容,欢迎订阅本号!

我是科罗廖夫,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战时期苏联大规模生产使用的一款多管自行火箭炮,型号名称:БМ-13。该火箭炮在1938年研制成功,后在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投入生产,按照该厂的惯例,取“共产国际”俄文的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由于当时这款武器的名称还处于保密状态,故而引用字母“K”赋予其爱称“喀秋莎”,之后这个名称便在苏军中广泛传播,也一直被沿用。

俄国人对火箭弹的研究最早开始于沙俄时代,一战中,由于当时的战机还比较简陋,难以承受大威力的机枪、机炮所带来的后坐力冲击,所以就把目光放在了航空火箭上。由于当时沙俄高层认为他们的工厂在技术上达不到这样的研制航空火箭弹的要求,所以计划迟迟未获得批准。直到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才对该项目给予极大的投入。经过努力,苏联工程师研制出了可以稳定飞行距离长达400米的固体火箭和射程达到1300米的火箭弹以及口径分别为82毫米和132毫米的PC—82和PC—132火箭弹。在诺门坎战役中,日军就曾被苏联飞行员发射的PC—82揍的屁滚尿流。

1938年10月,苏联成功进行了车载火箭炮试验。遗憾的是,火箭炮的角度调整只能通过卡车转向来进行调整,这在实战中是不可接受的。次年三月,共产国际工厂8导轨БМ-13-16研制成功。同之前的车载试验一样,采用“工”字型发射机,上下两排导弹交错排列,共16枚。发射架转向射界左右各90度。

之后的两年,由于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苏军的采购仅有几十门。就在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前夜,苏联政府在БМ-13尚未完全测试完成的情况下,命令全面投入生产。

БМ-13既可以单射、部分连射,也可以一次性齐射16发132毫米火箭弹,射程可达8.5公里。装填满16发,需要5~10分钟,一次齐射仅用时7~10秒。由于不同的作战需求,喀秋莎火箭炮发展出一系列衍生型号,有不同的型号装弹数也不尽相同。为了使火箭炮能够适应不同的复杂地形,苏军为其加装T-40水陆坦克(1941年停产)、T-60轻型坦克底盘,用斯大林СТЗ-5拖拉机和美国援助的通用GMC卡车作为运载工具。

喀秋莎火箭炮射击范围大,火力凶猛,可以大面积消灭敌人集群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摧毁敌防御工事,在苏德战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德军把它比作“斯大林的管风琴”。

在苏德战场上,很多重大战役都少不了喀秋莎火箭炮的身影,哪里有需要,“喀秋莎”就开到哪里。一次齐射,雨点般密集的炮弹令德军为之胆颤。苏军士兵甚至也被它的巨大威力所震撼。时任西方面军司令叶廖缅科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述:4辆喀秋莎齐射,战果极大,我军的一些官兵在未接通知而目睹了那巨大的威力后,甚至吓得退了回来。

在后来的抗美援朝战场上,喀秋莎火箭炮在志愿军手中更是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当时的美军被吓得神经错乱。这款性能优异的火箭炮,至今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里还在服役,绽放光彩。

其他网友回答

我在部队只看过一次喀秋沙打炮,因为我所在的师就有该炮。但我是在师部直属队。看打炮的机会不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