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匈奴真的被汉武帝击败了吗?
优质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先搞清楚一点,汉武帝这一生为什么要执著地击打匈奴,将匈奴打得鬼哭狼嚎,慌不择路呢?
原因有二:首先,自周朝以来匈奴从来都是中原的北方威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派蒙恬打击匈奴,却匈奴七百里之外,从此不敢南下牧马。秦末汉初,匈奴趁中国内乱,趁机起势,刘邦统一天下以后,深感匈奴威胁,于是亲率三十万大军攻打匈奴,奈何不是人家对手,被困白登城。之后,不得已采取了娄敬之策,实施和亲,暂时稳住匈奴。可是匈奴就像饥饿狼群,也不管什么和不和亲,每年都要出来到汉朝边境抢劫几次,直到汉武大帝登基之前,依然没有改掉这个恶习。而汉武大帝为一劳永逸地解决西北这个巨大威胁, 就要雄起发兵, 将匈奴打残打废。
其次,到汉武帝登基之前,汉朝立国有六十余年,之间还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文景之治。汉朝数十年的韬光养晦,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及粮食,战马准备也相当充分,且骑兵训练也已到位,战争准备已经完成,对匈奴发动战争的时机已经相当成熟。
于是,汉武帝就挑了个日子,对匈奴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攻击。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命马邑人聂翁壹出要塞之外,引诱匈奴进占马邑。 当时,汉朝三十万大军已埋伏马邑附近,只要匈奴单于上钩,即使一举出兵全歼对匈奴主力。不料,匈奴单于隐隐觉得不妙,行到半道时,立即率十万兵马撤回。
此次双方没有打成,但是匈奴却惹了一身火。于是此后,匈奴大举兵进攻汉塞,而汉武帝也陪着匈奴大打特打,于是打出了三次著名的击打匈奴大战。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举兵犯境,汉武帝早就等着这一天了。这一年,他派卫青领兵出击,卫青也不负众望,出云中,抵高阙,至陇西,夺河套,一举解除了多年以来,匈奴一出兵长安就受直接威胁的痛苦。从此以后,汉朝就在河套一带设朔方郡,修筑边塞,并且迁十万人口屯守朔方。
这是第一次大捷!
汉朝得朔方以后,匈奴恨上牙齿,连年发兵攻打上谷,代郡,雁门,定襄等地。卫青屡次出兵还击,但极为被动。
而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朝决意要打一场主动出击之战。
这一年,汉武帝没有让卫青出征,而是派霍去病出去。霍去病从陇西出发,过焉支山千余里,缴获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同年夏天,霍去病再次出击,过居延海,南下祁连山,围歼匈奴。这次收获极大,不但沉重打击了匈奴,匈奴浑邪王还杀掉了休屠王,率四万匈奴投降。
谈起这次战争,匈奴无不色变,有歌为证:“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这是第二次大胜之战,这一战让汉朝人第一次挺直了腰杆!
经历第二次大战以后,匈奴活动区域极度萎缩,不得已向北迁移。但是,汉武帝非但没就此罢休,反而乘胜追击,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再次派兵击打匈奴。
这一年,卫青及霍去病全出来了,俩人率骑兵十万骑,私自从军者有十四万骑,步兵及转运者数十万人,分两路追击匈奴。
西路卫青从定襄郡出发,在漠北击败单于,单于率残路向西北逃亡。东路霍去病从代郡出发,出塞两千余里,击斩匈奴左部,全胜。然后直进狼居胥山,刻碑拜天而还。
这次战役比上一次更具杀伤力,匈奴人从此不敢在漠南设王庭。汉朝占有大片土地,并迁六十万人屯守,逐渐开发占领土地。
经此三大役,汉武帝尽管没有彻底打败匈奴,但是匈奴人已被打个半残,元气大伤,力量大度削弱。从此以后,匈奴人只能在西域称王称霸,不敢向东发展了。
其他网友回答
