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不是封建迷信 祭祖是封建迷信吗

网友提问:

春节祭祖,是封建迷信还是优良传统文化?

优质回答:

我认为,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封建迷信,但也算不上优良传统文化。

它就是一种传统习俗,也可以说是传统文化,至于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是糟粕,那得看如何理解其内涵,以及如何执行其形式。

如果看内涵,我们的民族素来有尊敬先贤、追思慎远的传统,逢年过节向先人表达敬意,邀请先人共度佳节,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我觉得过年祭祖应该就有这样的内涵。这其实是挺有意义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那联系着我们的本质和初心,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归依。随着社会发展,现在的家庭单元越来越小,个体离开家乡、离开“根源”也越来越远。利用春节这个节日,进行祭祖的仪式,可以唤起人们追思慎远的意识,我觉得那也是挺好的。

所以,春节祭祖有其积极意义,就是帮助维护日渐被遗忘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帮助唤起对旧式礼仪日渐陌生的年轻一代的传统记忆。

不过,形式本身算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帮助形式背后承载的内涵被正确理解和接收,运用得不好,就成了形式主义,反而可能有反效果了。

春节祭祖有没有必要,我觉得主要就看在执行的时候,是形式大于内涵,还是内涵大于形式。这个具体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事实上各地的春节祭祖仪式各有不同。有的隆重其事,还需要到先人坟上献祭,有的比较简约,只是在家中摆点祭品拜上几拜就行了。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形式,只要参与的人员都不会觉得不方便,也都能正确明白仪式所代表的意义,就无可厚非。但如果有些仪式在实际生活中带来一些麻烦,我觉得就不必非要死板地执行。比如在禁止放鞭炮的地方,就不必非要放鞭炮;比如有的人不能按时赶回来祭祖,也没什么好指责;比如有的年轻人不喜欢祭祖时的一些规定动作比如磕头什么的,也不必非要逼着他们执行。

重要的是有心,是对先祖的尊重,而不是形式,不是对健在的大家长权威的盲从。传统文化,积极的内涵是可以一直延续的,但具体形式确实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而灵活变通,否则反倒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了。

以前曾经帮两个穿汉服的女孩拍过一个片子。其中一个女孩在回应别人的不理解时说,她们的目的是想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就像一棵大树不能断根。“衣服不过是一片叶子,有时叶子掉了,有时没掉,只要根还在,那就有希望。”

我觉得这认识挺好。其实任何传统,大体上都可以这么去理解。

参见我以前回答过的类似题目:

《清明扫墓,祭拜先祖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但有的人在外工作从来不能回家扫墓,对此你怎么看?》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其他网友回答

春节祭祖,优良传统,应该代代相传,

不忘根,不忘本,这个家族才能因为知道感恩而绵延不绝,世代鼎盛。

一个民族,亦是如此,树碑立传,昭示后人,莫忘先辈:前贤。永记英雄烈士。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坚不可摧,屹立不倒。

不要动辄迷信,愚昧地扣帽子,

继承发扬祖宗的优良传统,就是一种信仰。

其他网友回答

又是一偷换伦理概念的阳谋!

其他网友回答

先分享一个自己看过的故事。

有一个老华侨,清末时就出国留洋了,他是个学霸,考了很多外国大学的学位,走了很多国家,一生很精彩也很漂泊。在他八十多岁生命尽头弥留之际,他喃喃的说了一句话:“妈,我要回家”

我对这个故事印象特别深,那种触动灵魂深处的想掉眼泪的深。

中国人与外国人不同的一点就是对家的眷恋。

我们能回忆起来的长辈一般也就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可有时我会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会有他们的童年也会有他们的记忆,往上反溯也是如此。

中国人特别在意替子孙扛起一片天,不为人父母不人到中年没有这种体会,随着岁数增长体会日深。

说封建迷信就扯远了,祭祖只是种形式。

通过这种形式表达我们中国人祖祖辈辈对父爱如山母爱如海的感恩与追思。

人的情感是需要这种形式的。

所以祭祖当然是种好的文化传统。

比如,向国旗敬礼,听国歌起立,国旗也只是块布,但它有象征意义是吧,祭祖也是如此。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不能说是封建迷信,现在不比以前,现在生活节奏快,小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宗在哪,通过祭祖,可以让后代知道自己的祖宗,也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都不能忘祖,就在今天早上,我准备回老家祭祖,快七岁的女儿问我,祭祖是什么?哪个是她奶奶,在什么地方?我果断带她一起回老家一边祭祖,一边把祖宗们介绍一遍,把家族长辈希望后辈能成什么人给女儿讲了一遍。我觉得这是一个传承,通过祭祀活动,可以让后代不忘本,不忘根,在我们百年后,每年仍有后人来扫扫坟,添把土,代表着家族人丁兴旺。如果不进行这种祭祖活动,在城市的钢筋水泥笼里只用嘴说,后代绝对记不住,不出百年他们连自己从哪儿来都不知道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