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书中自有黄金屋。百无一用是书生。以上矛盾说法,你有什么见解?
优质回答:
“书中自有黄金屋”,不外乎是读书人实现了理想,如当了教授、科学家、教师、公务员、技师、管理干部等,他们学有所用,理所当然;
“百无一用是书生”说法不合时宜。我认为,惟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一人是这样,他丢魂落魄,一边甩阔吃茴香豆,一边“窃书不算偷”,混的连乞丐都不如。现实中凡读书人,都各显神能,活的舒舒服服,只是机遇不会降临每一个人罢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与“百无一用是书生”不矛盾,仅是认识差异。读书未成黄金屋,但绝不是百无一用的书生,至少算有知识、有智慧的人,能在人生路上不走弯路,理性对待时事,去奋斗进取,找到属于自己的“锦屋”,比非书生发展优势大的多!
看看古人是怎样看待读书,悟启后人的一一
其他网友回答
两者并不矛盾,表达的立意不同、所处的时段不同。
书中自有黄金屋,强调的是读书的重要性,人们通过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可能令人升官发财。这里着重强调的时段是指读书人在取得功名之后,如已考上举人,身份摇身一变,成为政府官员,享受朝廷俸禄,此时自然财源广进。
而百无一用是书生,强调的是读书人尚未获得晋升资格,做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生,只会读书,不会做事,以穷酸秀才形象示人,地位低下,生活困难,不能在社会上发挥作用,于是被认为百无一用。就象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这里着重强调的时段是指读书人在读书过程中或未取得功名时,一事无成,又不愿劳动,自然成为被讽刺的对象。
所以,两句话看似矛盾,实际角度不一样,各自表述,且能自圆其说。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两者并不矛盾。任何时候,我们想要成长,就必须选择读书。
读书美丽人生,知识改变命运。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宋真宗的诗句,鼓励读书人努力读书,考取功名。宋朝的公卿将相都是从科举考试中选拔出来的,一旦金榜题名,就可以得到财富地位和美女。宋朝官吏的俸禄很高,士大夫还有蓄养歌妓的习俗,达官贵人聚会的时候,往往会比赛谁家的歌妓色艺最佳。所以说,宋真宗的诗歌,很恰切地反映了这一现实。
很多人认为,这句话太低俗,名利心太重,可谁不希望自己出人头地,只要我们堂堂正正,靠自己的本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北宋名臣韩琦,富弼,晏殊,欧阳修,苏轼等,都走的是科举之路。
现在,广大农村的孩子们,想要改变命运,无疑,读书仍然是最重要的出路。大城市的孩子们,有上百万,千万的房产,有更好的平台,农村孩子拼什么?不还是努力读书的意志,品质吗?
百无一用是书生。
很搞笑,偏偏又出现了一句与上面相反的论调,认为读书人一点用处。不过,这句话也是有其特殊出处的。它是清代诗人黄景仁的一句诗,用来表达怀才不遇的郁闷的。黄景仁很有才华,却一生困顿,直到生命的尽头,才做了两年县尉,所以写下这句诗,来发表感慨,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
看来,读书的作用,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特别是哪些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如孔乙己等。想靠读几页书就想飞黄腾达,那不等于做白日梦吗?
读书和做人做事并没有直接连联系。书读的好,并不一定就能把事做好。李白诗写得很好,却缺乏政治敏锐度,晚年加入了永王的幕僚,永王有野心,他没有察觉,结果永王失败后,他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
现在仍有一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反而不如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是很长见的。
结束语:读书不一定能帮助我们谋生,但一定可以让我们的气质变的更优雅,可以让我们有超越形体的精神自由。所以说,两者并不矛盾。
其他网友回答
“书中自有黄金屋”“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话不矛盾,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不同人生。
“书中自有黄金屋”出自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科举制度创建于隋朝,完善于唐代。是封建社会采取的比较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不管出身,不限制年龄,只要能努力读书,参加科考就有机会跻身上层社会。所以,“寒窗苦读”成了有志青年最佳人生选择。一旦考中,人的地位马上不一样了,那真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中榜心情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科举制度也促进文化的发展,唐诗宋词蔚为大观,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但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也是致命的,造成了盘根错节的封建等级关系与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网。它还会使很多人一生痴迷于科举而不务生产,如《儒林外史》中范进、周进。更有甚者,还会使人穷愁潦倒一生,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发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慨叹的清代的黄景仁也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杂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写出了自己的遭际与窘迫。
黄景仁,清代诗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因痴迷读书,不事生产,经常遭人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可能是化用别人的讥讽,也可能是自嘲。
“书中自有黄金屋”“百无一用是书生”今天怎么理解这两句话呢?
首先,认真努力读书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还是“高考”。能考上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就有机会得到更多的学习资源,成为硕士、博士,有机会成为科学家,成为像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那样的各条战线上的翘楚。对于个人来说,也会有一份高额报酬,成为高贵一族。
其次,高考是重要的人才选拔渠道但不是唯一,如果能保持好心态,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尊重自己的内心,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依然可以成为小环境里的“巨人”,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当然,必要的专业学习不可或缺。工作前需要学,工作之后也要学,从书本中学,从实践中学,从合作者身上学,从对手身上学,从上级学,从下级学,总结自己的得失从自己身上学。这样的你是战无不胜的,完全有能力聘请高考后一路狂奔到博士的同学进你公司任职。
第三,必须避免让自己成为“孔乙己”一样“百无一用”的人。死读书,读死书,又放不下架子干力气活,死要面子活受罪,靠啃老或救济度日。年轻人应多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视野,充分认识自己,搞好人生规划,确立人生目标。脚踏实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书中自有黄金屋,在古代,是指可以通过四书五经去科取,获得功名,然后从政获利。在现代,是指各种文化科学知识,被你吸收之后,能提升你的才华,以后说不定某天你的才华就能变现了。百无一用是书生,则是指读书人虽然脑海里波澜壮阔,手底下却死水微澜,是指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实际变通能力太差了。这两句话的语境是不同的。所以不但不互为矛盾,其实还可以互为补充:书中虽有黄金屋,还要看书生你的变现能力,和屠龙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