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你认为意境最美的唐诗是哪一首?
优质回答:
意境最美的唐诗太多,太多!这里随手特献一首:<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感谢栏目邀请!祝老师们:开心网安,幸福天天。二O一九年五月十六夜!
其他网友回答
诗的意境包函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境界以及诗句所描绘的意象的景质。如果仅从意象景质的角度来诠释意境是不全面的。一首好诗,不仅有赏心悦目的画面,更有诗人高尚的情操和思想,能引起读者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唐诗的意境可谓首首俱佳,相对而言,我认为诗圣杜甫的《春夜喜雨》更胜一筹。全文如下: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万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的这首五言律诗,一开头就赞美春夜下的雨是“好雨”。常言道:“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春天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急需雨水的滋润,雨象是知道时节,于是,‘当春乃发生”,及时落下来了。雨不仅及时下了,而且在白天人们要工作忙碌时不打扰人们,选择在夜里下,这当然是“好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该诗的首联和鸽联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雨拟人化,令人感觉雨是有生命的,知道时节,在春天夜里,伴着和风,悄悄地飘洒下来,滋润着万物生长。把夜雨的静态写活成了动态,给雨赋予了生命,有声有色有情感。颈联“万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进一步烘托了“好雨”。既然万物发芽生长需要雨的滋润,下够润透了,才是真正的好雨。诗人通过见到厚黑的云层和点点火光预示了雨会下一晚上。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下过一夜春雨后,万物得到雨的滋润,生机勃发,最能反映春天气息的花儿竞相开放,到早上去看成都城时,花团锦簇,百花争艳,好一派大好春色。全诗对所见所闻所想的意象的描写,将一幅夜雨麾麾,生气盎然,百花争妍壮美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闻到了春的气息,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该诗诗题《春夜喜雨》,全诗未写一个喜字,但从头到尾,字里行间漫透喜意,“好”和“乃”;“潜”和“细”;“俱”和‘独”;“红湿”和“花重”等对应字眼的运用,可谓神来之笔,足见诗人文字功底之深厚。显然,诗人的这种喜悦之情绝对不是一时冲动,而有其现实的基础。据史书记载,就在杜甫写这酋诗的前一年,京辔一带遭遇严重灾荒,“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纪》)。因此,杜甫一听到雨声就充满喜悦之情。这恰好反映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思想。中唐诗人李约写了一首《观析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的确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其他网友回答
意境的美在于建构一个蒙太奇的世界。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第一句就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像是电影的长镜头,给人奇妙的感受。
《红楼梦》中,林黛玉对诗的意境有过一句论述很精妙,她在教香菱学诗时这样说:“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黛玉给香菱划定了唐诗的书单,“《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并说,不用一年,就能学有所成。
有一天,香菱读完了,找黛玉交作业,在这里,她谈到了意境最美的唐诗,於我心有戚戚焉,请她给大家分享吧。
“我看他(王维)《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一番论述,连宝玉也听得入神,直说“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大家认为呢?
其他网友回答
愚认为意境最美的古诗词:
一、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时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的大意是: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白帆高高悬挂。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北飞的鸿雁啊给我带到洛阳。
评析:诗人离乡远游,乘船夜渡长江,来到北固山下时,一轮红日已浮出江面,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绿的江南春景。又见空中大雁向北飞去,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画面非常精彩。春潮涨平以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清人王夫子说“风正一帆悬”的妙处在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这是很有眼光的。这两句若用来描写三峡风光就不适合,因为只有在长江下游,才可能出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更加脍炙人口。江中日早,残冬立春,虽是寻常意思,但诗人锤炼字句,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而“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在诗人的笔下,既是美景,也是哲理。唐人殷璠誉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河岳英灵集》),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称此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这些评价是有道理的。
二、唐.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抒写了奋发进取的豪情。自从战国时楚人宋玉《九辩》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悲秋便成了古代诗文中传统的情调。而刘禹锡在本诗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认为“秋日胜春朝”。他是如何证实这一观点的呢?秋色宜人,可以写的很多,但诗人只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就将传统的悲秋情绪一扫而空。那排云而上的白鹤,引发了诗人的无限情思,也激发了读者的凌云壮志。全诗议论、抒情与写景相结合,寓意深刻,形象鲜明。
刘禹锡有《秋词》二首。另一首:“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写秋天景色很美,但秋气清凉入骨,使人头脑冷静,不会像那浓艳的春色,惹人浮躁轻狂。运用拟人手法,也很巧妙。
三、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的大意:
清晨,我走进古老的寺院,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木掩映,又浓又深。
忽见山峦滴翠,光彩悦目,翩飞的群鸟十分欢欣,清清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纯洁。
仿佛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消失,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磬之音。
简析:
诗人清晨步入古寺,从曲折的小径来到寂静的禅院。这里花木掩映,美丽的山色使鸟儿欢悦,静静的潭影使人杂念顿消。除了钟磬的余音,一切归于寂静。于是心有所感,吟成此诗,题之壁上。
诗中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实地观察所得。但同样的风景,给人的感受不会相同,这与游客的阅历、处境、性情等自身因素有关。常建是进士出身,但仕途颇不如意,只在江苏盱眙做过一任县尉,高才而无位,后来便隐居于湖北武昌的西山。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他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种清幽寂静的环境,正适合他的情调和兴趣。他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心境如止水,万事皆空。所以说,中间四句既写出了环境的极静极美,也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十分喜爱“曲径”两句,“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唐诗纪事》),不是因为他的水平不够,而是因为他没有常建那样忘却尘俗的情怀。
诗的最后两句也颇值得玩味。表面看来,“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假如周围一片喧嚣,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磬的袅袅余音。诗人在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这与常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境是吻合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