汉武帝时代中原政权解决了内部的诸侯王问题,文、景两朝又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样汉武帝时代就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试图使用军事手段彻底解决匈奴对中原的威胁,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分别是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首先是河南之战,前127年武帝派卫青为主帅,率大军进攻匈奴的楼烦王部和白羊王部,占领了匈奴的河套地区,在这里设置了朔方郡,随后筑城屯兵,挡住了匈奴对朔方郡的反攻,此役使匈奴人失去了在地理上最好的地方,使匈奴的畜牧业受到很大的打击,同时也使匈奴不像以前那样容易直接进攻汉朝的边境。其次是河西之战,前121年,武帝以霍去病为主帅,率领大军进攻匈奴浑邪王部和休屠王部控制下的河西走廊,获得大胜,解除匈奴对中原西部边境的威胁。最后是漠北之战,前119年,汉武帝决定对匈奴主力进攻打击,派卫青和霍去病分别出击,这次深入漠北,直接与匈奴单于决战,匈奴军队的主力遭到重创,有八九万骑兵死亡,此后匈奴单于不敢再到漠南驻牧。自汉初以来形成的匈奴对于汉朝的军事优势正式逆转。不过汉武帝的战争政策,虽然取得不小的成功,但也要注意的是,他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对匈奴的战争是硬仗,每次作战的伤亡都很大,卫青和霍去病的胜利,靠的是拼消耗,二人的军事才能都是吹出来的。根本没有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之类的。差不多达到一比一的地步,如漠北之战,歼敌八九万,而汉军损失士兵数万,战马十多万,加上长途作战,每次都要调动和消耗大量的财富,三大战役下来,汉朝的财政也濒临崩溃,武帝为了打仗,想了很多增加财政收入的办法,其实就是巧立名目,苛捐杂税,弄得老百姓生活反比匈奴人来侵扰时更痛苦。其中一些办法,后来为历代专制政府所继承,给人民造成了长期的痛苦,也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持续的伤害,如盐铁酒专营专卖政策、算缗告缗政策(打土豪、分家财)等。因此战争政策可以说是一个两败俱伤的政策,从汉初一直到汉武帝时代,一百多年间,汉与匈奴的关系紧张,互相攻战不断,特别是汉武帝中后期,约有二十多年基本上处于不间断的大规模战争阶段,上面讲到的汉朝方面发动了对匈奴的三大战役,而事实上每次汉军出击之后,匈奴都要组织人马反击,双方几乎年年都有大战,可以说无论是汉朝还是匈奴都遭到人力物力的极大消耗。相对而言,战争对匈奴造成的经济破坏远远比汉朝为大,首先,从战争本身来说,虽然汉朝方面为了保证前线军需供应,需要调动大量的物资,其损耗非常大,但因为汉—匈奴战争的主战场基本都在匈奴境内,所以汉朝的农业生产本身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对汉朝而言,战争消耗了大量农业生产积累起来的财富,使得海内虚耗、府库空竭,换句话说就是存不起钱来,但对匈奴来说,战争造成的后果就要严重得多,因为每次大战,对匈奴的游牧经济都是重大打击,牲畜的直接损失很大。比如河南之战开始时,汉军首战虽然只取得了俘敌3000人的小胜,但却在战斗中抢获了匈奴人的牛羊超过百万头。其次,汉武帝发动的三大战役,使匈奴在漠南地区不能立足,特别是使匈奴失去对水草丰盛的河南地和商业发达的河西走廊的控制,也就在经济生产能力上对匈奴造成根本性的打击,为了避开汉军,匈奴人基本上不会再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漠南地区活动,三大战役后,有一年汉军曾组织了一次五千人小规模北伐,但深入匈奴境内,行军二千余里,结果是不见匈奴一人而还。汉匈之间的竞争,最终以匈奴的臣服,汉朝的胜出结束,那么双方的竞争,汉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胜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原因可以说是“文化上”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匈奴不是在军事上被汉朝打败的,而是自己内乱造成国内统治秩序崩溃,整个社会陷入困境,最终不得不求助于汉朝,主动归服于汉朝,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的话,公元前60年开始的五单于争立之乱,并不是偶然的。匈奴帝国的每一次最高权力转移的过程,几乎都伴随着剧烈的政治斗争,前126年军臣单于(冒顿的孙子)死后,其太子于单被其弟左谷蠡王即后来的伊稚斜单于打败,投降汉朝,汉封为涉安侯。前85年,狐鹿姑单于死后,也发生过单于的颛渠阏氏及其亲信废除单于之弟右谷蠡王,而另立己子左谷蠡王为壶衍鞮单于的事件。每一次权力交接的明争暗斗,都在摧毁单于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最终以五单于争立达到白热化,使得匈奴的实力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再也无力跟汉朝相争,分裂的匈奴不得不借助汉朝的力量生存了。