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培养新型农民?
优质回答:
谢邀!如何培养新型农民?
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标志是农业科技化和集约化,农业科技化和集约化,需要转变传统农业理念,培养一大批爱“三农”、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
根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首当其冲的历史使命。
首先,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制度。现有的农业大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要面向乡村,扩大招生,新建一大批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培育农村科技人才。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支持大专院校与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农业科技开发机构,解决农业开发中公关课题,解决农业生产短板。
其次,发挥农村专业人才积极性,保障他们生活福利待遇,医保和社保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理,有利,安心农业科技开发。
三是鼓励社会人才从事农业建设。目前农业现代化发展最缺的是人才、资金和技术,应该支持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人才培训,技术指导。逐步提高农村素质。
其他网友回答
农民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接受者,其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科技推广的成败。高新农业技术不仅能够带来高产出和低成本的好处,也会带来因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所引发的风险。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不仅有利于增强其辨别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农民获取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从而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只有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素质提高了,两者才能互动地开展工作,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将在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在使用农业科技产品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及时准确地表达出来,与农业科技工作者协商讨论和共同解决,互相学习和进步,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重视对已有农业研发和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科研工作队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人才保障。
关注农学谷,了解更多三农资讯!
其他网友回答
年前才考试合格,高级技师证才下来!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写的一篇论文,系统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一些工作建议,仅参考。新型农业职业教育,是指以教育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研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接受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先进的思维方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并以其为载体,为“三农”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业发展的转方式、调结构服务,为提升农民素质服务。新型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工程,但笔者认为,其核心内涵应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一)聚焦改革重点,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要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九项重点任务,即: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以扶持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为重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推进标准化和可追溯为重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推进经营方式转变、以节本增效为重点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发展电子商务为重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以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为重点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因此,农业职业教育部门应主动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要求。(二)不断整合资源,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一是针对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情况,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管理协调机构,明确职责任务,负责新型农民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农技推广、涉农龙头企业的沟通协调,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教育培训体系。例如,江苏的部分县市就对职业教育机构进行优化整合,成立职业教育中心,形成合力,达到资源共享目标;二是组建农业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例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省内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组建了湖南新型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中国新型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这些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通过人才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和成果转化链为纽带,促进政校行企间交流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产学研创深度融合。(三)借力“互联网+”平台,构建新型农业职业教育模式互联网技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农业与现代互联网技术融合而产生的物联网服务、农业大数据服务、农业云应用服务等,极大地拓展了现代农业的触角。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新型农业职业教育应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符合“互联网+”农业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例如,围绕智能农业发展,开设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相关紧缺人才;创建O2O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开放课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打造农业职教云平台;通过创业园、教师创新创业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农业创客空间等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仿真平台并应用于学校实践教学。通过“互联网+”平台的综合运用,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四)实施精准培养,打造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高地一是形成高、中、初“三位一体”互为补充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初级职业农民培育主要是通过短期辅导、农闲夜校、网络学院等形式提供阶段性的培训课程、技术指导等非学历从业教育。中级职业农民培育主要依托农广校对新农民提供较为系统的农业经营知识教育。高级职业农民培育则是依托农业类高校,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农业经营者、农业技术员及农业科研人员等现代农业人才;二是形成不同层次的“三类”农民。一类是对农业生产有经验的“老农”;一类是胸怀乡愁、想返乡创业的“新农”;一类是有学历、能创新的“知农”,并分别定位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尤其是针对后两类农民的培育与扶持,是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三是实施精准培训。其核心要求就是在农业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既要吃透上头精神,准确定位培训目标;又要摸清下头情况,科学制订培训方案;既要借鉴外头经验,实现培训形式创新;又要抓好里头实情,确保培训实施效果。(五)倡导国际化思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农业人才农业国际化经营是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工作的新思路,也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农业国际化经营呈现出产品质量标准化、技术支撑高新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特色农业蓬勃发展的新趋势,对农业职业教育产生了新需求。农业职业教育要紧跟农业国际化经营发展,积极创建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国际化经营联动共进机制,培养农业国际化经营急需人才。
其他网友回答
都是天方夜谭,有几个是靠自己打拼致富的?