由于缺乏像汉朝那样成熟的政治文化,汉朝经过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逐渐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意识形态,和以“忠孝”为核心的政治伦理,皇帝的权威和神圣性获得全社会的认可,因此尽管汉朝也有皇位继承的斗争和内乱,但各方力量在这个成熟的政治文化氛围中还没有失控,整个社会的稳定性没有遭到破坏。比如说类似的权力交结期中的斗争,汉朝也有,前91年,卫太子因巫盅事件而发动兵变,兵败而死,太子一方和武帝大臣一方在长安各有数万人参与战斗,前87年汉武帝病死,他生前的司机霍光成为首席辅政大臣,昭帝在位的十多年间,实际上完全由霍光专权,前74年,昭帝病死,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皇帝,时年19岁,但只做了27天的皇帝,就被废掉,据说霍给他罗织了多达1127件,其中所谓的大罪,有一条还是在服丧期间常私买鸡豚以食这样的事情,之后霍从民间找到汉武帝的孙子刘病已,就是后来的宣帝,这时的汉朝天下,可以说尽在霍光之手,但由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成熟,这一系列事件并没有动摇皇权的根基,霍光权侵朝野,也不敢自己做皇帝,宣帝是他在民间找的一个孩子,既无显赫的政治身份,也没自己的政治实力,前68年霍光死后,他最终还是做稳了皇帝之位,后世还是明君的身份,成为汉代最受人景仰的皇帝,以这样的情况,当时居然也没有暴发皇位争夺的战争。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需要纠正问题里的一个错误,西汉时期的匈奴并没有灭亡,确切的说法,是投降。
从纵横草原的匈奴铁骑,到西汉中后期,彻底向西汉王朝低头认输,汉朝这场卫国战争的胜利,真正的焦点,都集中在汉武帝年代。虽说汉武帝时代,未能彻底打趴下匈奴,但是无可争议,给予了匈奴致命一击。
今天好些中国人,对于汉武帝这场反击匈奴的战争,依然充满各种争议。但是有一点,恐怕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世界所有的和平,都不是靠送钱送女人换来的,一味的割肉喂狼换区苟且的偏安,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无情的灭亡。关于这一点,中外许多国家民族的灭亡,特别是中国历史上好些血淋淋的年代,都十分鲜活生动!
在这样的教训面前,开国即面对强敌匈奴压境的大汉朝,没有任何理由选择懦弱,一味的安于现状,安心享受女人财富换来的和平,才恰恰是对于民族最大的不负责任。关于这一点,汉朝开国历代帝王,都是十分清楚,无论是低三下四向匈奴单于示好的吕后,还是不停和亲的西汉文景二帝,没有一个人放弃了战争的准备。
也正是在这样历代的积累下,西汉王朝积攒了巨大的财富,拥有了强大的军队。而北方的匈奴,却从来没有一刻停止过狼子野心。很多竭力反对与匈奴开战的人们,特别是今天的和平主义者们,都无法解释一个事实:享尽了西汉和亲成果的匈奴人,没有一天放下刀枪,相反从汉文帝至汉武帝早期,汉匈全面战争爆发前,匈奴的侵扰,已经有越演越烈的趋势。是匈奴人自己的贪得无厌,提前招来了战争的报复!
当年轻时代的汉武帝拍案而起,发起对匈奴的自卫反击战后,早期的西汉军队,也曾栽过跟头。但是,与许多中国历史上的愤青帝王不同,汉武帝是一个真正的战争专业人才,懂得长远的战争规划与正确的选拔用人,汉军从最初的不利局面,很快完美翻盘,陆续在河西地区和漠南地区取得大捷,并终于在漠北之战里取得完胜。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就是西汉王朝对匈奴决定意义的一胜。从此以后,匈奴对汉朝或许有胜利,却再也无力翻盘!
值得一提的是,汉匈战争中,汉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正是汉武帝的战争规划,使汉军能够以相对比较合理的代价,实现战争的胜利。汉朝更通过打通丝绸之路,实现了东西亚商业的畅通。这一代人的代价,换得了华夏的崛起!
但实事求是的说,匈奴并非是在汉武帝时代投降的,甚至在汉武帝晚期,汉军还遭到了对匈奴战争的挫折。一直到公元前51年,汉宣帝才在未央宫,正式接受了匈奴呼韩邪单于的朝拜,这也意味着匈奴向汉朝的正式投降,十五年后,汉军将军陈汤,在阿富汗单于城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的人头,这也就意味着,汉军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本人喜欢读史,但记性不好,对历史事件,人物,年代等相关事项记不住,不便回答您的问题。我读史主要是以史为镜,取其精华再对照现实社会,是否符合历史发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